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創問]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組織架構設計


存量時代,越來越多公司進入到比拼組織能力的階段。運營效率的提升、人才的選用育留、文化的傳承,每一個課題都擺在了創始人面前。創業初期、快速擴張期、成熟期、鼎盛期,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分別需要配套哪種類型的組織架構,又該如何做企業頂層的架構設計?


近日,知名組織創新專家、前阿里巴巴集團組織發展專家、創業酵母創始人張麗俊在黑馬營19期組織模塊的課堂上給出了答案。

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配套不同的組織架構。

15年前,我開始研究一本書,叫《企業生命週期》。當時,這是全球關於企業生命週期唯一的一本書。書裡說企業和人一樣,會經歷生老病死,各種原因會導致企業夭折,可能是虛假的商業模式,可能是現金流斷裂......這本書引發我兩點思考,第一,它沒有告訴大家,在每一個階段該怎麼做才能不死;第二,它沒有結合中國本土企業的實際發展情況。

針對以上兩點,我們開始聚焦研究企業生命週期,酵母覆盤了3000多家公司,整個團隊閉關三個多月,每天從早上4點到晚上12點,研發出一整套適合中國企業不同生命週期的工具和方法。今天我重點分享中國企業生命週期圖,中國所有企業都可以放進這四個象限。

[創問]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組織架構設計


01

創業初期:生存至上

從0到1的初創期主要是兩類企業,一類是自己創業,但商業模式沒有搞清楚。第二類是大公司裡的創新業務部門。這個階段是我特別熟悉的,因為我經歷過“雙創”,經歷過一年誕生幾千家公司的盛況,也經歷過最後留下來極少數的現實。

創業初期公司的治理架構應該是扁平的、敏捷的。什麼叫敏捷?就是業務老大離業務前線不超過兩層。初創期我們的能力很弱,吃了上頓沒下頓。如果業務老大離前線太遠,不能感受到前線的變化,就沒辦法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及時做出調整。

再看人才梯隊:初創的時候,你覺得培養人重要,還是招聘人重要?創業初期招對人比培訓人重要100倍。

在創業初期找合夥人要求是最高的,他必須符合三個條件。

第一,必須有極強的創業精神。很多大公司的人剛出來,都缺少創業精神。為什麼這麼說,不僅是服務了數千家企業的經驗證明,更重要的是我一直在創業。我們招過很多一線公司的高管,發現很多大公司出來的高管是缺少創業精神的。

什麼叫沒有創業精神?舉個例子就是沒有團隊就幹不了活。找一個大廠的HR過來,第一天來,就說給我弄個團隊,沒團隊不會幹活。但創業初期就是缺人、缺資源,所以一定要選拔有創業精神的人。

第二,要選有高度有體系的人,公司最早期的創始團隊就是公司的天花板。不能說公司幹了兩年,創始團隊變成公司的瓶頸。馬雲之所以牛,是1999年創業,逐步搭了五位合夥人的班子, 2000年蔡崇信加入,後來關明生、李琪加入,到今天這波人依然很牛。

第三,創業團隊選的人還要能落地。

今年,酵母空降了很多高管,都是來自於如美團之類的大平臺,操過大盤。他們來到公司第一個月,就是從頭到尾跟我全國跑客戶。我說,隔行如隔山,你們以前服務的是餐飲企業,而酵母所服務的是多領域的企業,而且客戶級別很高。以前你們服務的是小老闆,現在要服務大老闆。無論你們原來是怎麼樣,到了這裡,就要接地氣,能上一線。

創業早期找人,最重要的招聘是招合夥人,你的創始團隊一定要符合這三條:

第一,有理想,有創業精神。

第二,有高度有體系。

第三,一定能落地,要接地氣。


創業初期不需要別的文化,只需要生存文化。

還記不記得第一天創業的時候,一個客戶跟你講,晚上兩點來,我給你一筆生意做。你去不去?去!這叫創業。什麼是生存文化?時刻想想第一天創業是什麼樣子。我們第一天創業的時候,一定是雄心萬丈,覺得世界缺了我不行。第二,如履薄冰。第三,對客戶很敬畏。如果一家企業丟掉了生存文化,那就會變得很危險。

我是學組織的,今年去看閱兵儀式最大的體會有兩個。

第一,組織架構搭建。前線有作戰部隊、核武器部隊、導彈部隊,這是前臺。雷達兵、信息兵、數據中心這是中臺。後臺是後勤保障部隊。強有力的中後臺支持才能保障前線部隊作戰的勝利。

第二,組織的戰鬥力。每一個方陣帶隊的人都是將軍,將軍雖然老了,沒有年輕人走得好,但將軍要練到這種狀態,要比士兵多付出10倍的努力。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而且只有上將沒有出來,中將全部帶隊。這給我們的啟發是,如果管理者連體力都不行,千萬不要相信這個人能帶隊伍。管理者就應該像閱兵方陣裡的將軍一樣,精神抖擻,戰鬥力十足。

小結一下,創業初期人才梯隊的選拔比培養重要,要有生存文化。大浪淘沙,剩者為王。我是阿里第一批銷售,60個人就留下4個人,好的人永遠是剩下來的。中國每個行業做到龍頭,是怎麼留下來的呢?四個字,剩者為王。

