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越洋鐵騎”:二戰期間,英美對蘇聯的援助坦克到底有多少?

時光荏苒,斗轉星移,乾坤劇變,世事滄桑。從20世紀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再從二戰結束到21世紀初,往日的對手成了朋友,而昔日“一個戰壕裡的戰友”又成了兵戎相見的敵人。世界歷史就是這樣翻開了一頁又一頁,大有“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之感。二戰時期,英美等國援助蘇聯紅軍的兩萬多輛“越洋鐵騎”,見證了這一段分分合合、恩恩怨怨的歷史。

人類的歷史上,發生過兩次世界規模的戰爭。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用蘇聯領袖列寧同志的話來說,年輕的蘇維埃共和國是“處在帝國主義包圍之中”。然而,德國法西斯的崛起,改變了世界的“政治地圖”和歷史進程。它使蘇聯和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從敵對關係變成“一個戰壕裡的戰友”。

“越洋鐵騎”:二戰期間,英美對蘇聯的援助坦克到底有多少?

做出這種巨大轉變的首先是英國。1941年6月22日,就在德軍對蘇作戰實施“巴巴羅薩作戰”行動的當天,英國首相丘吉爾立即通過英國廣播電臺宣佈: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視蘇聯為盟友”,並表示“立即對蘇聯提供物資和武器的緊急援助”。熟知世界歷史的朋友會知道,丘吉爾是一個鐵桿的“反蘇老手”。在大敵當前,這個老謀深算的政治家又向昔日的對手伸出了友誼的雙手,你不能不佩服丘吉爾作為一個政治家的遠見卓識。

20天后,7月12日,英國和蘇聯簽訂了《英蘇互助協定》。雙方約定,英國立即向蘇聯提供各項援助,協議的各方不得單獨同德國媾和或停戰。8月16日,雙方對這一協議加以具體化,英國緊急向蘇聯提供1000萬英鎊的貸款。

不過,由於蘇聯在蘇德戰爭初期的巨大損失,當時蘇聯方面最急需的是武器裝備,而英國當時在坦克等武器裝備上也是“捉襟見肘”。這樣,當時已經是世界首富的美國的態度,便成了“關鍵中的關鍵”。

儘管美國的羅斯福總統於6月24日便發表了聲明,明確表示支持蘇聯,但是,當時的美國還不是交戰國,這種表態只能算是口頭上的、道義上的支持而已。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事不關己的“戰爭局外論”者大有人在,有的國會議員甚至悲觀地認為:“蘇聯將在6個月內敗給德國,援助是無用的”。

“越洋鐵騎”:二戰期間,英美對蘇聯的援助坦克到底有多少?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1941年7月末。當時,羅斯福總統派出了特使哈里·霍普金斯秘密訪問了蘇聯,受到了斯大林的接見。斯大林對這位美國特使申明大義,曉以利害,闡明瞭蘇聯抗擊德國法西斯對美國有命運攸關的關係,這令美方的態度有了根本的轉變。

這次訪問的一個最重要的成果是,美國政府宣佈:當年3月11日由羅斯福總統簽署的《戰時租借法》對蘇聯有效,從而為美國援蘇打開了綠燈。

根據史料記載,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等國共向蘇聯提供了22800輛坦克和裝甲車輛,絕大多數是通過海路遠涉重洋運輸的。這也是我們稱它為“越洋鐵騎”的道理。靠遠洋運輸,裝載量大,一次可以運去相當數量的裝甲裝備,但是,遠洋運輸航行時間長、目標大,在德軍海空軍的猛烈攻擊下,尤其是受到德國海軍潛艇的攻擊,途中的損失也相當可觀,越洋運輸途中損失掉的坦克裝甲車輛高達1981輛,幾乎佔到十分之一!

美英的運輸艦也為此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付出了裝備和人員的代價。這就是戰爭!運抵蘇聯的這近18000輛坦克和裝甲車輛,幾乎佔到二戰中蘇聯坦克裝甲車輛總數的17%左右!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還要說明一點的是,英美援蘇坦克裝甲車輛全部附有英文和俄文說明書,並專門組織了乘員培訓,考慮是相當周到的。

美英援蘇坦克裝甲車輛的海運航路有三條:

一條是南部路線,也稱為裡海路線,這是最初的路線,裝在坦克裝甲車輛的運輸艦先經過大西洋→印度洋→阿曼灣,到達伊朗南部的阿巴斯港,通過伊朗陸地轉運後,再由伊朗北部的恩澤利港通過裡海運抵蘇聯的巴庫,雖然說後期是在裡海裡航行,但航程也有300海里之遙。

