06.03 他代表了宋词的发展,但他却是个矛盾的时代人物

他代表了宋词的发展,但他却是个矛盾的时代人物

柳永,这是个矛盾的时代人物。

就文学成就而言,他代表了宋词的发展。

柳永自创慢词长调。

两宋词坛,他创用的词调最多。

现存柳词213首,其中就有133种词调为柳永首用。

而柳永对慢词的大力创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文人词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提高了词表现生活的能力,使慢词和小令平分秋色。

又一方面,柳词变雅为俗,在词学史上首次开始表现市民情调和自我意识。

其词作中,创造性的铺叙和白描,发展性的口语和俚语,为后来的词曲创作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对苏轼、黄庭坚、周邦彦等的创作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在文学史上如此举足轻重的柳永,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一种近乎荒诞的落魄。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统观柳永这一生,三次科举,三次落第,漂泊流亡,天涯羁旅。

从少年到暮年,他一生都渴望仕宦及第,却一生都在经历坎壈挣扎。

《文献通考》中说他:其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尤工於羁旅行役。若其人,则不足道也。

《艺苑雌黄》中也说他:柳三变喜作小词,薄于操行。

柳永在文学上的成就为人所共道,然而他对仕宦近乎痴狂的追求却难以让人理解。

就像一个健全人,无法理解失去双腿者渴望奔跑。

就像一个衣食无忧的人,无法理解沙漠行役者渴望浸泡。

“佛曰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出身宦官世家的柳永,幼年熟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

一个深受儒家思想教导长大的读书人,被他深深信任的儒家思想扇了耳光。

因为“求不得”,所以他更加执着。

因为“仕无门”,所以他百般挣扎。

一个出身富贵的少年才子,他的骄傲不允许他承认自己在功名上的失败。

他的家庭的骄傲更不允许氏族子弟庸庸碌碌。

他只能选择更加奋力得温书,更加频繁得科考。

然而,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如愿以偿。

科举无门,那就干谒吧。

他代表了宋词的发展,但他却是个矛盾的时代人物

咸平六年(1003年),孙何知杭州,门禁森严,柳永作《望海潮·东南形胜》,前往拜谒。

《青泥莲花记》中记载:

柳耆卿与孙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按即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词。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秋夕夜会,楚宛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预坐。

因为一曲《望海潮》,柳永结交上了孙何,二人过从渐密。

然而,孙何很快还京,柳永的骄傲让他没有办法直言相求,干谒求官一事告败。

关于这首《望海潮》,《鹤林玉露》还记载了一个小故事:

柳耆卿望海潮词流播,金主亮闻之,起投鞭渡江之志。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余谓耆卿此词,乃逆亮送死媒也,未足深怅。至于荷艳桂香,装点湖山,使士大夫流连歌舞,顿忘中原,是则可恨耳。和其诗曰:“杀胡快剑是清讴,牛渚依然一片秋。却恨荷花留玉辇,竟忘烟柳汴宫愁。”

完颜亮读到了柳永的这首《望海潮》,一时间被其“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的风景打动,萌发了挥兵南下的渴望,后一直打到了长江边上。

后来许多人,以此事为例,认为柳词纯属误国误民之作。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士大夫醉酒湖山,歌舞相酬,日失收复中原之志。

金主醉于词曲,欲往观之,遂发兵南下,多山河破碎之悲。

《避暑录话》里说:

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朋友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只不过是把自己内心的哀忧怨怼尽托于词曲之中而已。

就像汉之赋,唐之诗,六代之文章,明清之小说。

如果把作品之外的东西穿凿附会于柳永身上,认为他由此而言行不端,殆及生民,实在是很牵强了。

不过,柳永人生际遇的艰难,于此可见一斑。

柳永是活在市井百姓之间的,他的近乎口语的词曲创作,在市民文化繁荣发展的宋代,是具有史学意义的。

然而,过犹不及。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

在苏轼以诗为词,促进词的文人化进程以前,词曲创作被视作是文人身份的背离。

而柳永,恰恰是作为艳科的词曲的大力创作者。

文人圈,同时也是士人圈。

这就不难理解,在上层士人圈,柳永声名狼藉的原因所在了。

《宋人轶事汇编》载《渑水燕谈录》中所记 :

柳三变景祐末登第,后以疾更名永,字耆卿。皇祐间,久滞选调,入内都知史某爱其才,怜其潦倒,乘机荐之仁宗,以耆卿应制,耆卿方冀进用,欣然走笔,词名醉蓬莱慢。比进呈,上见首有渐字不悦,读至“宸游凤辇何处”,乃与御制真宗挽词暗合,上惨然。又读至“太液波翻”,曰:“何不言波澄?”乃掷之于地。永自此不复进用。

