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现在银行存款利息那么低,为什么仍有很多人选择存款而不是做理财?

恰巧同学少年


没有最佳的理财,只有更合适的理财,理财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相对好坏之分,虽然很多人知道或者不知道银行存款利息低,但是依然会在银行存款,这是因为存款是最适合他们的理财产品。

比如很多的中老年人一直是在银行存款,几十年是这样,几十年之后也是这样,他们对其他的理财产品一无所知,甚至没有听说过基金,债券,货币基金等理财特有名词,所以除了银行存款,它们根本不懂得如何理财,所以只能选择存款,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理财知识的匮乏。

在理财知识匮乏的前提下,即使明白银行存款的利息低,它们还会选择银行存款,毕竟也是为了害怕亏损,不懂得的理财产品不碰,也许是一件好事情。

存款也是理财

在银行存款本质上也是一种理财,理财包含存款,存款更是理财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含的关系,不是独立的关系。

理财知识匮乏是不会理财的主要原因

假如你的理财知识比较好,那么可以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不断应用,活学活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需要提高理财知识,来不断增加理财的能力,在可选择的理财产品里面需求更合适的理财产品。


财道


理财是有钱人才考虑的事情,平头老百姓就不要想了,我觉得这个说法可以代表很多人的想法。事实上以前确实是这个样子的,手里没点钱,考虑什么理财呢。

并且理财是一门严谨而专业的学科,即便是银行工作人员想要从事理财经理的岗位,也要经过培训学习考证,才能上岗。

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理财观念的树立,非一朝一夕能够达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潜移默化。

其实随着各类宝宝类产品的深入人心,国人的理财观念已经慢慢的被树立起来了,很多年轻人都已经接受了这种理财方式,相信距离全民理财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现在网上有很多关于理财被骗的消息,以前的E租宝坑害了多少人,很多人一想到理财就是觉得是非法集资,传销诈骗,轻易都不敢相信。

所以当下最紧要的事情是倡导正确的理财观念,宣传理财的专业知识,让更多的人能够明辨是非,少走弯路。


王龙说财


这个问题我想找几个恰当的比喻,但总觉得不太恰当,比如:

城市这么好,为什么很多人还愿意留在农村?

大学这么好,为什么很多人不去上?

污染这么严重,为什么很多人不戴口罩?

这些例子和银行存款利率低,但仍然会很多人坚持去存款类而不似。毕竟机遇、能力、心态各不相同,不可一概而论,但是和到银行存款相比也是有所启发。

坚守低息存款而不理财,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情况,下面我们进行分别画像,看看你身边有没有这些情况:

一类人属于个性问题。有些人天生的个性就是厌恶风险,非常固执保守,认准的事情轻易不会改变,这种可以通过风险偏好测试进行区别,属于保守型投资者。这类人一般比较信任银行,宁愿利息低,也不愿有任何风险,属于低风险偏好者。

第二类人属于认知问题。这类人对理财产品知之甚少,认为理财是投机取巧,不够光明正大,甚至有人认为理财就是放高利贷,是骗子。这类人一般缺乏相应的财经知识,有时好自以为是。这种人在网上经常看到,见到理财文章和经验分享,不认真看或者根本不深入了解,却总是义愤填膺的评论或争论。

第三类属于知识水平问题。这类人学历低,学习能力差,对理财产品的说明书可能都看不明白。由于知识水平低,要不就是特别想容易相信别人,很容易上当受骗;要不就是轻易不相信别人,只干自己觉得有把握的事,在理财问题上一般不相信陌生人。这类群体一般在农村较多,大多是出门较少的老实人。

第四类属于曾经上过当的人。这些人在以前曾经被各类的假理财骗过,“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对以前的骗局记忆犹新,坚决不再上第二次当,所以只选择值得信赖的、国营的、有实体门店的银行。

第五类是比较特殊的一类人,谨慎的财务工作人员。这类人让我感到很奇怪,我通常以为他们对理财产品应该有较强的接受度,但是恰恰相反,很多财务相关的工作者非常谨慎,对自己不太了解的理财产品都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甚至包括银行自己的员工对自己销售的理财产品。

其实,上面几种类型的人,也并非只相信银行,或者只把钱存在银行,他们只是更多的感觉钱存在银行里更放心。

应该说理财产品越来越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随着理财产品的不断规范,理财收益实例不断增多,很多人会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

其实包括激进的投资者在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理财大家最终趋同的是:根据不同风险收益水平配置不同的理财组合。

感谢您阅读天涯孤行者的悟空问答,欢迎您在评论区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互金直通车


现在四大行给出的一年期存款利息是1.75%,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是2.1%,不要说与P2P开出的7-9%相比,就是连4%的余额宝都远远不及。但是中老年人为啥还要往银行里存钱,不愿意做理财产品呢?

