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7 從小作坊到上市公司,一個檔案館道出了金徽酒的“發家史”

李世民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人類不可抹去的記憶,只有銘記歷史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載體的白酒,在其身上我們可以探究到人類歷史的足跡、華夏文明的符號。

正如,杜康之於酒祖文化、茅臺之於國酒文化,五糧液之於中國神秘的“五文化”,仰韶之於仰韶文化、汾酒之於中國酒魂……可以說,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白酒文化與綿延不斷的華夏幾千年文明史兮兮相惜。然而,有這樣一家白酒企,他是白酒界第19家上市公司,有著千餘年的酒文化歷史,卻鮮為人知。

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走進金徽檔案館,從館藏檔案的點滴歷史,探尋酒海和金徽酒的源頭。

走進檔案館,往事越千年

清人楊賓在《柳邊記略》中記載:“邊外文字,多書於木,往來傳遞者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存儲年久者曰檔案、曰檔子,以積累多貫皮條掛壁若檔故也。然今文字之書於紙者,亦呼為牌子、檔子矣”。這是迄今所見最早對“檔案”一詞的註釋。“檔”,《康熙字典》解釋為“橫木框檔”,即木架框格的意思;“案”,《說文解字》解釋為“幾屬”,即小桌一類的東西。由此引申,又把處理一樁事件的有關文件叫做一案,並通稱收存的官方文件為“案”或“案卷”。“檔”和“案”連用,就是存入檔架收貯起來的案卷。

從小作坊到上市公司,一個檔案館道出了金徽酒的“發家史”

有千年的文證,無百年的人證。使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空間相連,時間相續,成為不可分割的時空統一體,這個“文證”就是檔案。

徽縣檔案館庫存154個全宗,包括文書檔案5萬多卷,印章170枚,照片867張,圖書資料1萬餘冊。其中民國檔案近4000卷。在庫存的檔案中,有許多是與酒有關的,如酒稅徵收、漏稅處罰、燒鍋查封、商標停用等等。

徽縣檔案館對庫存檔案進行全面清庫整理中,工作人員在清理民國檔案的時候,發現了一件明朝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的檔案。該檔案已存放四百多年,歷經幾個朝代多人搓挼而破舊不堪。經技術人員緊急搶救裱糊後,字跡清晰可見。

從小作坊到上市公司,一個檔案館道出了金徽酒的“發家史”

從小作坊到上市公司,一個檔案館道出了金徽酒的“發家史”

現全文錄於後:“白酒興起需大量之器具。祖上經唐宋起,常亦用非銅、非鐵之器具存酒,曾做酒籠酒櫃亦稱酒海。何謂酒海?寄之大也。勝數缸及壇。其製作之法,用上好槐木。槐木無味,耐水浸,槐亦有富貴吉祥之意也。其它木材遜於槐木。槐木改寸厚,製成櫃狀,內用此地之土紙,其紙為枸皮繅成,柔而韌。紙上塗豬血入蜂蠟蕎麵等物粘糊之。其時多選夏天天干之時,利其乾透,否則不易幹。且要一層糊好晾乾,方可復糊,否則滲漏無法修復也。所糊層數,亦視其酒海之大小而定。因何用豬血糊之?

據先祖在唐宋試製酒海時記之,酒海製作之術傳入遼東、大連等地,多用鹿血,而我隴右鹿少之。曾也用牛羊血,但欠佳。而豬血凝之快也,遇酒則韌也,使用時長也。況農家飼養多,取之便也。祖上在神泉建萬盛魁酒坊,後,宋吳玠大元帥敬酒祖、定酒名,使用酒海已達四百餘載。由小及大,工藝成熟也。在縣境內除吾作坊外,亦有專門製作酒海之作坊也。酒海不幹,海藏佳釀,海養瓊漿。吾以記之,以示後人。此僅為製作之要則也,其粘糊之配方及層數與天地之合,另記附後。萬曆八年仲夏記之。”

從小作坊到上市公司,一個檔案館道出了金徽酒的“發家史”

綜合相關史料、有關專家研究成果及徽酒的歷史傳說,可對此檔案作如下解讀:此檔案作者為明朝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祖籍為秦州之北,在伏家鎮神泉處辦“萬盛魁”酒坊的李氏傳人。從書寫格式及書體記載形式,應為寫在土紙上的隨筆札記。內容為存酒器具酒海的製作工藝流程,對酒海的材質特點、裱糊的材料及工藝,記錄得比較詳實。另外還透露,其先祖在唐宋時期就已經制作使用酒海,且遠傳遼東大連一帶。到他這一輩,酒海已經使用四百餘年,工藝完全成熟。徽縣境內還出現專門從事酒海製作的作坊。

酒海再現,中國之最

從小作坊到上市公司,一個檔案館道出了金徽酒的“發家史”

