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30年的拖延症,居然被這幾張表格治好了

大家在上學的時候,有沒有開學前一天晚上挑燈夜戰,奮筆疾書地補作業?有沒有在老闆要PPT最後時刻的前一分鐘才寫好?有沒有在早上掙扎著起床時發誓一定要早睡早起,到了深夜卻仍然放不下手機?

近幾年,這種狀態還有了專有名詞——拖延症。你有拖延症嗎?你想克服拖延症麼?我最近讀了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戴維·伯恩斯的《伯恩斯新情緒療法》,有一些感觸,與大家分享,希望給你也帶來一些思考。

30年的拖延症,居然被這幾張表格治好了

多少個夜晚,不知不覺玩手機到凌晨

1.什麼是“拖延症”?

國家衛健委權威醫學科普項目傳播網絡平臺給出了拖延症的定義:“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

有調查表明,大約7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時會拖延,50%認為自己一直拖延,可見拖延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

而在《伯恩斯新情緒療法》中,作者伯恩斯認為,“拖延症”是認知扭曲的不良後果之一,什麼是認知扭曲呢?就是那些被歪曲,不客觀的思維,壞情緒的罪魁禍首。

很多扭曲的思維,都會引起“拖延症”,比如:好累啊,什麼都不想幹,不如躺下玩會兒手機。這種想法是不是很熟悉,差不多每天都要在頭腦中閃現過幾次吧?而其實,我們是把情緒當成了推理的依據,只是在欺騙自己,給自己找藉口,跟著消極的感覺走。

我想大家都或多或少的受到過“拖延症”帶來的傷害,沒做的事越來越多,由於時間緊迫而手忙腳亂,內心焦慮,做事效率下降,思維混亂,難以達到自己預想的水準,越拖延越焦慮,越焦慮就越拖延,形成惡性循環。

“拖延症”不僅在學習工作中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不良的影響,同時嚴重的拖延症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比如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定、貶低,更甚者還有可能患上焦慮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所以我們要引起重視。

那麼,我們要怎麼克服“拖延症”呢?在克服“拖延症”之前,我們首先要認識到它的形成原因。

30年的拖延症,居然被這幾張表格治好了

拖延症帶來的身心俱疲

2.造成“拖延症”的思維定勢

書中提到最可能導致“拖延症”的有13種思維定勢,我為大家總結成為三類:缺乏自信,完美主義,對外界壓力的牴觸。

首先,缺乏自信。

如果你有這種情緒,就會把一項任務無限放大,覺得以自己的能力難以處理;或者給自己貼上“懶惰”的標籤,認為拖拉、懶惰就是自己的性格。

比如,經常聽到有人說:“我要鍛鍊身體,今天下班就去健身!”。然後等到下班的時候,就會說

“健身房太遠了”,“今天上班太累了”,“突然有人約吃晚飯”等等鋪天蓋地的理由不去了,其實這些不去健身的理由都是客觀的嗎?如果健身房太遠,你不會報名的;工作一天都是在辦公室坐著,累的不是身體,健身還能幫你緩解心理上的疲勞。可以把邀約的時間推後一小時,也不會影響朋友之間溝通感情的。看吧,每一個不去健身的理由都是不成立的,我們只是習慣把困難放大之後擊敗自己而已。

有些小夥伴嘴上喊著鍛鍊,卻連一點點行動都沒有,還標榜自己就是懶啊。這更嚴重了,給自己貼上了“懶”的標籤,就會認為懶散就是自己的性格,無法改變,也就會因此降低對自己的期望和要求。而越是懶散,沒有行動力,越會缺乏對事情的掌控力,更進一步地降低了對自己的信心。

其次,是完美主義。

這一類思維定勢,基本都是對自己要求過高、害怕失敗、害怕批評和反對、貶低自己的成就、認為自己“應該”能做到某種程度等等。

連續在朋友圈打卡背單詞30天,就認為自己“應該”英文很好,發現還是看不懂英文資料之後,就不再每天背單詞了;每天不吃晚餐,就認為自己“應該”瘦下來了,量體重後不僅沒瘦還重了一斤,就開始暴飲暴食了;認真準備演講稿之後,就認為自己“應該”能獲得聽眾的好評了。

先不說很多事情需要堅持,需要結合自身能力,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判斷,我們憑什麼就覺得自己“應該”呢?我們為什麼認為自己一遇到問題,就有能力輕鬆迅速地解決呢?為什麼認為我們擁有的成功、愛情、健康、讚美都是理所當然呢?

如果我們總是使用“應該”句式,就會無形中給自己壓迫感,而這種壓力,不僅不會讓我們更加努力,還會帶來沮喪的情緒。想想在沮喪的時候,是不是無助、無奈、無能的感覺都會找上門來,這些消極的情緒只會讓人更想放棄而已。

最後,是對外界壓力的牴觸。

最後一類思維定勢包括兩項,一個是害怕成功,另一個是內疚與自責。

只從字面上來看,甚至不敢相信,天吶,還有人會害怕成功嗎?

