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每天有超數十萬人往返於深圳與香港之間,他們為了什麼?不累嗎?

去年9月,深港高鐵正式開通,深圳與香港的距離正式從1小時拉近至14分鐘。今年上半年,深圳各口岸日均出入境人數首次超過百萬人次。

近年來,每日從深圳往返香港的人數越來越多,他們是誰?為什麼不辭辛苦的在深圳與香港之間來回,雙城生活不累嗎?

每天有超數十萬人往返於深圳與香港之間,他們為了什麼?不累嗎?


01

往返在兩地之間的跨境學童,他們為了什麼?


家家和直直是一對跨境上學的姐妹,因為爸爸的工作在深圳,她們一家人都住在深圳福田,每天早上由媽媽開車送到皇崗口岸,過關,然後她們會在關口坐上香港的校巴,和其他同學一起前往學校。

在姐妹倆的心裡,深圳和香港其實都差不多,只有“大一點”和“小一點”的區別,更重要的是,她們並沒有覺得自己和其他小朋友,有什麼不同。

姐妹兩跨境上學的日常紀錄

從視頻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她們的家長還是校長,都非常支持跨境上學的模式。

“走讀”的方式反而能讓孩子從小了解到兩座不同的城市,學會從辯證的角度去觀察社會,同時打破了深圳和香港這兩座城市、甚至是內地和香港、中式和西式的文化邊界,也很好地開闊了她們的視野。

在深港口岸,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樣一些孩子,小從三四歲,大到十二三歲,他們肩背書包、身著香港校服,由家長或保姆帶領著通關出入境。這些孩子白天在香港上學,晚上回到深圳的家,他們被稱為“跨境學童”。


每天有超數十萬人往返於深圳與香港之間,他們為了什麼?不累嗎?


每天,深圳灣口岸有近萬名跨境學童往來,除此之外,還有羅湖口岸、福田口岸、文錦渡口岸、沙頭角口岸....在深圳,有超過3萬名跨境學童通過這樣的方式上學。也許很多人會認為他們這樣上學是無奈之舉,事實卻並非如此。

其實早在2008年,深圳市教育局和香港教育局就已經聯合啟動了“港人子弟學校”/“港籍學生班”計劃,港籍學生(其中包括雙非兒童)在小學階段可選擇就讀深圳港校、港班的港式課程,小學畢業直接參加香港中學學位分配。

而且,一些香港籍的孩子也可以在深圳就讀公立學校,那麼為什麼家長們寧可“大費周章”,也要讓孩子跨境去香港讀書?無疑是為了讓孩子享受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

一方面是因為香港教育主要是沿用西方的教育模式

,採用較為寬鬆、自由的教學方法,尊重個性,崇尚學術自由和開放式教育。香港的課堂採用中文、粵語、英語三種語言教學,英語學習程度高,孩子自上幼稚園開始就學習英語;在語言教育方面,實用重於交流。

而內地教育以應試為主,多以“老師教、學生聽”的內容灌輸方式進行,理論性較強,實踐性較弱。


每天有超數十萬人往返於深圳與香港之間,他們為了什麼?不累嗎?

另一方面則是很現實的升學問題,香港是我國唯一能享受到正宗英式、美式教育的地區,高中階段參加DSE(香港高考),成績直接受到國際高校的認可,更容易就讀世界名校。另外在香港讀大學,也是全英文授課,歐美交流學生比例高。不但增長見識,拓展人脈,在國際化環境下英語水平也很優秀,對以後加入外企,或出國深造都大有裨益。

即便不出國和留港念大學,香港學生也能通過免試招生計劃回內地就讀122所內地名牌大學,整體來說,香港學生的升學壓力是比內地小很多的。

在這些家長看來,最重要的是孩子將來能有個美好前途,所以就算現在麻煩一點,做“跨境學童”也是值得的。

除了跨境學童,還有哪個群體會過上這種雙城生活?

有數據顯示,跨境上班已成為了一種新潮流!