比如瓜子,安徽有很多家瓜子店,有傻子瓜子、阿明瓜子……為什麼最後只留下洽洽呢?每一個龍頭,都是比同行活得更久。而且沒有一家龍頭公司,是組織不過關。組織不過關,業務一定長不起來。

最後補充一點,為什麼大公司做創新業務難以存活?因為大公司創新業務部門所有的管控模式,都是按照大企業做的。它沒有生存文化,而且人是指派的,不是選拔的。治理架構也不是扁平的、敏捷的,全部要集團評審,這樣一定是很難存活的。

02

快速擴張期:從無序到體系

過了0到1,企業進入到第二個階段,叫做快速擴張期。創業死亡率最高的是從0到1,第二就是快速擴張期。

什麼叫快速擴張?只要公司每年的業務增長超過30%,就進入到快車道。為什麼這個快車道死亡率這麼高?因為快速擴張的企業,最大的特點叫混亂、無序。

舉個例子,前年有一家客戶找我,從上海飛到北京,把全套班子帶過來跟我聊了3個小時,我跟他說了很多,他認為也痛,但是聽不進去。我講,你現在不痛,不要來找我,因為我對你沒有價值,幫不到你。

後來他回去了,去年他又帶著高管過來。他說,我要撐不住了。

2018年,他們融了60億,2019年融了30億。我問他你怎麼會撐不住呢?他說,不是錢的問題。2018年招了5000個人,這5000人招進來,80%不合格,招進來的人不對。第二,管理者要支撐不住了。原來的管理者管1000人,現在突然管6000人,都不會管了,所有人累到打吊瓶在醫院。他焦慮到什麼程度?每天晚上學3個小時,學了8套管理體系,卻沒有辦法內化到公司,每個下屬都跑過來說,老闆不要學了,還不如沒有。這就是他要崩潰的原因。我後來幫他調整了一年半。

我們看這家公司:第一,一年招5000人,招來的人一定不是符合要求的。第二,招聘取決於管理能力,而不是你想招多少人。如果管理者只能管10個人,給他管100個人之前,沒有訓練他成為能管100個人的管理者,這時候招進來100人就會出亂子。你的管理者為什麼掛吊瓶,一定是累倒的,他沒有大團隊的管理經驗。你的症狀叫做病急亂投醫,就好像你們學很多,一旦不能內化成自己東西的時候,是沒用的。

這幾年很多人學阿里、華為,卻難有做得好的。

為什麼呢?

第一,你公司的業務和阿里、華為不一樣,你也不知道阿里、華為體系的本質和底層邏輯是什麼;第二,你們公司人的能力,跟華為一樣嗎?文化一樣嗎?當所有東西都不一樣的時候,對標學就會學死。你這麼弱的組織能力,人家組織能力那麼高,沒有辦法對標。所以你的本質要知道架構設計的底層是什麼,要知道系統,要去轉換,變成自己的東西才能活。

從阿里出來以後,我看到很多企業把自己陷於水深火熱,很多時候理論的對和錯,需要正向和反向論證。正是因為看到那麼多公司的困境,我才更加堅定很多東西是對的。

在阿里的時候,我只看到一個業態,不會那麼篤定,經歷了各行各業的業態後,反而能跳出來看。快速擴張期最重要的是搭建體系,這些體系不是一天兩天建成,至少要花三年時間,要讓企業從無序到有序。

沒有系統,CEO永遠有救不完的火。

這個階段過去以後,企業會進入成熟穩定期。

03

成熟期:聚焦變革

成熟期企業,大多因為各種原因進入業績增長困難的瓶頸,甚至會出現不增長的階段。業績不增長,不代表企業規模不大,很多千萬營收的企業,到了一定階段都容易出現不增長的狀況。這時候,

企業要做的就是——變革。(此處省去1000字,詳細內容,黑馬營現場來聽)

04

鼎盛期:構建生態

鼎盛期的企業,是行業領先企業。

行業領袖最重要的是建立生態型架構。要建立數據閉環,產業鏈從頭到尾的所有東西。只有建立生態,別人才無法掠奪你的客戶。

它的人才梯隊我用兩句話來形容:

第一,平凡人做非凡事。跟著老闆創業的都是普通人,但是企業必須有一套訓練系統,讓他變成非凡人。

第二,非凡人做非凡事。剛開始招聘的人都很厲害,但厲害的人不一定能為你所用,不一定能留下來。所以必須有一套系統,不僅讓這幫牛的人能夠留下來,並且能夠生根發芽。

一群土八路和一群洋的人在一起,肯定是天天打架。為什麼阿里的文化進行了四次迭代?從獨孤九劍到六脈神劍,打完自己的仗,又到了九陽真經,解決大量新老員工的衝突,再到這次的新六脈神劍。新六脈神劍就是偉大企業的特徵,有人文關懷。

當然,每個階段的文化、組織、人才梯隊,每一個階段的招聘,都是要配套做的。

最後,2019年即將收官,在年底盤點到來之際,我希望大家能開好三個會。

第一、戰略會:決定明年做什麼、不做什麼,以及做事的路徑。

第二、人才盤點會:決定明年用誰不用誰。

第三、財務預算會:兩件事情,一件事情是錢花在哪裡、投在哪裡;第二件事情是現金流的管控,一個叫財務,一個叫投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