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萧何是怎么知道韩信有将才的?

健文陈德新


萧何月下追韩信归来,跟刘邦说了一番掏心挖肺的话。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在萧何看来,每一个选择的逃亡的士兵或将领,都是比较容易被替代的人,而这个选择出逃的治粟都尉韩信,却是他见过的可以称作「国士」的人,而且没有第二个。

为什么萧何要称韩信为「国士」呢?

因为对于终将出巴蜀汉中定鼎天下的刘邦集团来说,韩信心中的韬略,是无可替代的,有了韩信,必然能拥有天下。

那么问题来了,萧何给韩信这么高的评价,理由是什么?萧何如何断定韩信拥有的才华举世无双呢?

我在某个社区内闲逛,见某一答主说过,韩信的飞速擢升,可能是萧何、韩信和刘邦共同演的一出戏,这出戏使韩信的擢升充满戏剧性,也使刘邦擢升韩信的压力可以由萧何来背。

在这位答主看来,韩信原本效命于项羽,而刘邦又曾和项羽并肩作战,所以韩信与刘邦相遇、相识的概率很大,这也是韩信亡楚归汉的一部分原因,否则,韩信为何不去投其他诸侯王?

因为韩信曾与刘邦相识,所以刘邦在早期就会对韩信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想擢升韩信的是刘邦而非萧何,所谓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只是萧何帮刘邦分担众将怨念的戏码。

但这位答主恐怕过于臆断,同时又忽略了其他的关键细节。

刘邦的确曾与项羽并肩作战,刘邦也的确可能多次与项羽的执戟郎中韩信擦肩而过,但刘邦应当不会仅凭韩信执戟的姿势就断定韩信是个人才,进而想与韩信交往,韩信也不会因为刘邦是一军首领,就干出放弃项羽这颗大树,去结交刘邦的行为?

两个地位如此悬殊的人,在跟时间赛跑的革命中,不可能有多少机会相互了解,相互赏识的。别说是刘邦和韩信了,纵是刘邦和项伯,不也未曾有过什么深交吗?

既然刘邦不可能在刘项并肩作战时有过深交,也就不会出现那位答主猜测的那种「刘邦想擢升韩信」的可能了。

因此,我认为,《史记》中关于韩信被登台拜将的细节是真实的,发掘出韩信的人,确实是萧何,而萧何也具有发现人才的眼睛。

要知道,萧何这一生中,至少发现了三个了不起的人物。

萧何发现的第一个人物,是刘邦。如果你细翻《史记》,能够发现,刘邦之所以能在沛县横着走,一方便是刘邦的确懂得结交各式各样的人物,如世家豪族的王陵,贩夫走卒中的樊哙,候补公务员的夏侯婴,身居高位的萧何。

但在刘邦结交的这些人物中,平交的夏侯婴、樊哙、任敖(管监狱的小吏)等人,对刘邦也是平视的,是信赖的,友好的,但王陵一样的世家豪族,对刘邦其实是轻视的,刘邦只能小心侍奉着。

唯独萧何,从不用自己的身份地位来压刘邦,还总是在关键时刻帮刘邦,刘邦去准岳父家吃霸王餐,萧何为他解围,刘邦去咸阳送徭役,萧何给的红包几乎是别人的两倍。

为什么堂堂的县中二号人物会对一个泗水亭长如此礼遇有加?你说萧何就是没有身份等级观念的人,我是不信的,所以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萧何认定刘邦是个人物。

萧何发现的第三个人物,是曹参。

曹参还只是县中的狱椽时,萧何和曹参的关系相当不错,司马迁用了一个「善」字来形容二人的关系,可见他们曾经真的是可以很好很好的。

当在二人一同参加革命工作后,或许因为工作的分歧,或者因为立场的不同,二人的感情出现了裂痕,也逐渐没了来往。

即便如此,萧何临终时,汉孝惠帝刘盈让萧何推荐相国的候选人时,萧何也只是推荐了一个曹参而已。丰沛老乡中,那么多人,萧何都没推荐,却只推荐了曹参一个,可见萧何果真是识人,果真是知道谁能胜任相国的位置。

萧何发现的第二个人物,是韩信。

在韩信被认命为治粟都尉后,韩信就来到萧何的身边工作,并多次跟萧何谈论天下大势。

几次交谈后,萧何便认定韩信是一等一的人物,但他并不急于向刘邦举荐韩信,因为刘邦还没到南郑,还没开始秣兵历马,韩信尚无真正的用武之地。

待到韩信逃亡,萧何知道没有时间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所以去追回韩信,去举荐韩信。

但萧何依旧把这件事拖了一拖,因为还没到合适时间嘛,萧何拖的手法便是「登坛拜将」,修坛、择吉日、斋戒,都需要时间的。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萧相国世家》、《史记·曹相国世家》、《史记·淮阴侯列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