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五大道名人故事」第20期《“艺兼梅尚”杨荣环》

「五大道名人故事」第20期《“艺兼梅尚”杨荣环》

篇首语

天津五大道,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无数中外历史名流在中国近代史上风云际会,在这里留下了清晰的足迹和岁月的回声。

天津市和平区文联与薇电台联合制作播出系列有声文学《五大道名人故事》。敬请关注、点评、转发!

「五大道名人故事」第20期《“艺兼梅尚”杨荣环》

《“艺兼梅尚”杨荣环》

作者 | 王金萍 · 朗诵 | 孟萱

1958年的一天,五大道安乐邨。晨曦之中,从10号院里传出珠落玉盘的琵琶曲调,时声脆,时弦急。数遍终了,见一人或踢腿,或下腰,或操起胡琴自拉自唱。一时间,京韵悠长,青衣声袅,为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涂抹上一层东方神韵。

「五大道名人故事」第20期《“艺兼梅尚”杨荣环》

五大道安乐邨

这一年,“艺兼梅尚”的杨荣环落户安乐邨,时任天津市戏曲学校副校长。

京剧界有句老话:北京学戏,天津唱红,上海赚包银。天津是戏曲大码头,凡学戏入行者,只有天津戏迷认可了,才有足够底气天南海北地跑码头。

「五大道名人故事」第20期《“艺兼梅尚”杨荣环》

杨荣环

杨荣环也不例外。

生于1927年的杨荣环,能够在文化荟萃的天津占据一席之地,他凭借的是什么?

杨荣环出生在河南安阳,父亲在安阳铁路上工作。受父亲喜欢京剧的影响,杨荣环八九岁时,已经能唱好多老生唱段。只是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父亲失业,荣环辍学,为求生计,经戏曲界名家宋遇春介绍,10岁起,他进入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组建不久的“荣春社”科班。起初,尚小云安排他跟贾多才、于连泉(筱派)学唱花旦。那时,为练出古代女人走路时的婀娜和弱不禁风,两只脚穿上硬邦邦的“跷”(假的三寸金莲),凭脚趾走路,且冬天在泼水成冰的地面上练习,姿势稍不正确,捆绑在小腿上的竹签,扎进肉中,疼痛钻心……

「五大道名人故事」第20期《“艺兼梅尚”杨荣环》

青年杨荣环

苦吗?他乐在其中更有新乐趣。在认真学好花旦的同时,杨荣环又暗中学习青衣唱段。花旦以表演为主,青衣以唱功为重,他唱做兼学,天赋超人。一天,人走屋空,他一曲青衣唱腔,被恰好经过的尚小云听到,真是高清亮润。尚先生认可,他改学青衣,且亲授尚派剧目。学青衣的苦,依旧不可言喻。为学好《渔家女》中的一个“跪步”跑场,尚先生让他在地上反复练习,两个膝盖磨破了,结痂了。练了又破,结了再练,几个月时间,终掌技巧要领。

只是常人不知,舞台上的从容自如、优美轻盈,是那疤在终生伴随。

「五大道名人故事」第20期《“艺兼梅尚”杨荣环》

青年杨荣环

梅花香自苦寒来。全面而扎实的旦行根基,使他从科班中脱颖而出。科班演出,常是他的大轴,就连恩师尚小云,也在他主演的《四郎探母》中配演萧太后,一时传为梨园佳话。

该来的终究会来。

走天津戏曲的码头,是他不可逾越的考验。

「五大道名人故事」第20期《“艺兼梅尚”杨荣环》

出科不久的1946年,他19岁即挑班,接张君秋“秋社”的底,来中国大戏院演出,《龙凤呈祥》《乾坤福寿镜》《大探二》《霸王别姬》《玉堂春》《汉明妃》《凤还巢》等几部大戏后,好评如潮,一炮打响,更被誉为“具大家风范”“唱做俱佳”,可谓是出师大捷。

