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心若微塵藏大千

——劉金祿先生人生與微雕藝術探論

文 / 李文祥(甘肅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藝術不僅僅是大師們的專利,許多未曾冠以“大師”頭銜的普通人也在這個社會的角落裡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甚至窮畢生精力進行著藝術勞作,在他們手中誕生的另類藝術同樣閃爍著人類藝術靈感的光輝,更凝結著為實現夢想而非凡的執著。——作者題記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驚歎於劉金祿先生的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併為之投向一抹百感交集的凝視:細微於髮梢,宏大至天地,一幅思維與心力的靈魂之作,一部走向極端精緻的歷史濃縮畫卷。

走近劉金祿先生,走進他的藝術之“家”,讓人看不到“藝術”二字,方知劉金祿先生悲愴的藝術人生。這位湮沒在武威民間的手工雕刻藝人,雖甕牖繩樞,室如懸磬,窮困潦倒,但視藝如命,矢志不渝,為夢想成真,耗費一生時光,付出畢生心血,傾其所有家當,演繹了一部刀鋒下的傳奇人生。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對劉金祿先生來說,其藝術人生既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祖籍天津,生於工匠世家,在歷史名人外祖父(微雕大師)和家父(萬能工匠,武威電影和工業的創始人)的影響下,痴迷和執著於雕刻藝術,從一位普通的民間手工藝人成長為一代雕刻能手。60年藝術生涯無怨無悔,60年雕刻佳作耀人奪目,劉金祿先生的經歷不能不說是有些傳奇色彩。

劉金祿先生是幸運的。七、八歲隨父學藝,十六歲經行業專家測試達到四級鉗工水平,1979年因“身懷絕技”而進入武威地區歌舞團任美工,八十年代末獲得建築工程師資格,多才多藝的人生之初,為他鋪墊了如錦似繡的美好前程。

曾為大型話劇《不準出生的人》製作全部道具298件,得到領導和演職人員的高度讚賞;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曾為大型古裝戲《天河配》製作道具牛,其眼神、口形轉動可亂真,使來武威拍攝的某電影廠編導大為驚歎;

曾擔任電影《大漠紫禁令》高級道具師,裝置、設計師,被香港著名導演李瀚祥稱為“神手”;

曾為中國藝術節大型民族歷史劇《涼州會盟》設計製作集漢、藏、蒙三個民族元朝時期各種道具300多件,受到專家和演職人員高度讚賞,並受時任甘肅省長宋英接見;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曾擔任臺灣傑米羅廣告公司30集電視劇《十八羅漢》總道具師,被臺灣著名導演午馬譽為“西北道具王”;

曾擔任電影《月圓涼州》道具設計師,其作品受業內人士高度評價和讚譽;

曾為“建黨70週年武威地區民間工藝美術展”製作工藝品《帆船》、《西洋車》、《木雕人物》等榮獲一等獎。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曾為蘭州香茗居茶院設計製作茶樹、榕樹、假山、瀑布、噴泉、木雕茶具等,在省城引起轟動,被稱為“假樹王”;

曾為武威工商銀行設計製作“明朝涼州城”模型,為武酒集團設計製作“武涼古都”模型,分別受到永久珍藏;

曾為甘肅省第二屆“敦煌新韻形象設計大獎賽”設計製作“古涼新韻”轟動蘭州;“武威八景”獲得全場總冠軍,並獲6枚金獎、8枚銀獎、12枚銅獎,同時一舉奪得形象設計類全部獎項;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曾設計製作“涼州八景”,榮獲甘肅省民間工藝美術展特等獎及一等獎;

……

藝術需要發現和創造,藝術家的價值在於此。藝術是劉金祿先生燃燒的生命化作永恆的那一部分,也是劉金祿先生執著的生命得到升騰的哪一部分,他的微雕藝術無愧於歷史,也無愧於我們這個時代。中國作協主編黃國光先生為其題字題詞:“武威奇才驚華夏,人間巧藝奪天工;此物只應仙山有,世上難見一兩回。”

劉金祿先生似乎又是不幸的。走進他的藝術“加工車間”,其設施簡陋、狹小,甚至寒嘇,讓人無法把它與“藝術”聯繫起來,更讓人不勝傷感,悲從中來。

其人年剛逾六十,但見形容憔悴,身心疲憊,背駝腰彎,視力模糊,花發早生;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其住房屬六、七十年代磚混建築,70多平方米,兩代四口人蟄居一起,室內傢俱一應自己手工製作,無一現代傢俱;

其藝術“工作室”竟是不過1平方米的陰臺,而廚房和餐廳只能混為一處;

其唯一的女兒,因當年交不起學費而導致輟學,於16歲過早地走向打工者的行列;

其雕刻用材長期受到一家回族餐館夫婦廉價相助,只因無力購買更好的材料;

其工資受到剋扣,竟持續長達16年只給每月260元的生活費,經業內人士多方奔走呼籲,得到每月600-1000元的“名義工資”;

