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劉尚希 財政政策要圍繞保障民生做文章

劉尚希 財政政策要圍繞保障民生做文章

劉尚希

刘尚希 财政政策要围绕保障民生做文章

張立群

經濟學家思辨中國經濟,張立群認為,目前中國經濟實際增長率顯著低於潛在增長率

近日,中國經濟學界圍繞著經濟形勢、政策取向、潛在增長率等問題展開大討論。在近兩天舉行的論壇上,一些專家圍繞著當前的經濟形勢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對於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的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不低於8%。

面對當下的經濟形勢,政策如何取向?張立群認為,目前中國經濟的選項必須要著力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由降轉升。當前擴大需求的重點在內需,內需當中重點是投資。在擴大投資方面,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有比較大的作為空間。不過,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認為,當前財政政策的使命應當從需求管理、供給管理,轉向對公共風險的管理,財政政策必須考慮以人的發展為本、把人放到首位,要圍繞保障人基本需要的民生做文章。

劉尚希

財政政策從單一經濟政策轉為社會政策

近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更加註重結構調整,堅決壓縮一般性支出,做好重點領域保障,支持基層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

如何看待今年經濟工作會議中有關財政政策的表述?

“比較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有關財政政策的表述,積極的財政政策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內容表述以及實施方式上。”劉尚希說,過去我們對財政政策的理解更多是從需求管理的角度來分析——財政政策的作用是熨平經濟的波動,進行反週期或者逆週期的調節,從當前的形勢看,依然要發揮這一作用。但從近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表述看,積極的財政政策在經濟領域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更要在社會領域發揮作用。因此,現在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再是放到需求管理框架下分析的、單一的經濟政策,它同時也是社會政策,這是當前財政政策的基本特點。

如何看待財政政策這一內涵的變化?

劉尚希認為,從當前大的社會背景來看,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個全球發展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個風險既有市場領域的風險、個體風險,但更多是公共風險。公共風險涵蓋了經濟發展不穩定、動能不足這些經濟領域的風險,也涵蓋了社會不平等、貧富差距擴大帶來的社會不穩定這些社會領域的風險。”

如何防範和化解公共風險,降低社會共同體面臨的不確定性?劉尚希認為,這就需要靠制度和政策發揮作用,更多從戰略上解決問題,尋求一個確定性,而財政政策可在構建這種確定性上發揮作用。“在風險社會的大背景下,財政政策的使命應當從需求管理、供給管理,轉向對公共風險的管理。財政政策的基本功能應該是降低公共風險的水平、注入確定性。”

如何管理公共風險、建立一種確定性?劉尚希提出,財政政策要從“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在過去物質條件短缺的情況下,我們的財政政策要把增長放在首位,但是增長不等於發展。到了今天,我們的財政政策必須考慮以人的發展為本、把人放到首位,財政政策要圍繞保障人的基本需要的民生做文章,而我們在社會領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老齡化、城鎮化、工業化中公共服務與人的脫節。”

劉尚希進一步表示,中國的發展應該是整體性的協調發展,如果在某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就會給發展帶來不確定性和公共風險。“中國經濟發展的未來必須著力解決經濟領域、社會領域、環境領域等的公共風險,只有降低了公共風險,發展的確定性才能建立起來。而財政政策必須從需求管理的框架中擺脫出來,直面這些公共風險。”劉尚希說,現在中國的財政政策已經轉型——根據各個領域、方面、環節面臨的公共風險去調整和制定財政政策,其成為了一個管理公共風險的財政政策,我們不能再簡單地理解為擴需求的財政政策,更不能僅僅把它作為一個經濟政策來考慮。

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仍然在8%以上

近期,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研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發言稱,自己團隊的研究認為2020年-2025年中國的潛在增長率都在6%以下,中國正在發生增長的長期趨勢性的下降,所以當前最好是用制度改革的辦法應對長期趨勢,而不是繼續使用反週期的宏觀調控政策保6%的增長。

12月15日,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舉辦的第四屆國家發展論壇上,張立群在談到中國經濟形勢及其背後原因時表示,中國經濟增速長期下降的基本原因是需求緊縮持續發展,而不是潛在增長率的下降。

他認為,GDP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在需求方,比如出口需求的增速下降。第二是投資的下降。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3.8%,但是今年1到10月份同比增長只有5.2%。張立群說,需求增速的大幅度下降,必然導致實際增長率持續下降。有些分析是把實際增長率,比如2010年-2017年的實際增長率用率波的方法做出來得到一個潛在增長率下降,這個結論是有問題的。“因為潛在增長率包含著需求因素的影響,實際的經濟增長不可能把需求因素完全剔除掉,總是供求平衡的一個結果,這種平衡結果的數據用任何方法做處理,需求的因素影響都不可能完全被濾掉。”

那麼,中國潛在的增長率到底是多少?張立群認為,這一數據不低於8%。他的理由是,潛在經濟增長的計算是理論上給出的,對最大的供給潛力的一個估計必須剔除需求因素的影響。因此,還是應該從支持經濟增長的人力資源、資金、技術這些要素的供給潛力方面進行研判比較好。

“1978年到2008年,我國GDP年均增長是9.93%,目前的要素供給水平比那段時期沒有明顯的降低。因此,我們的結論是,我國當前的潛在經濟增長仍然在8%以上。也就是說我們的實際經濟增長率到了8%略高的水平,不會出現通貨膨脹,我們的供給能力是足夠的,能保障的。”張立群說,我們的需求潛力非常大,中國實現充分就業的均衡經濟增長水平在8%左右,合理的經濟運行區間在7.5%-8.5%之間。“目前我們這個實際經濟增長率是顯著低於潛在經濟增長率的。”

面對當下經濟形勢,中國該採取什麼樣的經濟政策?

張立群認為,目前中國經濟的選項必須要著力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由降轉升。“從整體和全局上引導和調節經濟活動,希望長期和短期兼顧,供給和需求結合。從總需求下降態勢和影響需求的因素分析看,當前擴大需求的重點在內需,內需當中重點是投資,主要是穩定出口需求。”

在張立群看來,在擴大投資方面,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有比較大的作為空間。從歷史數據觀察,當GDP增長處於7.5%-8.5%時,投資消費增率在10%以上,出口增速是7%左右。1-10月份投資同比增長5.2%,如果投資增速提高到15%以上,必須有一定力度的政策支持。製造業和服務業投資都是為一定的目的服務,有較大的被動和從屬性質。“因此,擴大投資的抓手在基礎設施和房地產這兩個領域。”

新京報記者 侯潤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