艺术路上,没有见好就收。

顺风顺水的1947年,他和李宗义并挂头牌,与王泉奎、江世玉、李金泉、萧盛萱等再度出演于中国大戏院,高潮再起,座无虚席,由此确立他在天津剧坛的声誉和影响。

天津唱红后的1948年春天,他来到上海,却不是为了赚包银。他在天津唱红的剧目中,有许多是梅派戏,比如《霸王别姬》,比如《凤还巢》。虽然这些剧目他学得雍容华贵、细腻委婉,已得天津戏迷认可,但他更求精进。这次来,就是经齐如山和徐兰沅介绍,拜梅兰芳为师。梅兰芳绝对相信齐、徐二位的鉴别能力,欣然接受杨荣环为弟子且关爱有加。后经梅兰芳亲授,杨荣环对梅派艺术的体验、理解和认识,陡然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0世纪50年代初,杨荣环与毛世来再次联袂来津,在中国大戏院轮流唱大轴。接下来又与毛世来组成杨毛剧团,并同唐韵笙、周信芳等合作,南下演出,轰动一方。一系列的演出,精进了他的表演艺术,由此踏上了后来被誉为“艺兼梅尚”的进取之路。

「五大道名人故事」第20期《“艺兼梅尚”杨荣环》

杨荣环《昭君出塞》剧照

自1958年任天津市戏曲学校副校长后,到1978年的二十年间,为天津京剧团特邀主演。尤其是“文革”结束后,杨荣环恢复演出传统剧目《汉明妃》,当他在台上表演昭君弹琵琶时,乐队演奏戛然而止,观众随之屏气静听,只见杨荣环手指挥动,翻飞如花,如诉如泣的琵琶声遍布舞台上下,一曲终了,台下掌声雷动。

杨荣环“艺兼梅尚”的京剧艺术,在天津扎下了根。

1990年,京剧界隆重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期间,有关方面拟为“四大名旦”梅、尚、程、荀创立的艺术流派分别确定“领军人物”,其中,尚派选中的是时在天津的杨荣环。应该说,杨荣环早期的艺术积累和成名,除去自身条件和勤奋努力,与尚派艺术的哺育分不开。不过,他汲取艺术营养,又不止于尚派一家。先是学习于连泉先生的筱派花旦,又到后来尚派、梅派的青衣,他都学习得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并能对师辈的技艺融会贯通,其中不仅有糅合与取舍,更有丰富与创造,从而走向从学到化、提炼个性风格特色的传承新高度。给人们的印象是尚中有梅、梅中有尚,兼得梅派的婉约雍容、尚派的刚健婀娜,呈现出个人挺秀华美的艺术风韵。此时他上演的梅、尚名剧《宇宙锋》《霸王别姬》《御碑亭》《乾坤福寿镜》《昭君出塞》《银屏公主》等,均可品味出引尚入梅、引梅入尚的迹象,由此适应时代变化,从唱、念、做、舞特别是身段表演精心雕琢,融入了新的处理和创造,使传统名剧焕发出又一番新的个性化风采。

「五大道名人故事」第20期《“艺兼梅尚”杨荣环》

杨荣环《霸王别姬》剧照

杨荣环婉拒了作为尚派的“领军人物”。

“艺兼梅尚”,却实至名归。

复出后的十几年间,杨荣环陆续恢复演出了梅、尚两派的代表剧目《霸王别姬》《宇宙锋》《乾坤福寿镜》《汉明妃》《银屏公主》等,对每出戏的剧本、声腔、音乐和表演都进行新加工、再整理,锐意求新而又不离传统规范。在表演艺术上,历经多年的博采众长,已经形成了刚柔相济、清新明丽的个性风格。晚年,他一面参与演出,一面把精力用在培养接班人上,京剧后起之秀李莉、李经文、王艳、李国静等人,都曾得到杨荣环亲传,且今日都成为京剧界的中坚力量。

杨荣环,正是以他进境无穷的求索精神,走出了一条不雷同、有个性、含梅纳尚的京剧艺术之路。如今这种精神,正启迪着有创新精神的京剧新人,在研习传统的基础上,把国之精粹发扬光大。

「五大道名人故事」第20期《“艺兼梅尚”杨荣环》

音频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MTQ0MDQ0MQ==&mid=2647760560&idx=7&sn=d1bb2b7e97516085f5a49fe9ccec7267&chksm=8708bfe6b07f36f06d573712852a9df73919c014a3d14ef39f4427f0797c1c48a76b9f23418a&mpshare=1&scene=1&srcid=0820UzbFCJKjJ3d4KzxsVgI8&pass_ticket=UYir7mzTEiczExytxmkJva4lpC5LJtYgU9L6ENeeD99KeT%2FJ%2FM6iEwNWBnaCs5m4#r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