首先,理财产品告诉你“不保本,不保息”,而银行存款是“保本保息”的,收益率是稳定的。这在很多中老年人看来,他们追求的是一辈子积蓄的稳定,不追求超高收入,而银行存款流动性好,收益还安全可靠。目前还开出了大额存款,3年期的大额存款收益率,也未必比收益率在逐步下滑的余额宝差多少。

再者,很多人去银行存款主要是为了把钱聚集起来,凑个购房的首付款,而理财产品收益不稳定,安全不托底,万一哪天我要买房付首付了,我买的理财产品无法兑现本金和收益了呢?但是银行存款可以逐步聚沙成塔,在买房时一次性提出来就比较方便了。

最后,近几年关于理财产品的负面新闻太多,对于稳健型的投资者来说,高收益相对应的是高风险,P2P平台倒闭的事情满天飞,银行理财产品被客户经理挪用的事情也层出不穷,在社会投资方面诚信发生危机,这让我们老百姓感觉没有一点安全感,于其买风险大的理财产品,还不如把钱存银行,获得一点微薄的收益。


不执著财经


以一年期定期利率为例,目前央行的基准利率为1.5%,国有大行的利率上浮至1.75%,地方性银行利率则达到2%至2.25%之间。而同时期,银行理财的收益率基本在5%以上,与理财相比,银行存款利率确实望尘莫及。但为什么人们仍然把钱主要存在储蓄里,无外乎以下几个因素:

安全性因素

银行存款,属于刚性兑付产品,到期银行必须要按照预先给定的利率支付本息,即使银行破产倒闭,也有保险公司赔偿的50万元限额,可以说除了国债,银行存款是所有投资方式中风险度最低的,这对于风险极度厌恶的人群(老一辈)是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的。


理财产品,不属于刚性兑付产品,理财产品到期的收益不固定,甚至就是本金能否全部拿回来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属于不保本还不保息的产品,所以理财的风险性比较大,这对于个别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流动性而言

银行的存款,只要你需要,随时可以随时支取,本金不会有任何损失,损失的最多就是利息按活期利率计算。

但理财产品流动性则相对较差,正常情况下,理财产品未到期不允许提前赎回,也就说说即使你对这笔资金在着急使用,也只能等到期(目前部分银行推出理财转让平台,但这个的前提也是要有人愿意接手,方可转手)。

起存金额限制

银行活期存款,没有起存限制;定期存款,一般起存为50元,对于大部分人,即使是奔波在温饱线上,都可以达到上述水准。

银行理财,起存点最低为5万元,部分产品未10万元,甚至100万元;不说后两者,就前者5万元,不少背负车贷房贷的人,短时间内都难以拿出这笔资金出来。

总结

事物的存在既有其合理性,通过以上三点解析,你应该知道,为什么银行存款利率远低于理财的收益率,但存款规模却仍然高于理财了吧。


鲤行者


相对于银行理财产品和一些创新金融产品,银行存款利息确实低很多,之所以很多人仍然选择银行存款,一是银行存款确实是最安全的理财方式,二是很多人在观念上尚未转换过来。

1.银行在很多人心里是存款的第一选择。

我国居民存款是从七八十年代开始逐步增加,至今已经有40多年,而银行理财是2005年后才开始大力发展,这是多年来形成的固化思维,不是说改变就能够改变的。

在大部分人心里,只要一想到存钱,脑海里呈现的第一印象还是去银行存活期或者定期产品,银行理财仅仅是在发达城市较为普及。

2.传统观念认为只有银行存款才是最安全的。

储蓄是我国民众一大特点,也许是过去穷怕了,只有存款能给大家多一些安全感。在很多人心里,银行的背后是国家,国家是最有保障的,所以银行存款也是最有保障的。

而银行理财是2000年之后才慢慢走入人们身边,加上2015年实施的银行理财不允许刚性兑付,使得这部分保守派的人更不愿意加入银行理财的行列。

3.未来转变理财思维是大势所趋。

虽然大部分人还是在把钱存到银行存款产品当中,但银行理财产品和创新金融产品的大力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未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银行理财产品和金融创新产品,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这个趋势当中。

