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四十多年前,中国军队一炮炸开了一座古墓,从此让一小国名扬四海

湖北随州,扼北进中原之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要地。在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楚国问鼎中原必经之处,从地势看,随枣走廊和南阳盆地作为当时南北要冲,又是华夏北方中原文化与南方楚文化交汇之地。

到了战国之时,这里曾存在过一个小诸侯国——曾国,由于,它实在太渺小,以至于,在留存至今的史籍中,完全找不到关于它的记载。然而,随着1978年曾侯乙墓的开启,小小曾国开始在2000多年后,名扬四海了。

四十多年前,中国军队一炮炸开了一座古墓,从此让一小国名扬四海

话说,在1978年,我国解放军某部队,为了扩建营房,在随州市西北方约三公里的擂鼓墩进行了扩建工程。

因为,当地的土壤中有大量红砂石,这种质地坚硬的石头,严重阻碍的施工工作的进行。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参与施工的解放军战士动用了炸药,将土壤中的红砂石爆破,随后,使用掘土机将碎石移走。

就在爆破工作完成后,工地上出现了惊人的发现:在红砂石层被破坏后,地下露出一大片棕色的土壤。随着工程的进行,棕色土壤下又出现了青灰色的石头,而这些青石明显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很显然,这片土地下极有可能埋藏着古代墓葬。

四十多年前,中国军队一炮炸开了一座古墓,从此让一小国名扬四海

发现了土地的异常后,工程随即被叫停,解放军战士们将工地的情况汇报给上级,引起了考古界的重视。经多方协调,国家考古队前往施工现场,于次年五月正式开始对擂鼓墩现场的考古工作。工作人员先是清理掉现场的棕色土壤,随后,将青石移出。

随着青石被移走,地下出现了掺有棕土的青灰泥,考古人员更加确定了该地区有古代墓葬存在。随着考古工作的继续,青灰泥下出现了竹网、丝帛、篾席,墓道和墓室重见天日。由于,棺椁与墓室之间填满了木炭,考古工作者与当地的民工耗费了许多时间。

终于,他们将这些木炭全部清理完毕,总共清理木炭三十一吨之多。至此,棺椁已完全暴露出来。眼见胜利在望,考古人员的心情无比激动,日夜赶工完成最后的工作。直到六月初,墓室中的淤泥、木炭已全部清理完毕,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古董被发掘出来。

四十多年前,中国军队一炮炸开了一座古墓,从此让一小国名扬四海

那么,这样一座规模宏伟的古墓,其墓主人究竟是何许人也呢?

随着文物鉴定工作的展开,考古人员确定了墓主人的身份——东周时期曾国国王曾侯乙。不熟悉东周历史的朋友,可能对曾国这个名字比较陌生,毕竟,这个国家并未直接参与到诸侯争霸中,所以,在史学界的存在感并不高。

话说,曾国曾附庸于强大的楚国,是楚国的附属国。虽说,曾国的国力不强大,但是,曾侯乙毕竟是一国诸侯,其墓葬的奢华程度仍令人咋舌。史料记载,公元前四百三十年,楚王特地命人打造了一批用于礼乐的编钟,送给了曾国的国王曾侯乙。令人振奋的是,这些编钟在曾侯乙过世后成为随葬品,并在两千年后被考古工作者发现。

曾侯乙地宫的墓道为东西朝向,墓道总长超过了二十一米,墓室的长度为十七米左右。据测量,墓室的总面积约为二百二十平方米。安放曾侯乙棺椁的墓室高约三米,除主墓室外还有三个小墓室,分别位于东、西、北三个方向。前文中我们提到的编钟,就被存放在主墓室中,除了编钟之外主墓室中还有一些其他用于礼乐的青铜乐器。

在所有随葬品中,数量最多的就是酒具。从该发现中可知,墓主人曾侯乙生前嗜酒如命。

四十多年前,中国军队一炮炸开了一座古墓,从此让一小国名扬四海

主墓室位于东侧,除了墓主人的棺椁外,还存放了八个随葬棺,以及,若干陪葬宠物的狗棺。曾侯乙的遗骸经考古学家鉴定后,确认其死亡时在四十五岁左右,与史料中的记载基本吻合。除此之外,随葬棺中陪葬的均为女子,死亡年龄越在十三岁到二十五岁之间。众所周知,东周时期尚有陪葬的陋俗,基本可以断定,这些随葬的女性都是曾侯乙生前的妻妾。

西墓室中的陈列比较简单,仅有十三具随葬棺。除了一些服饰外,西墓室中并无其他陪葬品。西室陪葬者均为女子,根据考古学家的判断,她们之所以被置于西室,说明,这些可怜的女人并非曾侯乙的妻妾,她们的身份有可能是婢女。在所有墓室中,面积最小的就是位于地宫北侧的兵器室,该墓室长宽均为四米。在这座墓室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车马具、甲胄、兵器。