由於德軍飛機的猛烈轟炸,南部路線航運的損失相當大,後來又開闢了遠東路線和北部路線。遠東路線為從美國的阿拉斯加經北太平洋→日本海→蘇聯遠東西伯利亞地區。這條航線主要運送美國和加拿大的坦克裝甲車輛。遠東路線的航程雖然較短,但坦克等運抵蘇聯遠東地區後,還要經西伯利亞鐵路運往西部的蘇德戰場,也挺麻煩的,而且這條路線也遭到了日本海軍的攻擊。

“越洋鐵騎”:二戰期間,英美對蘇聯的援助坦克到底有多少?

第三條路線為北部路線,主要通過北大西洋→北海或挪威海進入蘇聯的北部港口摩爾曼斯克。到了二戰的後期,逐步以北部路線為主。

當然,也還有一條第四航線之說,即太平洋航線,從美國西海岸的西雅圖,經太平洋運抵蘇聯遠東地區的弗拉迪沃斯托克。不過,和上面三條航線相比,第四航線還是次要的。

1941年下半年,英美啟運了第一批援蘇坦克,包括:487輛“範倫泰”步兵坦克和“提特拉奇”輕型坦克,182輛M3A1“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和M3“李”中型坦克。這裡面雖說有英制坦克(前兩種)和美製坦克(後兩種),但都是英軍裝備的坦克,而由美軍的運輸艦運往蘇聯。這批坦克參加了1941年12月至1842年對德軍的作戰,是在二戰中蘇聯最困難的時期,當時在“巴巴羅薩作戰”中,蘇軍損失了18000輛坦克,元氣大傷,不得不作戰略撤退。這批援蘇坦克,雖然說數量不多,但卻是“雪中送炭”之舉。

1942年間,共運送2487輛英國坦克裝甲車輛和3023輛美國坦克裝甲車輛。多數軍援坦克是和蘇制坦克混合編隊的。1943年,在蘇軍的坦克旅中,完全裝備蘇制坦克的坦克旅佔到61~68%,混合裝備蘇制坦克和軍援坦克的坦克旅佔到10~17%,單獨裝備軍援坦克的坦克旅佔到10~17%。例如,1942年9~10月,在蘇聯南部的高加索方面軍中,共有坦克246輛,其中,英美軍援坦克為179輛,佔到72.8%!剩下的27.2%的蘇制坦克,只作為訓練坦克和警衛坦克來使用。也就是說,前線作戰的坦克,百分百是美國造和英國造的坦克。儘管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也很能說明問題。

1943年,美英援蘇的坦克裝甲車輛為4318輛。1944年,美英援蘇的坦克裝甲車輛為6678輛,其中,M4A2“謝爾曼”中型坦克為2345輛,這已是當時美國生產的最新式坦克了。1945年,主要是美國的軍援坦克裝甲車輛,共1040輛。此外,美英援助蘇聯的軍用物資和原材料也相當可觀。以戰略物資裝甲鋼為例,盟軍援蘇的裝甲鋼佔到蘇聯裝甲鋼生產總數的近50%!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時,蘇聯元帥朱可夫說了一句公道話,他曾對一位作家說:“如果沒有美國的鋼,我們能夠生產那麼多坦克嗎”?

儘管從總體上講,在蘇德戰場上,援蘇坦克裝甲車輛不是起主導作用的武器裝備。但是,在一段時間內,特別是蘇德戰爭初期,在某些蘇聯紅軍部隊中,援蘇坦克還是起重大作用甚至是決定性作用的。這裡,僅列舉幾個有代表性的“越洋鐵騎”參戰戰例:

1、莫斯科會戰

莫斯科會戰,是蘇德戰爭初期最重要的一次會戰,從1941年9月30日至1942年4月20日,歷時半年多。由於蘇德戰爭初期蘇聯紅軍遭到重大損失,納粹德國的裝甲兵團已經殺到莫斯科近郊,紅色首都危在旦夕。

在這個危難的時刻,蘇軍統帥斯大林臨危不懼,愣是在敵火威脅下組織了“十月革命”勝利24週年的紅場大閱兵,極大地鼓舞了全體蘇聯軍民的士氣。從西伯利亞遠東地區緊急調來的受閱部隊,接受檢閱後直接開赴前線,增強了蘇聯紅軍的作戰實力。

不過,由於紅軍在戰爭初期的巨大損失,西部前線的坦克幾乎消耗殆盡,加上歐洲西部的國防工業緊急向烏拉爾地區轉移,蘇聯紅軍的重型武器裝備嚴重匱乏。投入莫斯科會戰的坦克數量之比為:德軍1700輛,蘇軍990輛,蘇聯紅軍處於明顯的劣勢。

“越洋鐵騎”:二戰期間,英美對蘇聯的援助坦克到底有多少?

