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喝酒到底好不好?研究数据告诉你

喝酒到底好不好?研究数据告诉你

喝酒到底好不好

喝酒到底好不好的争论由来已久。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过量饮酒才对身体有害,少量饮酒则有舒筋活络,活血化瘀,强健筋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等等一系列有益健康的作用。

作为接受严格科研训练的医学生,笔者对于此种说法的科学性充满了怀疑。少量和过量的边界是多少?舒筋活络,活血化瘀,强健筋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等的等证据在哪里?

怀疑归怀疑,任何结论都需要扎实的研究数据作为支撑。抱着一探究竟的决心,笔者检索了一些近期有代表性的研究论文,看看对于饮酒的好坏,学术界到底有哪些说法。

1. 过量饮酒会缩短寿命

一项刚刚公布在《柳叶刀》上的流行病学研究,在排除了年龄、吸烟、糖尿病史、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的影响下,比较了全球19个国家600,000 多人的健康和饮酒习惯。

该项研究发现,饮酒的安全上限差不多是每星期5杯啤酒(约等同于100克纯酒精)。然而,

饮酒量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则会与低寿命产生显著的相关性。例如,每周喝10杯或更多的饮料与一到两年的寿命缩短有关,而每周喝18杯以上的饮料则与四到五年的预期寿命缩短有关。

研究人员还研究了饮酒与不同类型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饮酒与中风、心脏衰竭、致命的主动脉瘤、致命的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有较高的风险,并且没有显示出明确的阈值。也就是说少喝酒不一定有坏处,但也并没有明显的好处

2. 饮酒会增加患癌风险

一项发表于《自然》上的研究利用小鼠来展示酒精暴露对于DNA的影响。该项研究发现,酒精的体内代谢产物乙醛会造成干细胞DNA永久性损伤,从而增加患癌风险

我们的身体有一套保护我们免收酒精伤害的解毒机制。该机制的核心成分是一类叫做乙醛脱氢酶(ALDH)的蛋白家族。这些酶分解有害的乙醛进入醋酸盐,而我们的细胞可以利用它作为能量的来源。

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数以百万计的人,特别是来自东南亚的人,要么缺乏乙醛脱氢酶,要么携带有缺陷的酶。所以,当他们喝酒时,乙醛会堆积起来,导致脸红,也会使他们感觉不适。

该项研究发现,与野生型小鼠相比,敲除主要的ALDH酶ALDH2的小鼠,饮酒造成的DNA损伤上升了3倍之多。

拥有正常乙醛脱氢酶(喝酒不怎么脸红)的小伙伴也不要高兴得太早。该研究的负责人Ketan J. Patel教授指出,我们人体的酒精清除和DNA修复系统并不是完美的,即使拥有完好的乙醛脱氢酶,酒精仍然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导致癌症。

统计数据显示,在英国,酒精每年大概会12000多个癌症病例。所以,考虑减少饮酒量总归是没错的。

3. 酒精可快速缓解抑郁

无论是大数据分析,还是基础研究,似乎都指明饮酒没什么好处。那为什么那么多人还是热衷茶余饭后小酌几杯呢?主要是因为酒精可缓解抑郁,减轻压力

2016年9月份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酒精导致的大脑的神经和相关分子的变化与临床使用的快速有效的抗抑郁药几乎一样。

该项研究表明,酒精与动物体内的快速抗抑郁药遵循相同的生化代谢途径,产生的行为效果与人们观察到的相似。不过,该项研究同时也提示,大量饮酒引起的酒精成瘾可能与抗抑郁药物反复使用引起药物成瘾存在密切的关联。

看来,即使少量饮酒可舒缓压力,大量饮酒还是没啥好处。

总结一下。

生理层面,少量饮酒既没明显好处,也没明显坏处;大量饮酒则会增加患癌风险,缩短预期寿命。

心理层面,少量饮酒可舒缓压力,抵抗抑郁;大量饮酒则可能导致酒精依赖甚至成瘾。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f56ce6eec45b

來源:简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