除了这些陪葬品外,考古学家还在北室中发现了一座高约一米的巨大铜缶,根据史学家的推测,铜缶是一种用于盛放酒水的酒具,至于为何酒具会出现在兵器室中,我们不得而知。在北室中还有二百多枚写满文字的竹简,竹简上记载的是随葬兵器、车马具、甲胄的数量。从竹简中的记载可知,这些器具绝大多数都是曾侯乙生前锻造的,也有一部分是楚国赠送的。

四十多年前,中国军队一炮炸开了一座古墓,从此让一小国名扬四海

同年六月底,对曾侯乙墓的发掘工作基本已完成。在此期间,总共有七千件古董出土,数量如此庞大的文物,令人叹为观止。据统计,古董中约有乐器一千余件,其中,最贵重的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楚王赠送的六十四件编钟。

兵器在所有随葬品中占据的比例是最多的,总共有四千五百件。由此可见,曾国虽然国力并不强大,但在楚国的帮助下,曾国的军事实力仍是不容小觑的。相比于其他东周时期的诸侯墓,曾侯乙墓中规中矩。因此,曾侯乙虽然附庸于强国,但他的地位依然非常高。

曾侯乙墓的考古工作留给史学界一个巨大的疑团,根据史料的记载曾国只是东周时期的小国,虽然,没到“名不见经传”的地步,但是,曾国在东周列国中的存在感非常低,史料中对其的记载也不多。

四十多年前,中国军队一炮炸开了一座古墓,从此让一小国名扬四海

既然,曾国是国力弱小的诸侯国,那么,为何国君曾侯乙的陵寝能有如此“超标”的规格呢?

东周礼制繁盛,上至天子下至贩夫走卒均要严格遵守礼制。根据此前我国考古界对东周墓葬的发现来看,墓主人对礼器的使用有一套非常严格的标准,墓主人根据自身等级的不同选择不同规格的礼器随葬。曾侯乙虽然是一国诸侯,但是,却要依附于国力更加强盛的楚国。

按照当时的礼制标准看,这样的诸侯只能使用七鼎随葬。不过,考古人员在曾侯乙墓中发现的礼器数量却超出了七鼎的标准。从随葬礼器的规格来看,曾侯乙墓与周天子墓规格不遑多让。在礼制严格的封建时期,滥用礼器是一种十分僭越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天子所无法容忍的。

四十多年前,中国军队一炮炸开了一座古墓,从此让一小国名扬四海

那么,为何曾侯乙会特立独行地,使用超过标准的礼器呢?

史学界对这一问题总共有两种推测:

一是曾侯乙生前曾担任东周“大乐”,也就是负责管理礼乐的官员,所以,他才可以在死后将这些超出普通诸侯标准的礼乐器带入地下。不过,时至今日仍没有支撑这种说法的证据。笔者认为,倘若曾侯乙生前曾担任过礼官,史料中肯定会有所记载。既然,史书中并未出现曾侯乙担任礼官的记载,我们不能做出凭空推断。

相比于第一种猜测,笔者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部分史学家认为:曾侯乙生前,东周礼制已大不如前,各国诸侯对礼制的重视程度逐日下降。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越来越小,诸侯完全有实力脱离天子的约束,自由的选择陪葬品的规格。

史学界除了对这个问题尚无定论外,关于曾侯乙墓为何会出现在随州市也有争议。

曾侯乙是曾国诸侯,按理说,在其死后应该葬在自己的统治范围内。根据东周时期的地图来看,随州市在当时是随国的辖区。

四十多年前,中国军队一炮炸开了一座古墓,从此让一小国名扬四海

曾侯乙身为一国诸侯,怎么会被埋葬在其他国家的土地上呢?

要知道,诸侯在即位后便会开始筹备陵寝的修建事宜,这种规格的墓地通常要修建十余年,曾侯乙墓的位置应该是在曾侯乙生前决定好的,曾侯乙被葬在随国,绝对不是曾侯乙死后临时决定的。对此,部分史学家提出:东周时期的随国与曾国本来就是同一个国家,只是叫法上不同而已。

的确,这种一个国家被赋予两个名字的现象在当时并不少见。例如,魏地又被称作梁,晋又被叫做唐等等。在《古代曾国——随国地望初探》这部著作中,作者石泉先生便持有曾国就是随国的观点。

石泉指出:曾国国君是天子姬氏的旁支,该国家在西周时期被周天子分封给曾姓诸侯,而随国的地望与曾国基本相同,两地极有可能是同一个国家,只是叫法上不同罢了。宋朝人曾在当地出土过随国的礼器,与现代考古学家发现的曾侯乙墓均位于随枣走廊。所以说,这种说法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四十多年前,中国军队一炮炸开了一座古墓,从此让一小国名扬四海

不过,也有许多史学家对此种说法存疑,并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这些史学家觉得,曾、随并不是同一个国家,在文献中曾、随两国泾渭分明,显然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因此,认为随国就是曾国的说法是一种谬误。笔者认为,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说服力,毕竟,作为一个国家,在叫法上有所不同是常情,但是,书面上的国名一定是一致的。

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呢?在更多的证据被发掘出来之前,想必这个问题只有被葬在地宫里的墓主人才能讲清楚。

【《左传》、《曾侯乙墓》、《续论曾国之谜》、《“曾随之谜” 终于破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