正在這時,英國援蘇的坦克及時趕到,解決了前線紅軍官兵的燃眉之急。英國坦克於1941年11月中旬運抵莫斯科市郊,裝備了紅軍的西方面軍(司令為科涅夫上將,後為朱可夫大將)。這批英國援蘇坦克主要是“馬蒂爾達”步兵坦克和“範倫泰”步兵坦克。這些英制坦克起到了莫斯科防禦戰的輔助作用,某些情況下,英制坦克還能和德軍坦克正面交戰,互有損傷。儘管有的蘇聯紅軍戰士認為:“英制坦克的冬季行駛性能差,火力也不強”,但對參戰的“馬蒂爾達”步兵坦克卻給予很好的評價,認為它“防護性好,可靠”。

1942年2月,蘇軍在反攻階段收復霍爾姆市的戰鬥中,第170獨立坦克營久拉布雷夫中尉率領的“馬蒂爾達”坦克連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和德軍坦克5天的正面激戰中,雙方交戰的距離為150~400米,蘇軍的每輛“馬蒂爾達”坦克平均發射了200~250發炮彈和5000發機槍彈,而所有的“馬蒂爾達”坦克,沒有一輛出現機械故障。

激戰的結果,有8輛“馬蒂爾達”坦克戰損,其中的4輛是被地雷炸傷的。更絕的是,激戰中有一輛“馬蒂爾達”坦克中了17發50毫米級的炮彈,竟然沒有被打穿!莫斯科會戰的中後期,英制坦克多用來配合蘇制T-70輕型坦克,實施火力偵察任務。

2、北高加索會戰

北高加索會戰,也稱為高加索會戰,是蘇德戰場上的次要戰場,從1942年7月到1943年10月,前前後後打了一年多。在蘇聯南部的北高加索前線,1942年9~10月間,同德軍對峙的蘇聯紅軍北高加索方面軍共擁有各型坦克246輛。其中,英制和美製的坦克共179輛,包括:“範倫泰”坦克73輛,“提特拉奇”空降坦克19輛,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18輛,M3“李”中型坦克69輛,而蘇制坦克只有67輛,英美坦克佔到坦克總數的72.8%!

“越洋鐵騎”:二戰期間,英美對蘇聯的援助坦克到底有多少?

細心的讀者朋友可能會問:怎麼一個方面軍才有區區200多輛坦克、而且沒有蘇軍主力的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呢(後來才有極少量T-34-76坦克)?這裡簡要介紹一下當時的情況。原來,當時蘇德戰場的主戰場在斯大林格勒地區,雙方投入的兵力超過200萬人,參戰的坦克超過2000輛。而高加索地區在斯大林格勒的南翼,斯大林格勒會戰開始後,高加索地區和蘇聯中央的聯繫幾近中斷,再加上是次要戰場,裝備上不可能裝備最好的。幸好有援蘇物資的南部航線,這才從伊朗→裡海→巴庫方向運來了一批英美坦克,解決了燃眉之急。這批英美坦克,無論是英制坦克、還是美製坦克,原來都是準備裝備英軍的坦克。

1942年9月29日,紅軍第5近衛坦克旅在阿爾罕奇-烏爾德地區與德軍遭遇。該旅擁有40輛“範倫泰”坦克和少量蘇制坦克。戰鬥中,“範倫泰”坦克顯示了良好的機動性,但火力顯得不足。謝涅爾科夫大尉乘坐的“範倫泰”坦克,共擊毀5輛德軍坦克和一輛自行火炮,消滅了25名德軍士兵。激戰數日,該坦克旅共擊毀38輛德軍坦克和一輛自行火炮、6門迫擊炮、24門反坦克炮,殲滅德軍1800人。這是以“範倫泰”坦克為主力的近衛軍取得的較大戰果。

不過,紅軍的損失也比較大,共損失了33輛“範倫泰”坦克。其中的8輛被完全擊毀,其餘25輛經戰場野戰搶修數日後返回部隊。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激烈交戰的情況下,修好一輛坦克,哪怕不是主力坦克,也是難得可貴的。

