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追忆单田芳:醒木一拍笑归去,六十载说尽酸甜苦辣

昨日,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因病在中日友好医院去逝,享年84岁。世间,从此再无单老的“且听下回分解”。

在电视技术普及之前,中国的几代人从小听着“半导体”长大,老旧的收音机里面传出单田芳略带沙哑的声音,那声音讲述着各种充满传奇的故事,把忠孝节义讲得深入人心。如今,年轻一代听评书的越来越少,老一辈说书人也渐渐远去。今天,艺绽君(ID:bjvariety)陪你追忆单老的人生,走近他评书桌背后的酸甜苦辣……

生于曲艺世家 他本不愿说书

1934年12月17日,单田芳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的一个曲艺世家。

单田芳的父亲一生命运多舛,小时候做过童工,因营养不良患了一种叫“大头翁”的病。家里清贫拮据,单田芳的伯父曾拜了一位鼓书老艺人为师,学说书唱西河大鼓。凭着悟性和努力,伯父很快就登台演出,支撑起家庭开销。在他的影响下,单田芳的父亲、三叔也相继拜师学曲艺,一家人走上了同一行。

单田芳父亲为人忠厚,被鼓曲老艺人王福义看重,先是雇佣他弹弦伴奏,而后又把女儿王香桂许配给他,也就是单田芳的母亲。单田芳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带着他闯关东。来到东北后分别在营口、沈阳、长春、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地演出。他跟随父母居无定所,四处漂泊,依靠母亲天生一副好嗓子唱出了一个小康之家。

追忆单田芳:醒木一拍笑归去,六十载说尽酸甜苦辣

△正在唱鼓曲的单田芳母亲王香桂

单田芳六岁时上私塾,学习“人之初、性本善”;八岁上“洋”学,学习国文和日文。上学后,他边读书边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十三四岁时就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有句话叫“在行恨行”,父母希望他将来找一个令人羡慕的好职业,改换门庭,彻底摆脱曲艺这个属“下九流”的行当。单田芳回忆,自己因此从小对说书、大鼓书十分厌烦。

追忆单田芳:醒木一拍笑归去,六十载说尽酸甜苦辣

△年轻时的单田芳

然而,1951年一场大祸降临到这个曲艺世家,一家人蒙上了灰色的身份。母亲离婚改嫁,单田芳辍学,后与比他大八岁的西河大鼓演员王全桂结婚。

婚后,妻子勤恳地表演西河大鼓补贴家用,而单田芳却未能解开对说书职业的心结,不愿从事这一行当,一度以“打鸟”为业。妻子怀孕后,时常唠叨单田芳不务正业。王全桂性格耿直爽快,说话一针见血,被妻子伤到自尊的单田芳决心证明自己:“我要学说书,今后我养活你。”

在我还不会说书的时候,是她(妻子)养着我,供给着我的家庭,又是她的慧眼及督促,把我逼上了‘评书之路’。”在追忆妻子的博文中,单田芳说。

说书的本领可不是说一句豪言壮语就能掌握的。学说书时,单田芳出了不少糗,也吃了很多苦。

追忆单田芳:醒木一拍笑归去,六十载说尽酸甜苦辣

单田芳找来一个八仙桌,扶着桌子在家偷偷地练习。手也不闲着,比比划划,摇头晃脑,往往动作跟嘴很不协调,就怕一笔划再忘了词儿,光说又忘了动作。就这样天天练习,单田芳逐渐找到了感觉。

1956年第一次登台表演时,22岁的单田芳说的是《明英烈》。他念念有词滔滔不绝,一句接一句赶得自己上气不接下气。虽是数九隆冬,他浑身上下都是汗。被经理提醒后他才发现自己忘了时间,忙对观众说:“对不起,对不起,今天就说到这吧,如果您愿意听,我明儿个接着讲。” 他回忆,自己眼睛也不敢看观众,只好朝着天花板方向讲。“第一次表演,初学乍练,一登台都不知道怎么说,感觉是胡说一通,说完都想不起来说了些啥。”

从那时起,20来岁拿起了惊堂木的单田芳,说三国话隋唐,说英雄好汉、才子佳人,一说就是60年。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在单田芳的艺术生涯中,有录音记录的评书就已超过100部,据说每天都有超过1亿的听众在听他讲述的传奇,这些观众囊括了从30后到90后的几代中国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对于单田芳来说是“好事接踵而至”的时代。乘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艺术文化领域生机焕发,评书这朵单田芳眼里的“小花”也受到了重视。当单田芳被介绍去鞍山广播电台去录制评书时,妻子与他喜极而泣,“这对一个演员来讲真是最大的愿望。”

追忆单田芳:醒木一拍笑归去,六十载说尽酸甜苦辣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陕西电视台邀请单田芳录制长篇电视评书,题目由单田芳来定。电视台以八十元一集的“天价”报酬为单田芳录制《三国演义》,从此单田芳的评书从电台走向了电视台。

在这些媒介的推动下,他那有魔力一般的评书席卷了全国的大街小巷。从1981年开始,他先后出版近四十部评书,是全国出版评书最多的曲艺演员。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这句广为流传的话中足见单田芳所受的欢迎。

追忆单田芳:醒木一拍笑归去,六十载说尽酸甜苦辣

评书看似是单一的声音的艺术,实则极其考验说书人的综合能力。“我们说书是即兴的,知道个大概,其余的凭自己发挥。这要看你自身的知识丰富否(肚囊宽不宽)。

”单田芳的评书都是脱稿的,那精彩的语言、恰如其分的语调和节奏,都是其评书魅力的重要元素。

在评书《千古功臣张学良》中,单田芳这样描述赵四小姐在蔡家舞厅初见张学良的情景:

