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長城是唯一能在月球看到的人工建築,是中華民族精神象徵,可古人為何不喜歡長城?

歷史沉澱的理性


這個問題真是漏洞百出啊!


首先說宇宙中能不能看到長城,答案是否定的。這一點在2003年我國首位宇航員楊利偉就親自證實過了,當時的神舟五號飛船在距離地面343公里的近地軌道上繞行,但是楊利偉說自己並不能看到萬里長城的存在。

而月球距離地球最近直線距離為363300公里。

作為中華文明最偉大的奇蹟之一,長城邊牆的平均底部寬度為7-8米,頂部寬度為4-5米。

所以,從月球的角度,看長城就如同從幾十公里外看一根針一樣,根本就不可能看到!

關於月球上能看到萬里長城的記載,是在某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上,將的是一位美國登月航天員,訪問中國時,登上了萬里長城,然後在萬里長城上申請地說,我在月球上除了能看到荷蘭的圍海大堤,還能看到萬里長城,於是掌聲雷動,體現了中美之間的深厚友誼。

類似這種脫離基本科學和史實的編故事太多,比如說洛杉磯大地震,然後一個父親和兒子的感人故事,事實上在美國曆史上洛杉磯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強度的地震,上古時期也沒有!

所以,不要再從語文教材上學歷史和科學了,那真的是毒雞湯!

長城作為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有著巨大的價值。

那麼,古人到底喜不喜歡長城呢?靜夜史認為:

不喜歡,但是不能沒有!

就如同學生時代的食堂飯菜一樣,不喜歡,但是必須吃!

為什麼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有效抵禦遊牧民族的侵襲

這一點,生活在北方的老百姓深有體會。

北方的遊牧民族是一個來無影去無蹤的存在。每逢災年,他們就成群結隊地向南部中原地區侵襲,對北方造成巨大的破壞!

面對這樣的情況,中原王朝強盛還好說,比如秦始皇可以派蒙恬率領大軍30萬打擊匈奴,朱棣也可以親率50萬大軍深入漠北對蒙古進行猛烈打擊。

但是這裡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打擊完了呢?特別是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在中原王朝軍隊深入漠北時,提前得到消息的遊牧民族就會提前撤走,讓中原王朝的軍隊撲空。

等到中原王朝的軍隊撤離後,他們又回到原地再次集結起來,重新形成南下侵擾的力量。

而更要命的是,一旦中原王朝走過了強盛的時期,開始走向守成,無力對遊牧民族進行討伐,那麼遊牧民族的春天就開始到來!

比如明朝中期之後,瓦剌和韃靼輪番南下侵擾,造成巨大損失!

其實遊牧民族搶劫邊城糧草等還好說,畢竟是國家的東西,要是個人的東西被搶走了,那可真是叫天不應,叫地不靈,所以長城是必須有的!

雖然修長城意味著攤派出徭役,是一項巨大的負擔,不過只要不被搶,多大的代價都是值得的!

而且,即使不修長城,國家組建軍隊深入大漠作戰,也是需要老百姓出資出力的!常年累月的戰爭比一勞永逸的修長城負擔更重!

2、長城限制了農耕文明的擴張

什麼?不是隻有遊牧民族南下掠奪嗎?為什麼農耕文明也存在擴張啊?

其實這個不難理解。

我們看今天的農牧分界線,相比於古代的農牧分界線,是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的基礎上不斷向北移動的。

為什麼呢?首先是因為氣候的週期性變化。當間冰期來臨時,宜農區域開始大面積向北擴張,在今天長城以北的內蒙古東部地區,成為適宜農耕的區域。

因為長期以來,中原地區人口增長較快,在長時間不發生戰爭的情況下,中原內部的人地矛盾會越來越激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量有膽識的漢人就開始向長城外流動,比如走西口、走東口,以及清末以來的闖關東。

但是,漢人的這種行為是在向遊牧民族要地,是在擠壓遊牧民族的生存空間,在中原王朝沒有控制長城以北地區時,比如明朝中期以後,這意味著這些漢人的權益得不到任何的保護,保護則動用軍隊,傷筋動骨。而如果中原王朝將蒙古高原也納入版圖,比如清朝,這種行為勢必招致蒙古部落的不滿,加深民族對立,容易引發動亂。

所以,此時的長城就很好地起到了隔離民族的作用。事實上在清朝,不僅將長城加以再利用,更在東北地區構築了大規模的邊牆——柳條邊。柳條邊是一種隔離滿漢蒙的邊牆,對於維護清朝統治意義重大!