3、斯大林格勒會戰

斯大林格勒會戰,被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意義重大。

在這次大會戰中,有幾個蘇聯紅軍的獨立近衛重型坦克團參加了戰鬥,其裝備以“丘吉爾”步兵坦克為主。如第48、49獨立近衛重型坦克團裝備了42輛“丘吉爾”坦克,佔54輛坦克總數的79.6%。這兩個獨立重型坦克團,在會戰的最後階段,配合T-34T坦克攻佔了德軍佔領的飛機場和市區的哈爾科夫大街、共產主義大街等,擊毀了大量德軍坦克,受到了蘇聯最高統帥部的獎勵。這兩個獨立重型坦克團隨後又參加瞭解放基輔的戰鬥。

“越洋鐵騎”:二戰期間,英美對蘇聯的援助坦克到底有多少?

4、列寧格勒會戰

列寧格勒會戰,是蘇德戰爭期間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會戰,從1941年7月到1944年8月會戰歷時長達3年零1個月,經歷了德軍進攻→德軍圍城封鎖→蘇軍突破封鎖→蘇軍反攻幾個階段。

由於德軍長期的封鎖和圍困,列寧格勒軍民因凍餓致死的人數高達64萬人,而被德軍炮擊和空襲致死的人數為2.1萬人,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越洋鐵騎”:二戰期間,英美對蘇聯的援助坦克到底有多少?

在蘇軍列寧格勒方面軍中,有許多團隊裝備了英美援蘇的各型坦克。如,第49獨立近衛重型坦克團裝備有英制的“丘吉爾”步兵坦克21輛;第36獨立近衛重型坦克團也裝備有“丘吉爾”步兵坦克21輛。後者是在參加完庫爾斯克戰役後,趕到列寧格勒地區、突破德軍封鎖後投入戰鬥序列的。這兩個坦克團參加了突破德軍封鎖的戰鬥,擊毀了不少德軍和芬蘭軍隊的坦克。

蘇軍坦克兵認為,“丘吉爾”坦克在北方嚴寒地區有很好的適應性,車輛很少出故障,可靠性高,防護性好,但火力略顯不足。在蘇軍中,對“丘吉爾”步兵坦克是當作重型坦克來使用的。

5、蘇聯紅軍出兵東北

在二戰的最後一戰,蘇聯紅軍出兵東北的戰役中,也可以見到英美援蘇坦克的身影。

擔任北線進攻突擊任務的蘇軍遠東第2方面軍中,就有81輛“範倫泰”步兵坦克。這些坦克分別隸屬於第267坦克團和騎兵機械化團。由於整個戰鬥呈摧枯拉朽之勢,這些“範倫泰”坦克也和T-34坦克一道,迅速突破小日本精心構築的防線,橫掃東北大地。

“越洋鐵騎”:二戰期間,英美對蘇聯的援助坦克到底有多少?

儘管“範倫泰”坦克的戰鬥全重只有16噸,只裝40毫米火炮,但它的威力比起小日本的97式坦克要強得多;加上它的行駛性能不錯,很適合東北地區大平原和丘陵地的地形,突擊性能不錯。

值得注意的是,由“範倫泰”坦克改裝的“範倫泰”架橋坦克也投入實戰。據稱,這是二戰中蘇軍唯一一次動用架橋坦克的戰例。

在美國援蘇的坦克中,早期以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M2A1中型坦克和M3“格蘭特”中型坦克為主。注意!同為M3中型坦克,裝備美軍的稱為M3“格蘭特”中型坦克;美國援英的稱為M3“李”中型坦克。格蘭特和李都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著名將領。這些美製坦克最初裝備蘇軍的南部方面軍(烏克蘭方面軍)的第114坦克旅,參加了哈爾科夫突出部戰役、莫斯科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等重大戰役。其中,M2A1中型坦克是僅在蘇聯投入實戰的坦克,美軍中未裝備,口碑不佳。而M3中型坦克則得到多數紅軍官兵的好評。在反映二戰的蘇聯軍事影片《伏爾加,伏爾加》中,專門有一首讚美M3中型坦克的歌曲叫《七兄弟》(援蘇的M3“格蘭特”中型坦克為7名乘員,而美國的則為6名乘員),可見一斑。後期的美國援蘇的坦克,以M4“謝爾曼”中型坦克為主,主要是M4A2型,數量極大,發揮的作用也較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