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林黛玉的痴情和宝钗的无情,谁更适合宝玉?红楼梦诗词全鉴(九)

和尚有话说

诗之于心,可逞才藻,可写襟怀,或端庄凝重,或轻灵飘逸,均发乎心而合其节。诗之于用,可进取干谒,可颂圣祝悼,或典雅雍容,或沉痛哀戚,或镂金错彩,或含蓄蕴藉,均量其才而达其志。仅以颂圣为例,其气宜长,其格宜雅,其韵宜协,其意宜庄,浑厚凝重若渊渟岳峙而不可动毫厘,雍容典雅若九天钧乐而不可未狎半分。然,诗有别才,人有巧思,于颂圣恭维之外展露才情,于方寸规矩之内暗藏讽劝,亦颂圣诗题中之义。

《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宝玉、宝钗和黛玉均依元春之旨写大观园题诗。其中人物性格,才思学养均有所展露。最可玩处,黛玉帮宝玉写诗,宝钗给宝玉点拨,一回书写得有趣真实。

本篇文章将继续论及宝钗、黛玉写的大观园题诗,兼及二人性格探讨。

林黛玉的痴情和宝钗的无情,谁更适合宝玉?红楼梦诗词全鉴(九)

薛宝钗诗及性格探讨

凝晖钟瑞 薛宝钗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

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王和尚解读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重要人物之一。曹公在文中如此介绍宝钗的性格“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首先薛宝钗端庄娴雅,谨守大家闺秀的本分,她很少发表意见,个性也不很突出。其次,宝钗非常善于察言观色,并且善于逢迎别人,总以息事宁人为上。第三,宝钗非常博学,她的学识和素养绝不在黛玉之下,只是宝钗不显露自己,低调并且安分随时。第四,宝钗此人,性格比较冷淡,与人多保持距离,有种凛然不可侵犯之威,虽然她随和低调,但是绝不可亵玩。

因此宝钗的性格可以用“藏”“博”和“冷”字来形容。

林黛玉的痴情和宝钗的无情,谁更适合宝玉?红楼梦诗词全鉴(九)

宝钗之藏,在于她隐藏自己的才学和真实内心,很少批评别人表露意见,并且从不掺和别人的事情。这种藏是非常聪明的藏。另外,宝钗性格比较谦和,也比较压抑内心,所以她说话办事很符合家长对其的要求。宝钗之博,在于宝钗不仅仅在诗书上下功夫,对其他学问也一样留心,并且对人际关系和家庭琐事都看眼眼中。宝钗虽博,但是极少显露,这是她善“藏”也是她“冷”的原因。宝钗之冷,在于宝钗虽然在贾府穿梭来往,但是她极少发表意见,并且从不参与。在贾府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宝钗之冷是一种聪明也是一种自保。

林黛玉的痴情和宝钗的无情,谁更适合宝玉?红楼梦诗词全鉴(九)

但是也有评论者论及,宝钗之“冷”恰恰反映了她内心之“热”,宝钗对仕途经济的热衷,对宝玉有意无意的过分关心和在意,以及在“贾探春兴利除弊”一回的初露峥嵘,都显示宝钗“冷”之外的“热衷”。另外,有论者论及,在《红楼梦》结尾处“情榜”,宝钗之定评应为“无情”。因全书未完,和尚不做猜测。但是细考“无情”二字,也确实符合宝钗之心。(此“无情”后文会论及,在此不赘。)

然则宝钗即是与黛玉所相对的“恶”么?和尚不以为然。宝钗之端庄和深虑,符合当时大家闺秀的定位,并且以台湾欧丽娟老师的论点,宝钗之“博”“藏”和“冷”恰恰是古圣贤所具备的品格。以和尚来看,宝钗恰恰是世俗中的闺秀,与黛玉之仙才逸品相对。这不是宝钗的缺点,恰恰是宝玉现实中理想的对象,而黛玉则是宝玉心灵上的知己,虽美好照心,在现实中却难实现。

林黛玉的痴情和宝钗的无情,谁更适合宝玉?红楼梦诗词全鉴(九)

关于宝钗之性格,后文会继续补论,暂且看诗。

以诗法来看,宝钗之诗是典型的颂圣作品,写得典雅含蓄,大气庄严,而宝钗的性格在诗中也有显露。看其题目“凝晖钟瑞”,即可知此诗庄重,“晖”用“凝”写其端庄;“瑞”用“钟”,写其厚重。

