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9 陶渊明为什么归隐?——个人想法

陶渊明为什么归隐?——个人想法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在历史上的名气很大,以至于大多数都能吟诵他的一两句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者都学过他的《五柳先生传》。很多人都佩服他的气节,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什么归隐?——个人想法

东晋初年,晋元帝于建康登基皇位,而由于声望不够,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后来在王导等人的策略下,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使北方南迁的士族也决意拥护司马睿,稳定了东晋政权,维持了偏安局面。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这也就导致了当时的政治是政府与地方豪门大族共同参与管理。因此贫民寒士想要进入官场那时很困难的事情。

有说陶渊明的祖上是陶侃,陶侃在当时的东晋朝廷可是了不起的大人物,两次平定叛乱,被封为长沙郡公。而陶渊明的外祖父是名士,曾是权臣桓温的座上宾客。可见陶渊明想要进入官场还是很容易的。可是陶渊明在出任彭泽县令八十余天后就弃官归隐。于是,官场上少了一个陶渊明,可是在文学史多了一个伟大的诗人。

陶渊明为什么归隐?——个人想法

陶渊明辞官肯定同当时的政治腐败有关系。东晋末年,士族的势力达到巅峰,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这一时期土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 经济上拥有田庄, 占有大量土地人口, 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 占据 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擅长书法、绘画等艺术;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 往来等。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陶渊明为什么归隐?——个人想法

另外一个原因我觉得或多或少同家庭有关系。有人从陶渊明的文章中推断出了一生共娶了三个妻子,有的说只有一个终老的妻子是翟氏,不论怎样,他都结了婚并且生了几个儿子,也许根源就在几个儿子的身上。他曾写过一首诗《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从诗里可看出,陶渊明共有五个儿子,分别叫陶舒,陶宣,陶雍陶端是双胞胎,陶通。陶舒已经十六岁,太懒惰了,陶宣也无心于学习,陶雍陶端十三岁还不识数,陶通九岁只知道爬树摘栗子与梨子。最后说这是天命,姑且饮酒不去理会这些吧。借酒来忘记这些不愉快的事情。


陶渊明为什么归隐?——个人想法

从古至今,人情无外乎爱惜自己的子女,子女能出人头地,这是父母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可是纵观几个儿子的所作所为,恐怕免不了被同僚的嘲笑与讥讽。越是清高,越是不同流合污,旁人就会已各种方式打压刺激你。

我想这或许是造成陶渊明离开官场的另外一个原因。于是,流传千古的诗句便源源不断的被吟诵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