02

跨境上班族,真的不累嗎?


要說上班累,其實,在哪上班不累呢?問題是累得是否值得?累得是否性價比高?

每天有超數十萬人往返於深圳與香港之間,他們為了什麼?不累嗎?


兩年前,Aaron每天準時6 點15 分,趁晨霧還未散盡,便穿上西服,整理好領帶,走出家門,踩上摩拜,前往福田口岸,轉乘跨境巴士來到香港西九龍的中資銀行上班。晚上8 點,他再次鑽進跨境巴士,經過2小時的路程,回到深圳的住所。

現在,Aaron調好7點30分的鬧鐘起床,他會選擇在家吃完早餐8點10分再出門,走路只要十分鐘就能到達福田高鐵站,搭乘8點32分的高鐵,14分鐘後抵達香港,再走到銀行大樓,9點鐘準時上班。晚上8點,他再次搭上高鐵回深圳,每天如此。


每天有超數十萬人往返於深圳與香港之間,他們為了什麼?不累嗎?

Aaron喜歡富有挑戰的工作,因此選擇了在香港工作,同時他也喜歡較慢節奏的生活,所以選擇了在深圳生活。對他而言,這兩座城市其實早已融為一體,而像他這樣跨境工作生活的人並非孤例。

香港規劃署曾進行跨境旅運的統計調查,結果顯示:每週跨境到香港上班的內地人士約有2.59 萬人,而有頻繁跨境工作需求的人士約19 萬人。

儘管每天要跨境過海關,但許多人和Aaron一樣,並不覺得有多麼辛苦,已經逐漸適應了這種生活。畢竟一個小時以內的通勤時間,已經和北上廣深的早晚高峰相差無幾。

每天有超數十萬人往返於深圳與香港之間,他們為了什麼?不累嗎?


而且從現實角度看,香港的工資非常高,再回到深圳享受生活其實也是綽綽有餘的,關於香港和深圳的生活對比可看往期文章:香港賺錢深圳花,“雙城生活”簡直不要太爽!

除了薪資更高,香港在一些職場環境上也比深圳有優勢。

作為全球最繁忙及最有效率的國際貨櫃港,香港是發展地區或跨國物流及供應鏈業務的理想地點,跨國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強企業都熱衷將亞洲總部設立在香港,再通過香港進軍內地市場,相關行業人士在香港工作將會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晉升空間也會更大。

除此之外,香港的就業崗位也偏向國際化和高端化,每年有大量的國際人才工作機會。根據香港統計署相關的人才報告,發現香港750萬人中有近8%(約57萬人)來自海外,如果在香港工作,還可以憑著護照免籤166個國家,商務通行十分方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在香港工作是真正實現了國際視野和國際人才的互通。


每天有超數十萬人往返於深圳與香港之間,他們為了什麼?不累嗎?

香港還是一座享譽全球的低稅城市,低稅率不止體現在營商環境上,也體現在每一位工薪族身上。同樣是年薪100萬的香港人和內地人,每年個稅差異將近

12萬,具體公式算法參考往期文章:香港稅收PK內地稅收,同樣的年收入究竟哪邊納稅少?結果顛覆三觀……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這麼多人會選擇留在香港工作,卻來深圳安居生活。一邊享受著香港高度國際化的工作環境、極低的稅率,另一邊則享受著深圳的低物價和舒適的生活。

每天有超數十萬人往返於深圳與香港之間,他們為了什麼?不累嗎?

近些年來,國家加快速度、不斷推進香港和內地的交流互通,持續出臺了一系列的便民政策,不僅讓香港人回內地更方便了,也讓更多內地人有了機會去香港生活、學習和工作。

相信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進一步開放,打破現有的交通侷限,以後不僅是深圳,也可能是廣州、中山、珠海等城市,未來會有更多人選擇“雙城生活”。


你就是香港需要的人才嗎?點擊“瞭解更多”進行香港優才自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