“再看赵四。赵四本来想走,可是不知为什么,好像磁石吸铁一样,把她牢牢地吸住了,站在那儿如同木雕泥塑一般,眼睛盯到张学良身上。

二姐回过头来,小妹’的‘妹’字刚发出半个音,看到赵四失神的情态便停住了;二姐盯看了小妹好一阵,才又‘小妹,小妹’地连叫两声,赵四才回过神来,一时自觉失态,有点不好意思。

二姐说:‘你不是要走吗,你姐夫把司机叫来了’。赵四一时有点慌乱,说:‘我、我先不走,再待会儿’。”

不管是当时场面的调度还是人物的言行情态,宛如让人真真切切地看了一场电影,画面感十足。

单田芳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是迥异的。单田芳的口中有“眉分八彩目若朗星”的英雄,也有“身矬矮小,瘦小枯干,最显眼留着狗油胡,七根朝上八根朝下

”的翻江鼠蒋平。那夸张又诙谐的描述,令人捧腹大笑。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立浮眼前,残暴恶丑,仁义善美,都在他描述的大世界中。

就连抽象的“感觉”,单田芳也是讲得具体生动,最好的语文老师或许也写不出这样的范例:他讲吕洞宾对人间之事他皆好奇,什么滋味也都想尝尝。有一次吕洞宾就充当犯人,感受被处以极刑的滋味:“刀过似云片,心似滚油煎 ,牛车四十转,一命染黄泉!” 那砍下去的刀子像云片划过,受刑者的痛感还活跃着,心在滚油里煎熬,疼痛却像慢悠悠、不停颠簸的牛车轮子转了四十转才结束。

单老对人物的评点,也是评书中的精髓。那些令人感慨万千的人生,他会悲叹一句话:“时也!运也!命也!”让人凄怆而泪下。“人生在世难难难,苦辣酸甜麻涩咸,起早贪黑为张嘴,争名夺利不停闲。”他评点的故事里的人,也戳中了听故事者的心坎。有一次单田芳参加签售活动,有盲人听众在家人陪伴下赶来,感谢单田芳让他“看到”如此恢弘的世界。

单田芳经典定场诗摘选

1、《七杰小五义》

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道走中央。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

2、《大唐惊雷》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惹祸根苗,气是雷烟火炮。

3、《白眉大侠》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4、《童林传》

人生在世天天天,日月如梭年年年。富贵之家有有有,贫寒之家寒寒寒。升官发财得得得,两腿一蹬完完完。

5、《隋唐演义》

走遍天下游遍洲,人心怎比水长流。初次相交甜如蜜,日久情疏喜变忧。庭前背后言长短,恩来无意反为仇。只见桃园三结义,哪个相交到白头。

6、《童林传》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五霸七雄闹春秋,顷刻兴亡过首。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撒种后人收,无非是龙争虎斗!

“我不过是一个说书的艺人”

随着电视剧艺术日益受到观众的喜爱,因为那具象而又有着视觉刺激的光影能让观众被动中也能接受到信息。对此,单田芳曾说道:“评书属听觉艺术——我说你听,可天马行空,想象无限;电视剧则不然,受各种条件所限,很难达到我们遐想之需要。”他也开始琢磨,如何让年轻人了解评书艺术。

追忆单田芳:醒木一拍笑归去,六十载说尽酸甜苦辣

1992年,将单田芳“逼上”评书之路的妻子骤然离世,单老悲恸不已。“我们俩相伴三十八年,她的突然离去真叫我肝胆破碎,万念俱灰。”

退休以后,单田芳从鞍山到北京,做起了“北漂”。1993后几年间,他录制了《七杰小五义》、《百年风云》、《薛家将》等评书,都获得了很好的反响。退休以后的单田芳甚至比退休前还忙。“尽管累一点,但这个累里是带着甜的。”

2000年单田芳罹患胃癌接受手术,但仍继续创作并录制了20余部电视和广播评书作品。他重视培养年轻评书表演者,女儿也与他一起从事曲艺教育的工作。

2007年1月26日,单田芳宣布收山, 2009年他被定为“评书”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不过,热心于评书艺术传承发展的他很快又出山,以75岁高龄录制现代电视立体评书《羊神》。“这些年媒体上冠我为‘艺术家’、‘大师’什么的,看到听到这些赞誉当然高兴,我相信没有人不爱听顺耳的。”单田芳说,自己不过是一个说书的艺人。

追忆单田芳:醒木一拍笑归去,六十载说尽酸甜苦辣

这个“说书的艺人”忘记了自己的年龄,80岁左右,还保持着凌晨三四点起床录评书的习惯。他在微信、微博等平台和年轻人交流,紧跟时代开设网络书场,创办公司,迅速向“新媒体”靠拢。还曾戏称:我今年八十一岁,地道的“八零”后了!

他也会乐观地调侃自己的糗事。 “有次我刚镶上假牙,但说书假牙不好使,结果我吐字太用力,说‘呔,你往哪里走……’噗——假牙喷出来了,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我赶紧让他们打着手电把我假牙给找回来。”

从传统书馆的一桌一人一醒木外加一把折扇,到广播电台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再到电视荧屏的声画结合,单田芳的评书生涯一直在与时俱进。

追忆单田芳:醒木一拍笑归去,六十载说尽酸甜苦辣

如今,那个说书人已不在,听书人仍在回味。

也许就像于丹说的:“谁能像他一样,风靡全国几十年?单先生的声音辨识度太高了,沧桑,浑厚。他一张嘴,那就是沙场,就是江湖,所有的历史演义风云变幻,都在他一个人的声音里。单先生留下的那些作品,将永远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文化回忆。

-End-

致敬单老先生

▼艺绽热门阅读文章▼

综合自单田芳微博、博客等

配图:单田芳微博、博客

本期监制:周南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