首联“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点出大观园在帝城之西,“芳园”“帝城”双举,园为“祥云笼罩”,开篇即写得大气,紧扣“颂圣”题目。用词华美,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二联“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二联转入写大观园内景,“柳”为“高”,“篁”为“修”,用字皆典雅,符合诗大气端庄的品格;而“莺出谷”“凤来仪”,写得院内莺歌啁啾,热闹非凡,“喜”字则写出元妃省亲,贾府人人脸上均带喜气,而“凤来仪”又暗用“有凤来仪”的典故,如此写元妃省亲,非常合理典雅。二联以景写情,以景写人,写得含蓄蕴藉,很有韵味。

林黛玉的痴情和宝钗的无情,谁更适合宝玉?红楼梦诗词全鉴(九)

三联“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这句从句意上来看多是吹捧赞颂之意。元妃省亲,诏众弟妹写诗,是为“文风”;元妃省亲略尽孝道,并且感念皇恩浩荡,是为“孝化”。这句直笔写省亲之事,对仗工稳,用字斟酌,可见宝卿之用心。

值得指出的是,宝钗此诗并未着力刻画大观园之景,而是寓情于景,以景写人,从手法上比李纨迎春辈高出许多。

尾联“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这联上句回扣“文风已著宸游夕”,以“睿藻仙才”来赞美元春题诗,显得过于夸大,虽属于颂圣诗固有之义,也反映出宝钗的聪明和内敛。而归结到自身上时,她写“自惭何敢再为辞”,此句显得谦恭低调,表现出宝钗的深沉老练性格。与探春“奉命何惭学浅微”之自信昂扬形成对比,宝钗之性格也呼之欲出了。

林黛玉的痴情和宝钗的无情,谁更适合宝玉?红楼梦诗词全鉴(九)

值得着重指出的是,宝钗的诗章法谨严,用字精准,气脉得体,可见是用心结撰之作。虽然宝钗表面对事多不关心,但是一到正经场合,宝钗之做派行为,依然滴水不漏。有趣的是,后文宝玉叫宝钗姐姐,而宝钗笑道“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这句是否看出,宝钗对元春之奢华尊贵,略有一点艳羡之意呢?宝钗本是为进宫选才而进京的,虽然文中并未交待宝钗候选的结果,但是根据文中推测,宝钗应该是落选了。那么此时的宝钗是怎么样一种心境呢?读者可自思。

林黛玉的痴情和宝钗的无情,谁更适合宝玉?红楼梦诗词全鉴(九)

林黛玉诗及性格探讨

世外仙源 林黛玉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王和尚解读

如果说宝钗是世俗中的大家闺秀,那么黛玉就明显带有几分仙气了。书中这样写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可谓至当。从世俗来说,黛玉远离家乡,寄养在贾府,虽然贾母对她百般呵护,其他人也遵从贾母的意思,对黛玉容让并且关怀。但是黛玉内心是敏感的,再贾母的溺爱之下也变得骄纵了些。以敏感脆弱之心,处于包容溺爱之境,加以周围亲热但陌生,爱护又疏离的环境,黛玉怎能不变得敏感孤独呢?

林黛玉的痴情和宝钗的无情,谁更适合宝玉?红楼梦诗词全鉴(九)

从书中交代之“绛珠仙草”之说,亦可推论出黛玉身上自带一种仙气,不是凡尘中人的意味来。黛玉所思所想,均是诗人气质,她思维跳跃,言辞聪慧,故而她一出言令人惊奇。而黛玉喜读书,善写诗,这样锻炼出来的人自然就更多的考虑文学才思,而世俗琐事就很少介怀了。黛玉之孤高,在于气质萧然,落落寡合;其自许,又带几分孤独和排外,所以显得高高在上。而“目无下尘”则更显示出黛玉内心的孤高和纯粹。按脂批,红楼梦结尾黛玉在“情榜”上定评为“情情”,即只对值得付出真情的人和物用情,对不值得的人则冷冷略过了。

林黛玉的痴情和宝钗的无情,谁更适合宝玉?红楼梦诗词全鉴(九)

因此,黛玉的性格可以用“痴”“清”和“孤”来形容。其痴类似宝玉,黛玉的诗人气质让她显得不入凡尘,而对诗书和内心的忠诚,让黛玉也带有几分痴气。后文宝玉和黛玉不断地口角,其实就是“痴”在作怪。黛玉之“清”,在于黛玉爱洁,对外事也不甚关心,显得纯粹而坚定。黛玉身上也带一种清冷疏离的气质,总喜欢冷眼冷语,不隐藏内心的真实想法,让人爱不得恨不得。而黛玉的“孤”更是显而易见,黛玉内心是孤独的,故而她的心事多寄托在诗上,黛玉又是敏感的,故而她时而显得小心眼,有时又显得娇惯了。而其内心之孤独,更多的在于身处贾府,而内心却缺乏安全感。