此檔案記載:“在神泉建萬盛魁酒坊後,吳玠大元帥敬酒神,定酒名。”同仁之前也多有研究,早在晉末,秦州之北拓氏在青泥嶺創辦拓氏酒壚,蕭瑀聘其為師,創辦官壚徽酒坊,唐玄宗賜拓氏李姓,封御酒坊,欽筆“黃龍”。宋時隨縣境內釀酒業北移,李氏傳人在伏家鎮海眼神泉,開辦了李氏酒坊。吳玠創辦官坊後,訪賢聘李氏傳人為酒監,改為“萬盛魁”,在紫荊山永昌寺下、天河之畔、海眼神泉處為李氏先祖李旺酉建廟,敬為酒神。這次發現的萬曆八年的珍貴歷史檔案,是對金徽酒歷史史實的權威佐證。這裡有幾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其一,神泉就是伏家鎮天河之畔海眼神泉;其二,吳玠曾辦官坊,建廟,封徽酒創始人李氏為酒神;其三,酒海為徽酒傳人李氏所研製。

從小作坊到上市公司,一個檔案館道出了金徽酒的“發家史”

有關同仁研究,李氏在康熙年間,使徽酒再次成為宮廷御酒後,卻將“萬盛魁”關停,返回原籍。究其何因?仍待於我們挖掘和研究。

現在金徽酒海庫珍藏的國家一級文物,明代萬曆八年的酒海,是全國存世最早的酒海,因其年代久遠被列入“大世界吉尼斯紀錄”“中國之最”名錄榜。這份彌足珍貴的檔案將是其最據說服力的支撐。

從小作坊到上市公司,一個檔案館道出了金徽酒的“發家史”

吳玠與“金徽酒”的前世“情緣”

徽縣仙人關(即今天的老虞關),為我國古代著名雄關,南宋名將吳玠曾駐軍鎮守。吳玠,字晉卿,今甘肅靜寧人。

從小作坊到上市公司,一個檔案館道出了金徽酒的“發家史”

宋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二月,金國完顏兀朮十三萬鐵騎,攻破大散關(秦嶺北麓),沿陳倉(今寶雞)金牛古道南下,破鳳州(鳳縣)、兩當,入河池(徽縣)過青泥嶺,直逼仙人關。吳玠率軍3萬餘人鎮守殺金坪。吳軍利用鐵山一帶山高林密、溝壑縱橫的有利地形,誘敵深入,各個擊破,聚而殲之,大破金兀朮,粉碎了兀朮企圖突破蜀門,沿長江南下包抄臨安的計劃,使南宋小朝廷偏安五十多年無戰事。仙人關大捷,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克強的戰例,在中國軍事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捷報傳來,徽縣民眾興高采烈,宰雞烹羊抬上徽酒赴仙人關犒勞將士。因為缺少酒器,英雄們用金兵頭盔盛酒痛飲,戲稱喝的是“金盔酒”。“盔”和“徽”讀音相近,就把“金盔酒”取諧音叫“金徽酒”。這是一直以來公認的金徽酒得名的說辭。

不管如何說道,金徽酒得名與吳玠是有關聯的。

金徽酒被授予“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的歷史淵源

徽,有美好之意。山川秀美謂之徽。

徽縣位於西秦嶺餘脈南麓、嘉陵江上游的秦巴山地。南北山區多崇山峻嶺,中部川道地勢平緩,為典型的盆地氣候。區域內降雨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短,四季分明。冬不極寒,夏無酷暑,可滿足小麥、玉米、水稻、高粱和其他多種農作物生長。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糧食自給,且有一定數量盈餘。

從小作坊到上市公司,一個檔案館道出了金徽酒的“發家史”

“一江五河”水系支流及溝溪共有六百餘條,網狀分佈於縣境,匯入嘉陵江入蜀。地上、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

充裕的糧食,清澈幹冽的神泉水,潮溼的、適宜微生物生長的環境,具備了造酒條件,使優質白酒的發酵釀造成為產業。據館藏檔案記載:伏家鎮燒鍋影響最大,產量最高。金徽白酒經馬幫駝隊販運至寧夏、青海、甘肅河西、關中及巴蜀等地,深得民眾讚譽,為伏家鎮贏得了“名酒之鄉”的美譽。挖掘檔案史料,我們更能深刻認識金徽酒被授予“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的歷史淵源。

從小作坊到上市公司,一個檔案館道出了金徽酒的“發家史”

“青泥嶺名酒之源”的消失

被譽為“秦隴屏障、巴蜀咽喉”的青泥嶺山脈橫亙在縣城正南方,青泥道作為唐宋以來秦隴入蜀的必經之道,蜿蜒盤旋在青泥山脈的溝壑之中。地處甘川陝三省通衢,以縣城為交通樞紐,向東經兩當、鳳縣、寶雞,可達西安;向南翻越青泥嶺、過水會渡、進八渡溝翻山到九股樹,經陝南直逼蜀地,遠通吳楚;向西,過慄亭走成縣到武都。向北,出銀杏峽門到榆樹火鑽,經白蠟峽進入天水,可到蘭州青海寧夏。

從小作坊到上市公司,一個檔案館道出了金徽酒的“發家史”

