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比亚迪离“Tier 1”再近一步

供应链体系宣布开放一年后,比亚迪三电正进入客户开拓的实质阶段。

11月22日,比亚迪微电子与蓝海华腾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就电机控制器单元、集成式电控、IGBT模块及晶圆、电流传感器等产品的应用和推广达成合作。

协议内容包括:比亚迪微电子优先保证蓝海华腾供货,确保提供行业内有竞争力的价格并保证产能;比亚迪在其生产能力范围内配合蓝海华腾合作开发如专用IGBT等产品;双方在汽车三电控制器等产品上优先推荐使用双方的电机控制器单元、集成式电控、智能功率模块IGBT、碳化硅、电流传感器等产品;双方在与第三方合作时有义务向第三方推荐使用对方产品。

而在半个月前,比亚迪微电子还与金康动力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领域同样是电控和IGBT等领域。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大功率电机控制器研发及设计、整车控制器、网管控制器、高压配电盒等领域加强合作。

比亚迪微电子拥有目前国内最为完整的汽车级IGBT产业链,生产IGBT模块及晶圆、车用电流传感器、MCU、IPM等相关产品。与蓝海华腾、金康动力合作的签署,表明比亚迪IGBT、电控等汽车核心零部件技术及产品正逐步开放。

据悉,比亚迪是国内少数掌握车规级IGBT全产业链技术的企业,其车规级IGBT一直对外供应,其晶圆产能预计2020年将达到10万片/月。

不止IGBT与电控领域,比亚迪还积极推进其电池、电机等汽车核心领域的外供的力度。早在2018年,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就曾表示,将在2022年前将旗下电池业务拆分上市,预计上市时间为2022年底。

此前进展一直较为缓慢,尤其在动力电池领域,2018年与长安成立动力电池合资公司后就一直没动静。囿于多年自产自销,加上宁德时代的快速扩张,曾经的“电池大王”比亚迪目前动力电池市场份额已不足宁德时代的1/2。

2019年,遗憾丢失行业第一宝座后,比亚迪动力电池供应链进入圈客户的实质性阶段。小批量为北京华林、中联重卡、石家庄煤矿机械、山东泰开、扬州金威等商用车企供货后,比亚迪动力电池又陆续配套金康新能源、长安等乘用车企。其中,配套的长安E-ROCK已经于广州车展亮相,新车NEDC续航达605km。

不满足于国内车企,比亚迪同时积极开拓国际车企及其合资品牌的动力电池订单,目前已经与丰田达成深度合作,并获奥迪青睐。

比亚迪离“Tier 1”再近一步

今年7月,比亚迪又获丰田汽车青睐,双方就联合开发电动车达成合作,共同开发轿车和低底盘SUV的纯电动车型,车型使用丰田品牌,计划2025年前投放中国市场,并同时合作开发上述车型所需的动力电池。

11月初,比亚迪与丰田成立纯电动车研发公司,各持股50%,计划2020年在中国成立,并主要开展纯电动车及该车辆所用平台、零件的设计、研发等相关工作。

在4月的上海车展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前CEO海兹曼、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现任CEO冯思翰、大众汽车集团全球CEO迪斯等一众高管出现在比亚迪展台,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还受到赫伯特•迪斯的邀请,前往德国就动力电池业务探讨双方合作可能性。

大众动力电池订单巨大,其认为,电动车规模化后,电池需求量巨大,正在为可能的电池产量不足问题寻求“更多合作伙伴”。大众早于2017年底就启动了总金额500亿欧元面向全球市场的电池采购招标,其中欧洲和中国两大市场已达成合作的电池采购订单金额200亿欧元,而中国第一家电池合作伙伴为宁德时代。

最新消息是,大众旗下奥迪正在商讨从比亚迪购买电池生产其国产电动汽车,打破奥迪在中国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

奥迪不久前任命的中国区总裁武佳碧(Gaby-Luise Wuest)在广州车展开幕之前透露,“我们正在与比亚迪进行对话,但是我不能透露细节。” 奥迪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在中国市场开始销售更多的新能源车型,其中一半以上新车型都将为纯电动汽车。

需要说明的是,比亚迪电池领域的竞争对手不仅仅宁德时代等电池企业,还将面对整车同行长城、吉利等在电池领域的竞争。长城旗下蜂巢能源、吉利衡远新能源、威睿电动等车企动力电池厂纷纷搞独立拆分,不过他们目前主要目标还是保障自家“用电安全”。

不过比亚迪动力电池已形成了一套完整产业链:从矿产开发到原材料的研发、包括制造、电芯的设计以及电芯的制造工艺、BMS的制造、模组跟PACK的研发和制造,还有梯次利用与回收。

此外,其电机也相继为东风景逸S50、雷丁野马重组后的雷丁i9后。在最新一批的第326批新车公告中,比亚迪又为欧拉iQ、国机智骏GC13等多款车型提供电机配套。

比亚迪离“Tier 1”再近一步

与此同时,比亚迪自有成熟的纯电动e平台,“33111”五大核心功能模块,即驱动三合一系统、高压三合一系统两个三合一系统,以及高性能动力电池、低压控制系统集成PCB板和DiLink智能网联服务系统。具备性价比优势,续航400km、500km、600km,车型覆盖高端、中端和低端车型产品。

业内人士分析,包括电池在内的供应链对外供应进程速度越快,对其资金运作、电池业务的分摊成本、降低风险就越有利。有丰田、奥迪等国际一线主机厂的背书,将为其打入其它国际主机厂供应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目前仍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如“811”三元锂电池的量产何时能实现?拆分工作何时能完成?未来上市后能否吸引足够多的合作伙伴?这一切,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变得无法预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