林黛玉的痴情和宝钗的无情,谁更适合宝玉?红楼梦诗词全鉴(九)

但是不可忽略的是,黛玉对内心的忠诚和对性灵的坚守,比宝钗要坚强许多了。宝钗关心琐事,黛玉则心无旁骛;宝钗聪敏内敛,而黛玉则内心高洁,不染片尘;宝钗克己守礼,黛玉则肆意洒脱,直言不讳;宝钗随时守分,黛玉则独抱一腔痴意无法排遣。因此,从世俗角度上来说,宝玉和宝钗确属一对,但是从宝玉内心来看,其心灵知己唯有黛玉一人。宝玉对宝钗是敬中远,而对黛玉则是怜中近。

以写诗而论,宝黛均善诗,但是宝钗却不以诗书为务,仅仅作为点缀而已;黛玉则不然,诗书似乎是黛玉之生命,故而全书黛玉诗最多。黛玉在诗中抒发性情,但是黛玉不会为诗而委屈自己,诗出由心,万死莫赎,一片性灵,纯粹倔强,应该是黛玉诗格的底色吧。

林黛玉的痴情和宝钗的无情,谁更适合宝玉?红楼梦诗词全鉴(九)

关于黛玉之性格,后文会不断补述,在此不赘。暂且看诗。

黛玉不似宝钗世故练达,深沉机敏,在元妃省亲的大事中,黛玉竟然想着“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真可谓痴人。其意有二,其一,黛玉内心纯粹,写诗就要争第一,丝毫不隐瞒委屈自己,因此她才有争胜之念;其二,黛玉内心虽孤高,但是却很要强。因此在这重庄严场合,黛玉却独尊性灵,可见远不如宝钗见事明白。而黛玉之才不得伸展,黛玉就心灰了,故而“只胡 乱作一首五律应景”。可见黛玉真有诗才,写诗也是胡乱一些而已。

从题目“世外仙源”来看,黛玉之思路就与其他众人不同。大观园诸景皆备,而黛玉着眼于“世外仙源”,可见其仙才逸品之思。宝钗着眼世俗荣华,而黛玉着眼幻美仙境,两人一实一虚,一俗一逸,高下立判。

林黛玉的痴情和宝钗的无情,谁更适合宝玉?红楼梦诗词全鉴(九)

首联“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本句起句扣题,平平写来,洒脱随意。题外话:写诗有重起句,或对起,或重笔,而黛玉此句闲闲写来,随意而起,确实称得上“胡乱”而写的。但是从诗法上说,如此起句更显得潇洒不拘,流丽自然了。二联“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此联以虚写实,写得轻灵巧妙,“山川之秀”乃是从大自然中借来,思路巧妙;而“景物之新”又直扣大观园之落成。这一联写得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是其轻捷才思已经显露其中。说黛玉是诗中老手,实不为过。

三联“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这句是一首之眼。金谷暗用石崇金谷园之典故,写大观园之富丽堂皇,而着一“香”,显得阴柔旖旎,而“融”字又极具形象和力量。这句用典贴切,语句清丽,炼字精准。而对句用一“媚”字,花之娇艳,就显得俏皮而形象了。“玉堂人”按指元春,写出花面交相映的美景,并且带有欢迎之意,如此颂圣,显得巧妙新颖,并且富有情趣。

林黛玉的痴情和宝钗的无情,谁更适合宝玉?红楼梦诗词全鉴(九)

尾联“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承接“玉堂人”直接写元春,由于皇恩浩荡,故而得以宫过往,着一“何幸”又显得谦恭含蓄。并且从全诗来看,这首五律写得轻巧清新,流动自然,不带一毫滞涩之气,举重若轻,随意洒脱。黛玉之才思,可见一斑。

对比宝钗和黛玉的两首诗,可见二人之性格不同。宝钗端庄凝重,黛玉轻灵洒脱;宝钗含蓄蕴藉,黛玉纤巧清丽,宝钗重气度,黛玉重风韵,宝钗以自谦低调为上,黛玉以风神隽逸为先。诸位诗友,如此二人,你喜欢哪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