是的,就像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拿約情節”,就是對於成功的恐懼,在機遇前的逃避。

這一理論,源於《聖經》上的一段故事。先知拿約奉上帝之託去拯救尼尼微城,完成使命之後,卻把自己隱藏起來,不讓人們紀念他。這是上帝的旨意,他做這件事只是不得已而為之。

我們在面對成功和幸福等美好事物的時候,頭腦中會不會浮現出“我不配”、“這是真的嗎”之類質疑自己的念頭?完成一項工作被領導誇讚,認為只是一次偶然,全憑運氣。

而內疚與自責,和害怕成功的第二部分有些類似,害怕成功之後,其他人對你要求更高,你達不到,他人便會失望。

當然,我們的想法都是複雜的,也許幾種思維定勢都存在,清楚自己的問題,也想走出來,卻好像深陷泥潭,就是做不到自救,該怎麼辦呢?

30年的拖延症,居然被這幾張表格治好了

把困難放大,自己的能力縮小

3.緩解拖延症的方法

為什麼我們什麼都不做,那些焦慮、緊張、自責的情緒就會鑽入腦中?該怎麼把這些負面情緒清除出去?也許想一些輕鬆的事情,暫時轉移注意力會好些。但其實更好的,是去做那些你正在擔憂的事情,體驗到掌控感,那些情緒自然會被安撫。

伯恩斯在書中總結了十四種方法,可以選擇出自己喜歡的,適合自己的,堅持練習兩三個星期,相信你會對自己的改變大吃一驚。從小到大的“拖延症”,居然這麼輕易就能治癒!我同樣總結了四種類型。

首先,推薦給大家對我最有效果的幾種表格法。這幾種表格方法本質上是一樣的,就是——寫下來。

每日活動計劃表:

針對思緒混亂,覺得這一天不知道做什麼就晃悠過去了,最好的方法,就是列出計劃。以小時為單位,先寫出計劃,然後在完成後記錄實際做了什麼,掌控的感覺和快樂的程度。只是很簡單地記錄下來,你就會發現,不管做任何事,都比賴在床上看一天手機快樂的多。

反拖延症表:

把工作或不想做的事情分解成幾個小步驟寫下來,再寫下預計的難度和滿足感,做完這件事後寫下實際的難度和滿足感,讓人驚訝的是,實際的難度往往比你預計的低,而滿足感卻比之前認為的要多得多。

消極思維日誌:

寫下麻痺你的消極思維,然後理性地寫下回應自己的話。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關鍵是一定要寫下來,如果只是在頭腦中用正反方辯論的方式來反駁的話,那麼將一無所獲,因為那些消極的想法好像一個大家族,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又格外團結,剛想好反駁一個內容的時候,它們就一擁而上,把你壓在最底下了。

當然還有快樂預測表、TIC-TOC表等等,我就是這些表格的親身受益者。最開始說的那些不到交作業前一天不寫,不到交稿的“死線”不寫的,就是我本人了,拖延症重症患者。而用了“反拖延症表”之後,我震驚的發現,自己的拖延症居然痊癒了。

事情好像沒有我想象的那麼難,一直想學烘培蛋糕卻嫌麻煩,在這幾個表格的幫助下,我一步一步地完成了紅絲絨蛋糕,還在做蛋糕時和家人增進了感情,在吃蛋糕時分享給朋友,得到了很多讚美,一舉多得。還有什麼拖延症,恨不得每週末都學做不同的蛋糕。

其次,建立自信。

與上面表格法類似,都是寫下消極的想法和理智地回應它們。

寫下自我貶低地想法,找出其認知扭曲的形式,並加以反駁;寫下自己對事情的消極預測,看看是不是真的會發生;寫下失敗後的後果,然後實現制定對策;最後記錄積極的事情,看每天能主動做多少事情,吃飯、刷牙這種小事也要包括其中,不再只盯著自己的不足之處。

再次,是解除外部的壓力。

反駁自己和別人的藉口,反駁“但是”之後的內容,不給拖延留後路。就像前面給下班後不去健身找的藉口,其實都可以理智地回應,那些都不是不去的真正理由,不逃避任務,去做便好了。

最後,即使一件事情也許真的很難,我們也沒有拖延的藉口。

我們可以使用視覺化成功法,也就是對自己展開積極的暗示,想象自己在一個最喜歡的環境下,徹底放鬆身心後,逐條想象做完這件事情帶來的好處。也可以把一件事化整為零,一次完成一步。

比如,也許你覺得做PPT很難,或者寫一篇報告很難,或者其他什麼你不擅長的事情很難。那麼,不如想想,它必須一蹴而就嗎?就像我的一位同事,剛入職時覺得做PPT很難,後來比較有經驗的同事告訴了他一套方法,簡直像打通了任督二脈,成為了PPT達人,再也不磨磨嘰嘰不想做了,開始到處收徒弟,傳授別人方法。

那是什麼方法呢?很簡單,拆分!先列出提綱,搭建框架,再根據框架找資料,然後製作,最後修改和優化。聽起來是不是已經沒有那麼麻煩了。而每一項裡面還可以拆分,比如找資料這一項,可以先找文章,再找數據,然後找圖片,最後來幾個名人名言就更出彩了。飯是一口一口吃,字是一個一個敲,把每一步都分解,是不是簡單多了。

30年的拖延症,居然被這幾張表格治好了

化整為零,寫出要做的事

今天我們一起了解了《伯恩斯新情緒療法》中關於拖延症的部分,大家有沒有拖延過?你用哪些方法克服拖延症呢?不如一起交流一下,也許會學到更多更好的方法。如果沒有什麼辦法,也可以和我一樣試試能不能被幾張表格治好啊。希望你也能早日治癒拖延症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