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二戰專為消滅美國M4坦克而生,卻有各種先天疾病的日本四式自走炮

二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時,一路南下的日軍遭遇了一件十分尷尬的事情,與歐洲的T-34危機和“虎”式危機不同的是,日軍在東南亞島嶼上遭遇的卻是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危機,這種安裝了37毫米小炮的輕型坦克讓日軍裝甲部隊頭疼不已,日軍居然沒有一款有效的武器對付它。

二戰專為消滅美國M4坦克而生,卻有各種先天疾病的日本四式自走炮

二戰日本四式自走炮

研製背景

隨著美軍在太平洋上節節反擊,美軍的裝甲部隊也投入了更強的M4中型坦克,這種在日軍的標準裡算是重型坦克的裝備讓日軍很吃不消,在缺乏有效的反坦克火炮的情況下,很多時候只能依靠士兵的血肉之軀與M4一起自爆。為此日本陸軍部迫切的要求技術部門設計一種有效的反坦克武器。

鑑於二戰日本的技術水平和工業水平,要在短時間裡拿出一款合格的反坦克炮還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幸好成型裝藥炮彈日趨成熟,這種不依賴炮彈初速度和射程的炮彈,在任何距離上的穿甲深度都是一樣的,於是陸軍部決定以此為基礎研發一款自走炮,以達到在2000米距離上擁有擊毀M4中型坦克的能力。

二戰專為消滅美國M4坦克而生,卻有各種先天疾病的日本四式自走炮

日軍裝備的三八式150毫米榴彈炮

自走炮在火炮的選擇上很困難,原本裝甲部隊非常希望安裝96式150毫米野戰榴彈炮,或者96式150毫米重加農炮和89式150毫米野戰加農炮,但是這一打算遭到步兵單位的極力反對。日本原本火炮產能就不高,在戰鬥中更是受到極大的損失,如果抽調走原本就很緊張的火炮,那麼步兵單位的裝備數量就會更少,面對盟軍的優勢火力時就更加被動。

定型方案

1944年7月,最終定型的方案在火力上選擇1942年就已經退役的三八式150毫米榴彈炮,這是一種在一戰前的1905年,向德國克虜伯兵工廠購買和自產的重型師級單位支援火炮,以二戰的標準來看,這種射程不足10公里的火炮已經嚴重落後,以至於缺乏火炮的日軍都不得不將它退役。為了提升反坦克能力,日軍為該炮設計了成型裝藥炮彈,最大射程大約6000米,以直瞄射擊的模式,可以實現在2000米距離上擊毀M4的設計要求。

二戰專為消滅美國M4坦克而生,卻有各種先天疾病的日本四式自走炮

四式自走炮,可以看到這輛炮塔稍微不同

在底盤的選擇上同樣很侷限,因為日本在二戰時期內就沒有設計出一款合格的作戰坦克,只有九七式還算一款不錯的坦克,雖然日軍將其劃分為中型坦克,在國際標準裡只不過是輕型坦克。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自走炮也只能選擇九七式的底盤作為載具。

整個設計工作只花費了一個來月,與其說是設計一款新裝備,不如說是組裝一款裝備,因為最終的量產型基本就是在九七式底盤上焊接一門三八式150毫米榴彈炮,在火炮正面安裝了一層25毫米厚的防護鋼板,整個戰鬥室都是半開放的。

二戰專為消滅美國M4坦克而生,卻有各種先天疾病的日本四式自走炮

四式自走炮

車體的裝甲防護同樣堪憂,前方只有25毫米,側面只有20毫米,並且是鉚接結構。這樣的裝甲連反坦克槍都抵擋不住,更不要提M4裝備的75毫米坦克炮了,即使沒有擊穿,巨大的撞擊力也會崩掉裝甲板上的鉚釘形成二次殺傷。此外還安裝有一挺九七式車載機槍用於自衛。

動力上採用三菱SA12200VD四行程空冷V型12汽缸柴油引擎,可以推動16噸的車體以38千米每小時的最大時速前進,機動性還是勉強夠用的。

實戰

按照日本1945年發佈的本土防衛計劃,原計劃裝備10個四式自走炮大隊,其中有5個大隊在日本投降前完成了人員的編制,而自走炮的產量則十分低下,總共只完成了16輛,還有一種說法是25輛,不管哪種數據都不高,在盟軍壓倒性的攻勢面前無法形成有效的抵抗。

二戰專為消滅美國M4坦克而生,卻有各種先天疾病的日本四式自走炮

被盟軍擊毀的四式自走炮

在1944年12月月底,有3輛四式自走炮被優先提供給駐菲律賓的日軍,用於抵抗盟軍可能的菲律賓登陸作戰。其中一輛在菲律賓海域被盟軍飛機擊毀,只有2輛順利登陸,被編入第14方面軍直轄之"第十四方面軍假編自行火炮中隊”,隨後調往克拉克機場擔任守衛力量。

該炮沒有具體的作戰報告,但是根據日軍的說法,曾有一輛倒黴的M4遭到這種火炮的打擊而損毀。在1945年3月,剩餘兩輛也遭到損失,成員被編入步兵隊伍轉入山區繼續游擊戰。還有數目不詳的四式自走炮被運往沖繩,沒能發揮什麼作用。

二戰專為消滅美國M4坦克而生,卻有各種先天疾病的日本四式自走炮

被擊毀的九七式輕型坦克

結語

整個二戰期間日本在面對亞太地區幾個國家時尚能逞兇,但是與實力更強的美國對戰,則工業基礎差和資源匱乏的短板就顯露出來,其整體的武器裝備雖然有一些亮點,但無法掩蓋整體上的劣勢。

就裝甲部隊而言,侵華戰爭開始後,整個中國裝備的反坦克炮都屈指可數,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日軍的裝甲部隊還是遭到了一定的損失,裝甲薄弱的缺點暴露無遺。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依然沒有投入太多精力研發坦克等裝備,事實上也沒有足夠技術儲備研發,最成功的就是在九七式中型坦克身上修修改改。

二戰專為消滅美國M4坦克而生,卻有各種先天疾病的日本四式自走炮

被盟軍繳獲的九七式輕型坦克

在生產上,資源匱乏的日本連最滿意的九七式都只生產了1500餘輛,哪有更多的精力和資源生產更多的武器裝備呢?與二戰美國生產了上千艘戰艦不同的是,日本的主力戰艦基本都是在二戰前夕慢條斯理建造的,在受到損失之後就難以有效地補充。這種情況也反映在裝甲部隊的建設上,四式自走炮不僅缺乏合適的火炮,連底盤也不夠,僅僅是簡單地將火炮和底盤焊接起來這樣的工作,在二戰末期的日本都只完成了一二十輛的產量,而且基本都是純手工之作,並非車間生產線生產,足可見日本國內工業產能潛力已經被戰爭迅速的消耗殆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