所以,古人對長城,是又愛又恨的感覺!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長城歷史悠久,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是最早的關於長城的典故,後來列國根據軍事和割據的需要,各自修建長城。秦始皇時代,秦國對秦、趙、燕北部長城進行了修繕、加固、補綴、新增,連接起來,第一次形成了一條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萬餘華里的長城,從此長城聞名於世。漢代、明代等對長城進行過完善、延伸,長城的軍事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更加突出。

過去,我們更多地強調長城對抵禦異族入侵,保障內地百姓生活的作用,卻忽視了長城對於促進經貿發展的作用,以及它的文化意義。漢、明長城保護了絲綢之路的暢通,一些關隘和城堡逐漸成為互市場所,甚至發展成為國際貿易口岸,長城沿線2200多個關堡中有超過1000個像張家口這樣發展成為現代城鎮;20世紀30年代,中國人民在長城一線英勇抗擊日寇,發生了無數次戰鬥,使長城迅速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然而,古代中國人並不喜歡長城。原因是受儒家、道家節省民力、清靜無為思想的影響,加之秦始皇修長城,勞民甚烈,故而古人把它看做是負面的東西,長期以來以各種形式口誅筆伐。如詩經、民間故事、唐詩、宋詞等。反倒是西方一些思想家、文學家、旅行家等對長城多有讚美,如費迪南、泰戈爾、馬戛爾尼。中國人對長城觀念的轉變,應從孫中山的《建國方略》譽長城為世界奇觀起,中國人民在長城一線抗擊日寇,使長城成為民族的精神象徵,毛澤東“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詩詞更是家喻戶曉,80年代提出的“愛我中華,修我長城”也是深入人心。2006年國務院制定了《長城保護條例》,對長城的保護已融入很多人的生活,2018年《長城保護總體規劃》將發佈,萬里長城將陪伴我們走向未來。


歷史沉澱的理性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但在月球上是看不到的。甭說在月球上,就是在繞地飛行中也是看不到月球的。楊利偉曾表示:“看地球景色非常美麗,但是我沒有看到我們的長城。”有專家認為,長城平均寬10米左右,人們在36千米的高度就不能用肉眼看到,而航天器的飛行高度則為300到400千米。

神舟五號發射前,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中有一篇課文叫《長城磚》:“一位宇航員神采飛揚地說:‘我在宇宙飛船上,從天外觀察我們的星球,用肉眼辨認出兩個工程:一個是荷蘭的圍海大堤,另一個是中國的萬里長城!’”培養愛國主義不能靠弄虛作假。

最後,提起長城就難免聯想到戰爭,與其說古人討厭長城,倒不如說厭倦戰爭。


閒語


從月球上看不到長城哦。


WANG論科普


這是個謊言,但可笑的是這個謊言你還在擴散?誰給你說的在月球上長城是唯一能看到的人工建築?中國人從沒有登上過月球,登上月球的美國人從來沒有說過這話。中國第一位上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返回後在接受採訪時明確表示在太空根本看不見長城。在地球軌道上都看不到何況距離更遙遠的多的多的月球?到現在還在重複這個天大的笑話和謊言,真是即無恥更無知。


望鄉WX


長城最主要的作用是貿易壁壘和軍事壁壘,每當中原王朝的用巨大的貿易順差把蠻夷的錢掙完了,這時就會把長城沿線的貿易之門關上,作為軍事防禦壁壘,而作為防禦壁壘的長城從來沒有被軍事攻破。官僚和資本家為了自身利益,則會搞走私和養寇自重的把戲,失控後長城失去作用,蠻夷肆虐中原,都是由此造成。宋朝作為唯一被蠻夷虐得最慘的中原王朝,除了以文抑武的體制原因,主要就是失去了長城,靠貿易順差掙來的錢,因為關閉不了大門,很容易就被蠻夷搶了回去。

至於你說古人不喜歡長城,哪些人不喜歡?某些文藝工作者?看看我們這個時代被放出來的牛鬼蛇神做了什麼,你也就不難理解某些古代文藝作品可勁黑長城了,這與現在某些知識分子可勁黑中國各方面是一樣的,都是某些與人民對立勢力的代言人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