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悠久,曾出現過眾多的歷史人物中,有為人所熟知的,也有為人所不知的,但是,他們都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存在過,或多或少都為歷史的發展做出了一些貢獻。
話說,“楊家將”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葉就已迅速流傳於天下,它講述了北宋年間楊家名將楊業、楊延昭等人保家衛國的感人故事。在傳統的“楊家將”劇目中,有這樣一個大奸大惡之人,他殘害忠良,賣國求榮,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小人,他就是:潘美。
那麼,潘美是誰呢?他為什麼會是這樣一幅形象呢?難道這就是他的真實情況嗎?
然而,歷史上真實的潘美,並非如此之人。
在傳統的劇目中,為了突出楊家一門的忠烈,就設定了這樣一個反面角色。而潘美這個人物的設定,也只是一個奸臣的代表而已,但是,很不幸由於名字的相似,潘美背上了這個黑鍋。
據史料記載,潘美生於925年,卒於991年,是宋朝的開國名將。行武出身的潘美,參與了擁立趙匡胤稱帝的陳橋兵變。之後,經歷了三個朝代,它既沒有做過宰相,也不是什麼奸臣小人。民間流傳的那些謠言,說:“潘美為了獨佔勝利的果實,想除去楊業。”
其實,這些事情壓根和潘美沒有任何關係。
潘美出生在一個武將世家,是河北大名府人,子繼父業,他成了後周世宗身邊的親衛。但是,潘美的志向很高,他不想永遠待在皇帝身邊保護皇帝的安危,他想去外面闖蕩一番,因此,他選擇了從軍。最終,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將軍,掌管著西部的邊境軍事。
潘美和趙匡胤是同學,對趙匡胤是非常崇拜的,趙匡胤對他也是非常好的。趙匡胤在決定兵變的時候,不想引起太多的傷亡,就想派一個人去宗室那邊攤牌,想逼著對方主動放棄皇位。這可是一個掉腦袋的任務,所以,沒有人敢站出來,當然,除了潘美。
由此可見,潘美處理事情的獨到眼光,以及其做事的魄力,真是讓人是刮目相看。潘美在處理這件事的時候,非常的直截了當,就在皇帝召開朝會的時候,潘美就站出來說:“趙匡胤想坐這個皇帝位置。”結果,沒有一位大臣站出來反對,然後,這件事情就這麼簡單的做成了。
除了這一件事情,潘美還替趙匡胤擺平的另外一件事。
當時,想做皇帝的不止趙匡胤一個人,在那個動盪時期,有點實力的人都在惦記著這個皇位,袁彥也躍躍欲試。於是,潘美又去見他了,而且,還是一個人。潘美勸他要認清形勢,袁彥居然也打消了這個念頭。可見,潘美的口才也是非常出色的,他說中了對方的一些想法,從而打動了對方,讓對方改變了主意。
雖然,潘美力挺趙匡胤坐上了皇位,但是,他並不是那種忘恩負義之人。後來,周世宗的兒子被找到了,按照常規的做法,是應該除去以免後患。但是,他卻懇求趙匡胤,想將這個小孩帶回去,認作自己的侄子。這個孩子就是潘惟吉,後來做到了刺史。潘美本來沒有兄弟,潘惟吉只稱潘美為父親卻不說祖父。
這個版本出自王鞏的記載,他聲稱聽說自潘惟吉的後裔。可以說,在大是大非面前,潘美並不是冷血之人。
那麼,歷史上的潘美和楊業之間到底有沒有交集呢?
答案是確定的,而且,他們之間配合的還非常愉快。在趙匡胤去世以後,潘美依舊被朝廷重視,當然,這與他自身的實力是分不開的。後來,宋朝派兵攻打北漢國都太原的時候,潘美認識了楊業,他們共同守護著邊境。
不知後人為什麼要編排潘美陷害楊業?恐怕,還是對歷史的曲解。
還原歷史真相,楊業的失敗和去世的確發生在北伐。本來軍隊在潘美的帶領下,取得了不錯的戰績,但是,這個時候事態發生了逆轉,曹彬被擊敗了,於是,潘美和楊業的軍隊成了孤軍。形勢頓時變得嚴峻起來,按照當時的境況,他們是必須要撤軍的。
然而,就在此時楊業卻提出了一個方案,不知為何,被監軍王侁否定了。由於監軍王侁是皇帝的代表,誰反對監軍就等於是反對皇帝,因此,潘美也沒有提出什麼意見。可能,就是因為此事,後人對潘美產生了這麼大的怨氣,才會把他扭曲成了一個奸佞小人。
並且,王侁說:“楊將軍一直號稱‘無敵’,看到敵人卻猶豫不前,難道有別的心思嗎?”在這種情況下,楊業只能帶兵主動出擊,讓潘美和監軍王侁在谷口接應他們。本來一切都很順利,但是,監軍王侁看見遼兵兵敗撤退,就沒有執行他們先前的約定,下令士兵都撤了回來。
此時,潘美也不能反駁監軍王侁的意見,這可是要掉腦袋的事情,他不得不帶兵走人。
就這樣,楊業沒有了接應,勢單力薄,就被對方給抓了,最終,他絕食三天而死。在潘美的心中,對於楊業的去世也是非常難過的,一起並肩作戰的將軍就這麼沒了,對他的打擊也是非常大的。並且,宋太宗聽說楊業殉國後,十分痛心,潘美還被削秩三級,責授為檢校太保。
第二年,潘美就病逝了,終年六十七歲。
潘美的心裡也是十分後悔的,但歷史已經無法改寫了。總而言之,楊業不幸的遭遇與潘美是沒有什麼必然聯繫的,只是當時的潘美恰好出現在了現場而已。試想一下,如果讓當時的楊業與潘美互換一下位置,那麼,給後人的又會是一個怎樣的展現呢?還會出現一個奸佞小人嗎?
中國歷史悠久,很多的歷史故事,都不是世人想象的那麼簡單,畢竟,世人都不是當事人,也沒親身經歷過那些事情。對於眾多的歷史事件,世人確實需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然而,那些僅靠一點編纂的故事情節就把一個人抹黑的事情,真的是太過武斷了。
【《宋史》、《契丹國志》、《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
閱讀更多 指點江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