嘉陵水悠悠,青泥路漫漫。諸葛帶兵出祁山伐魏從此路過;唐玄宗李隆基為避安史之亂,領隨從嬪妃入川遇阻留住青泥嶺;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離甘入蜀走青泥道留下光輝詩篇;柳宗元、韋應物、元稹、王勃、盧照鄰等十多位傑出的文學家和詩人路過青泥嶺,都心驚膽顫驚歎天險的嵯峨壯觀;紅二方面軍長征過徽縣,建立了臨時蘇維埃政權,發動了著名的徽成兩康戰役。千百年來,青泥古道見證了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繁榮、朝代的變遷,演繹了許多悲壯故事,為徽縣留下了巨大的物質精神財富,沉積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從小作坊到上市公司,一個檔案館道出了金徽酒的“發家史”

由於青泥嶺道路過於艱難,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冬,利州路轉運使李虞卿倡議改道新修經過白水峽(今徽縣白水江下游峽谷)的白水路。當地軍民共同協作,於次年12月修成自河池驛(今徽縣銀杏鄉銀杏村)至興州長舉驛(今略陽縣白水江鎮)的新路51裡,縮短舊路(青泥路)里程33裡,廢掉青泥驛。“……除郵兵驛馬156人騎,歲省驛廩鋪糧五千石,畜草一萬圍,放執事役夫三十餘人………(宋.雷簡夫《新開白水路記》)。這自然是好事情。

白水路告竣後,由於避開了天險青泥嶺,驛路通暢,行路坦然,郵兵驛馬相應減少,每年為地方政府節省大量公用經費開支。減少了一天的路程,行人可以早歸,商貿流通的成本也就降低了很多。但開通白水路,使青泥嶺名酒之源不復存在,也會使封為宮廷御酒數百年的老作坊消失,加之老酒坊和其他工商業者的反對,也使朝廷決策的修路工程一拖再拖,長達五十餘年。這更印證了唐宋時期青泥嶺釀酒業的繁榮及其在全國的影響力。雷簡夫在《新開白水路記》中,“且驛廢則客邸酒壚為棄物矣”,是對青泥嶺名酒之源消失的惋惜,也是對數百年老酒窖人去壚空的嘆息,更有對為數百年老酒坊付出心血的釀酒巨匠的敬仰。

《新開白水路記》碑,屬於實物檔案範疇。

從小作坊到上市公司,一個檔案館道出了金徽酒的“發家史”

便利的交通,帶動了經濟的繁榮。商賈從青泥古道上運送出本埠的主打產品是徽酒、鐵鍋、鐵鏵以及麻紙,換回來的是白花花的銀子和布匹茶葉食鹽等生活必需品。

明清、中華民國一直到新中國成立,白酒都是徽縣政府稅收的主要來源,有許多關於白酒稅收、偷稅漏稅處罰等檔案可以作證明。

館藏民國檔案中,2號全宗第478號案卷是“關於查看查封各鄉燒坊窖口情況的報告”,內容為:竊職等奉命於月之十九至二十二日赴各鄉查看燒坊有無私釀情事等因,茲以巡查完竣,理合將各燒坊現立窖口及查封情形列表呈報恭請鑑核。

查封的大小燒鍋作坊有德盛源、承華泰、純發湧、協生隆、純發慶、隆豐湧、南鳳酒莊、永豐酒莊、永盛公、鼎新永等,共計68個窖口。查封原因為“有無私釀情事等因”。查封的私釀酒坊如此之多,足以說明了當年徽縣釀酒業的發達盛況。

從小作坊到上市公司,一個檔案館道出了金徽酒的“發家史”

另有檔案資料印證,民國30年(公元1941年),由於陪都重慶和前線汽油嚴重短缺,國民黨第八戰區、第二戰區在徽縣興辦酒精廠4個,以白酒提純酒精代替汽油。在支持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同時,也促進了徽縣釀酒業的發展。到解放前夕,全縣有白酒燒坊33家。

1951年9月,人民政府在城關鎮辦起了國營徽縣第一酒廠。1954年,又在伏家鎮區成立國營徽縣第二酒廠。1959年4月,兩廠合併,年產金徽酒295噸。

從小作坊到上市公司,一個檔案館道出了金徽酒的“發家史”

1960年,金徽酒廠為傳承歷史文化,將唐玄宗為徽酒坊欽筆命名的“黃龍”申請註冊“黃龍牌”金徽酒商標。1962年2月,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函告徽縣工商行政管理局:“……對於以龍作商標的,現經重行研究,龍在歷史上是我國封建統治的象徵;尤其近年來,帝國主義常常利用龍的醜惡形象和傳說中的可怕,映射和汙衊我國。因此,不宜使用。請轉告該廠另設計商標並辦理申請手續。”時代烙印多麼明顯啊!該商標從設計到停止使用不到三年時間。黃龍牌商標樣本和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黃龍牌商標問題的函》作為珍貴文物檔案被徽縣檔案館永久珍藏。

涓涓細流匯成大海。金徽酒從小作坊發展到全國屈指可數的上市企業,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步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跡。其印跡都將作為檔案資料永久保存。這些彌足珍貴的資料,不僅豐富了檔案館館藏內容,而且對研究和傳承金徽酒文化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觸摸這些陳舊的散發著黴腐味兒的檔案,你彷彿在把握金徽歷史跳動的脈搏,沿著歷史長河逆流而上,便是金徽源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