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从“髑髅”、“白虎美人”再到“白骨夫人”

从“髑髅”、“白虎美人”再到“白骨夫人”

“髑髅”形象最早是在汪洋姿肆的庄子思想世界里出现的。

庄子使楚,因见髑髅。随援髑髅枕而卧之,在梦中,髑髅因有一番勘破尘世之论。《庄子 至乐》中的髑髅,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髑髅。

在后世,除了晋代吕安在《髑髅赋》中,表达了悲悼黄泉之孤魂的感伤情绪外,张衡的《髑髅赋》与曹植的《髑髅说》,都是对庄子思想的继承与展开。

晋以后,髑髅成精了,逐渐成为了小说作品或是笔记作品中的叙事元素。《续搜神记》载有官兵在山中遭遇一群山贼袭击,其实这所谓的一群山贼,只不过是布散在山中的“髑髅百头”所为。

从“髑髅”、“白虎美人”再到“白骨夫人”

到了唐代,出现了颇具奇幻色彩的《酉阳杂俎》,其中有《姜皎》一篇,写姜皎在禅定寺的饮酒中,恰遇一绝色美妓。因不见其手,这引发了姜皎的好奇,强要索看的结果是拉倒了美女,美女倒地即成一堆枯骨。原来,美女即为枯骨所化。这应该就是古代第一个出现的“白骨精”了。

后来的《集异记》有《金友章》一篇,金友章是个山中隐士,娶了一个在山中出没的丽人为妻。而这位“容貌殊丽”的女子,竟是山南枯骨之精。从此以后,“白骨精”就成为了神异小说的常客了。

《西游记》中的“白骨夫人”是怎样成精的呢?在《西游记》前身《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出现的是“白虎美人”形象。在“过长坑大蛇岭处第六”中,这个死硬到底的“白虎精”,后来被“行者”给报销了。《取经诗话》的“行者”与“石猴”、“猴王”之类还没有什么关系。

从“髑髅”、“白虎美人”再到“白骨夫人”

《西游记》最终选定的是更为刺激的“白骨夫人”,取代了《取经诗话》时代的“白虎美人”。以“白骨”代“白虎”,其妖气的成分当然就更足了,故事也就更好看了。同时,《取经诗话》的“行者”也已演化定格为孙悟空。

而骷髅与髑髅、“白骨”之类,又都是佛家、喻道之人或神魔小说所津津乐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