又载《画墁录 》所记:

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宗,吏部不敢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祗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

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柳永半生不仕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对词曲的专研上。

其实,这是一个双向命题。

正是因为科举不第,仕途不进,柳永才选择了寄情词曲,聊慰寂寥,由此造就了著名的“柳七郎风味”。

而恰好因为他在词曲创作上的成功,影响了他的儒生形象,给帝王权臣留下了浪荡红尘柳七郎的印记。

仁宗大笔一挥,“此人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好填词去。”(《太平乐府》)

世间少了一个官身子弟,却多了一个“奉旨填词柳三变”。

此后,柳永日渐消瘦于秦楼楚馆之间,浪荡于市井贫民之口。

据《万锦情林》记载:

当时是宋神宗朝,东京有一才子,姓柳,双名耆卿,排行第七,人皆称柳七官人。年二十五岁,丰恣洒落,人材出众,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所不通。专爱在花街柳巷,多少名妓无不瞻仰。他在京师,与三个出名上等行首家取乐。一个唤作陈师师,一个唤作赵香香,一个唤作徐冬冬。这三个行首,赔钱争养着那柳七官人。曾作词儿一阕为证。词名《西江月》:

师师媚容艳质,香香与我情多,冬冬与我煞脾和。独自窝盘三个。 撰字苍生未肯,权将好字停那,如今意下待如何。奸字中间着我。

师师,香香,冬冬。

这三个人,恰好又在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五卷,《众名姬春分吊柳七》中再一次以柳永红颜知己的身份出现了。

不过,风月总是等闲过。

这一次,她们和柳永,不再是眼波流转,颊生欢喜。

而是两厢长绝,此生不见。

《古今笑史》:

按柳永死日,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郊外,每春月上冢,谓之“吊柳七”。子犹曰:“生虽白衣贱,死得红裙怜。北邙冢累累,白杨风满天。卿相代有作,谁复追黄泉。呜乎柳三变,风流至今传。”

柳永这一生,写过太多的闺阁艳情之作。

时人多认为,这个人风流浪荡,不可与之交。

事实却是,没有人能够一直笑,除了傻瓜。

柳永的词作,看似在写风流。实际却是在写内心的追求和不可对人言的偏执。

《曲玉管·陇首云飞 》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立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雨林词话》中就有这样的言论:

诗有游仙,词亦有游仙,人皆谓柳三变乐章集工于闱帐淫蝶之语、羁旅悲怨之辞。然集中巫山一段云词,工于游仙,又飘飘有凌云之意,人所未知。词云:“清旦朝金母,斜阳醉玉龟。天风摇曳六铢衣。鹤背觉孤危。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相将何处寄良宵。还去访三茅。”又“萧氏贤夫妇,茅家好弟兄。羽轮飚驾赴层城。高会尽仙卿。一曲云谣为寿。倒尽金壶碧酒。醺酣争撼白榆花。踏研讨会九光霞。”末二句真不食烟火语。

柳永啊,他怀着少年的骄傲写俗世红尘,万种风情。

每一句呢喃,都是醉酒后的无可奈何。

每一曲起伏,都是途穷后的郁结难舒。

这个人,到底是经过了怎样的波澜壮阔,才会在作品中表现出如此缠绵悱恻而又如此痛彻心扉的悲哀和绝望呢?

他凭栏远望,血像一壶酒。

他捏碎了心,却醒在梦里。

景祐元年(1034年),仁宗亲政,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

柳永闻讯,即由鄂州赶赴京师。

是年春闱,柳永与其兄柳三接同登进士榜,授睦州团练推官。

推官是什么职位呢?

地方推官是初等官职,相当于有虚名而无实权的幕僚。

而这一年,柳永五十岁。

《论语·为政》篇说,“五十而知天命。”

在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的封建王朝,五十岁已经是一个人的迟暮之年。

“日薄西山,而气息奄奄”。

柳永在五十岁这一年,才勉强实现了自己一生的渴盼。

人生有几个五十年呢?

柳永一生最好的华年,填满困顿和孤独。

多情公子,终究还是留下了长长的叹恨。

叹自己,也被别人叹。

最后分享一个很戏剧性的故事。

因为不满意柳永的市井之词,几次三番剥夺了柳永做官权利的仁宗,个人却极其喜爱柳永的词曲。

每次柳永有新作,仁宗就催着歌妓赶快唱给他听。可以说,已经到了不听柳词,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程度。

《后山诗话》云:“柳三变游东都南北二巷,作新乐府,骫骳从俗,天下咏之,遂传禁中。宋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妓歌之再三。”

他代表了宋词的发展,但他却是个矛盾的时代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