其生活常常捉襟見肘,用清水煮麵條慘淡渡日時常發生;

……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只因一個“能”字,嫉賢妒能者有之,百般刁難者有之,苦了兩代人,也害了兩代人,但他總是以淡定的心態對待生活、對待他人、對待人生磨礪,在世俗的困擾中不屈不撓的堅守著這方淨土。劉金祿先生可以用雕刀鐫刻出精美的歷史景觀,卻無力為自己、也為家人創造幸福的生活。他能刻出人生百態、世間萬象、人間冷暖,但不會世事洞達,迎合生存的遊戲規則,改變經濟拮据的生活狀況。誠如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的:“雕刻不需要獨創,但一定要用生命”。這是對他人生和藝術的真實寫照。

“涼州八景”是劉金祿先生無數雕刻作品中的代表之作,件件充溢著造化之奇,天籟之妙,流動之韻,恰似上蒼造物的美的典型,成為再現魅力涼州的重要文化遺產。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涼州八景”是建築、彩繪、雕刻等多種工藝的集成。先說建築。“涼州八景”包括“海藏煙柳”、“大雲曉鍾”、“雷臺三星殿”等都是歷史遺存的古典建築,亭臺樓閣、殿堂門庭及水榭煙柳極具特色。劉金祿先生深諳建築設計,宏大的有形建築,在他的精心構思中達到合適的尺寸和比例,濃縮為精美的微雕建築,實現了再造藝術的臨界與跨越。再說塗漆。一件微雕藝術品,一般要經過多次刷漆以達到一定的厚度而不致於開裂,且每次刷漆後都只能在室內自然陰乾,需要花費近百天的時間。劉金祿先生不煩於簡單的重複,耐得住枯燥甚至寂寞,他用時光積澱藝術的美麗,用耐心等待“新生兒”的誕生。三說雕刻。單論雕刻的精度,微雕是所有雕刻類裡最精細、難度最大的,平面或者大型石刻、木刻,若一刀雕不好,可以重新修復,而微雕則不然,要求一刀到位,精確程度難以想象。劉金祿先生用刀之準確,是一生功力的積澱,也是他精湛技術的表徵。

“涼州八景”是歷史、文化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涼州八景”寓歷史、文化於藝術創作之中,喚醒了涼州不朽的歷史、文化記憶,成為再現這座文明古城的精神標識。以“海藏煙柳”“大雲曉鍾”為例,古涼歷史、地域文化、藝術法式得到了完美的融合,既彰顯作品的自然之美,又賦予人文內涵,弘揚民族文化,再現歷史盛景,達到了形神共生並有的佳境。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涼州八景”將建築、繪畫、雕刻、漆飾工藝與歷史文化、人文關懷、審美意趣和自身心性融於一體,嚴謹細膩,形神畢現,造型莊重大方,雕刻技術圓熟遒勁。精緻的造型,嫻熟的刀法,典雅的敷色,為雕刻藝術開闢了一個全新的領域,成為藝術再造的典範。

劉金祿先生微雕藝術創作的活力源泉在哪裡?

一是得益於早年當“雜工”的豐富經歷。微雕的工藝過程十分複雜,一件微雕作品形成要經過設計、制胎、塗漆、畫工、磨合等工序,每道工序都是有一套專業的技術要領。從古至今,這些工藝都是由不同的工人完成的,劉金祿先生居然掌握了全部的工藝,由過去的“雜工”變成了今日的“總工”。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二是源自於對藝術的悟性與靈感。微雕藝術創作,必須要有悟性、激情和靈感。微雕藝術創作是在手與造化、心源與文化傳統的相互作用下產生的。某種程度上,微雕又是能觸摸的藝術,胎體輪廓、湧動的形體凹凸皆因手的參與而生。劉金祿先生從小是在手工藝術的薰染下長大的,加之天賦聰穎,悟性極高,心靈而手巧,最終將其化作胸襟裡蓬勃無盡的靈感氣韻,得心應手的揮灑。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三是生活磨琢了他,也造就了他的雕刻藝術。劉金祿先生有過坎坷的過往,也有著堅韌的追求。面對人生中的窮通禍福、悲歡離合,他都以無生之覺悟為有生之事業,以悲觀之體驗過樂觀之生活,使自己的目光投向更廣大、更恆久的嚮往和追求。他的無數雕刻作品自然超越了對個人生活的津津樂道,訴說苦難時沒有抱怨,表述理想時沒有喧染,他似乎只是以未經磨染之“初心”在真誠地回顧一件件舊作,客觀地串連起一段段往事,進入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自在境界。這正是劉金祿先生無論遭遇何種境況內心總有一種“足乎已無待於外”的強大持守力量,互為表裡。他用一生的時光守望著雕刻藝術的美,以自己的生活與藝術實踐踐行了“藝人”的品格和操守,一種生生不息的追求精神。

經年累月地對著一段木頭或者是一塊骨頭或者是一片銅板,一錘錘敲打,一遍遍塗刷,一刀刀雕刻,常人是很難忍受這種枯燥,很難忍受這種味道,在他聞來卻有一種獨特的酸香。雕刻藝術與急躁、世俗、奢侈絕緣,劉金祿先生不會娛樂,不會交友,不會閒聊,不會炫耀,也不會炒作,他把所有心力都用在了雕刻上,他的雕刻作品都是在歲月中磨出來的,在寂寞中熬出來的。劉金祿先生用一生的時光雕刻,又何嘗不是在雕刻他的人生呢。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盡其精微至遠境。尚待出爐的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是劉金祿先生後半生,也是耗費三十年時光的傾心力作。全景式構造,立體式雕刻,生動傳神地再現了八百多年前宋朝汴京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圖景。業內人士稱讚:鬼斧神工,巧奪天工;學界專家預言:這是中國乃至世界雕刻史上獨一無二的藝術珍品,也是一部極具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文物價值的國之瑰寶。

從構件繁多的角度看,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中雕刻人物有1400多人,橋樑6座,牲畜 80多匹,船隻32 艘,房屋樓宇300多 棟,車40多輛,轎子20 頂,樹木300多 棵,百景俱全,無一遺漏。這是劉金祿先生雕刻由過去的單件向多件、系列組合的一次轉折,也是藝術水準新的躍升。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從工藝複雜的程度看,須經過初步選材、暴曬、分解、消毒、加熱、整平、再次選材、分解、打磨、下料、雕刻、焊接、拋光、定型、編號、填色等近二十多道工序,足見費時、費力、勞心程度,週期長、工作量大、難度也高,非一般人不可能耗費數十年時間不計效益而潛心於此。

從雕刻精細的程度看,《清明上河圖》材質用6歲齡堅硬光挺的白犛牛牛角,大如手掌、小似粒米的構件,器物薄如蟬翼,細至毫髮,歷歷在目,盡善盡美,細心、細緻、細膩的程度讓觀者每每觀之都眉頭緊鎖,屏心靜氣,無不驚歎。

從文化內涵的角度看,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忠於原作,重在傳神,充分地汲取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深刻解讀宋時歷史文化風俗,默化於心,付諸於手,通過器形、質感等展現文化內涵,展現內斂之美。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從雕刻藝術的角度看,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以小博大,見微知著,猶如時空復活,名畫再現。所刻人物性格、體態、神情各異,栩栩如生;所刻舟車、樓閣、山水惟妙惟肖,神形俱現。“籠天地於形內,鑿萬物於手端。”藝術構思、表現手法、雕刻技藝超乎尋常,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高度的藝術概括力。

篳路藍縷,玉汝於成。寫一個劉金祿,能讓許許多多的人認識這一傳統工藝;談一個劉金祿,也能讓千千萬萬的人瞭解雕刻的價值所在。對人際境遇的關注,對人內心世界的挖掘和對人性美、藝術美的展示,會引起我們這個社會對傳統藝術命運的關注和思考。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成於何時?還能做多久?時光在日復一日的敲打、銼磨、雕刻中流逝,重複單調的流程常讓劉金祿先生記不清時間,也無法回答這些問題。但他仍徜徉在八百多年前的宋時歷史風雲中,沉浸在《清明上河圖》全部構件的精心製作中,他每天仍靜坐在家中陰臺的工作室裡,戴著老花鏡,拿著放大鏡,低著頭,眯著眼,聚精會神,心無旁騖,拿鏟子輕輕地鏟,拿挫刀緩緩地磨,再拿刻刀細細地刻。夢想,註定在孤獨地旅行。陷入困境中的《清明上河圖》能否讓其問世,有不少社會人士要出價買其藝術專利,劉金祿先生沒有答應,他想讓這件藝術品去它應該去的地方,期望進入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讓它屬於人民、屬於國家。也有業內人士慷慨陳詞,指責於地方政府,希望扶持這一壯舉,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構建一個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使傳統工藝傳承下去。能否如願以償,劉金祿先生從不考慮,但社會大眾無不翹首期盼。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真正的藝術品是獨一無二的。漸已老去的劉金祿先生仍隻身一人堅守、傳承、創新這一傳統工藝,他無力傳藝帶徒,只因拮据的生活所迫。他是這一行業的第三代傳人,也是全國第一人,或許也是最後一人。讓這一古老的傳統工藝後繼無人,技藝失傳,將是最大的遺憾,對歷史文明最大的悲哀。老宗祖留給我們遺產的精髓是兩個字:創造;留給我們的責任是兩個字:傳承。我們能任其消失嗎?

特別關注|30年時間呈現立體微雕《清明上河圖》

塵世喧囂,他甘願做俗世的隱者,隱藏在咄咄的目光之外,隱藏在閃爍的燈光之外,隱藏在鬨鬧的俗爭之外,他或許落寞在大千世界 之外,卻精彩在自己的藝術世界中,以獨有的方式雕塑生命的真、善、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