这些新出现的理财方式,实际上是有益于广大用户的,比如余额宝和理财通,让很多人享受到了资金增值的乐趣,转变传统理财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能够为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大南山伯爵,NUS博士后,资深金融人士,用专业的知识、大白话的方式为您科普投资理财知识,让天下没有难懂的金融!欢迎关注、留言交流。


大南山伯爵


现在银行存款利息那么低,为什么仍有很多人选择存款而不是做理财?

银行存款利息低,理财收益高。为什么不做理财却存款?只能说是每个人的偏好是不同的,低风险低收益,高收益高风险。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收益高而风险低基本是不存在的,那么,作为一个投资者,他就必须得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做出抉择,是选择较高风险的理财还是选择较低收益的银行存款?

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心理承受能力,对经济的认知都是不完全相同的,所谓人过一百,形形色色。而在一般老百姓的心里,银行是国家开的,在银行存款是有绝对保证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我国成立至今也就出现过一例的银行破产。所以才对于那些崇尚资金安全的人们来说,存款到银行是他们的第一选择,而事实上,前些年的投资理财也确实曾经出现过让很多人血本无归的局面,很多人因此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对所有的理财产品敬而远之,偏好资金安全的他们,选择银行存款,也在情理之中。

没有什么最佳的理财方式,自己能够承受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任何的理财方式都是有其局限性的,所以要说哪种理财方式最佳?应该是没有具体或者最佳答案的,只能说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天涯随风嘌


如果没有其他理财方式,银行存款依旧是人们放置财富的安身之所。而即便有了其他的理财渠道,很多人对银行还是割舍不了。



从情感观念上,银行是很多人存钱坚定的场所。从小存钱就在银行,看得见,摸得着,几乎没有风险的储蓄,备受很多人的喜欢。

从理财方式发展上,新兴理财层出不穷,但看不懂,不了解,不会弄成为很多人担心的问题,为避免麻烦,还是回到银行。


从理财收益角度,银行存款利息已经是很低了,但其他相对较高的理财方式,安全性还是部分人考虑的主要矛盾。


现实中,其实很多人已经不再存钱于银行了,纷纷转向于微信,余额宝等,但是没有转向的,其实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不太懂,不了解,而这些人,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或者是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人,也或者是必须存钱于银行的人士。

存款时代已经逝去,理财时代全面到来。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郭一鸣


银行存款是最基本的金融服务体系。在我们国民心目中一直有这样的观念:银行的存款,政府背书,安全有信誉。当然也有各种需求的人:



1.存款观念:咱们社会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群持有银行存款安全,没风险的观念。在他们心里不愿意尝试新的理财方式。也因为很多互联网理财,包括银行理财的风险新闻见诸报端。这部分人群坚持存款最安全,本金不丢,并且有少许的利息。起码获得心理安全,至于其他的理财,也不愿意要那么多。也不考虑通货膨胀问题,他们认为通货膨胀,他手里的钱也不丢,至于金融意义上少不少跟他没关系。这样的存款目前还是银行的主要客源。




2.生活需要:很多70后的家庭,他们脑子还有存款观念,认为存一部分最安全的现金也是为了能抵抗风险的。遇到急事还是现金为王,所以这部分人会拿出一部分财产进行存款。

3.业务需要:有个关键词叫摆账,很多公司也会存款给客户看,展示实力。当然也有现金流考虑的因素,财务会把现金拆分几个部分。一部分放活期,一部分存短期,一部分理财。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抵押存单贷款。也是公司灵活的财务制度之一。

4.生活需要:这就很正常了,所有人会存款的,无论放在哪个银行里,都会日常使用,应急使用,或者存几个月拿出来去旅游,购置大件物品等。

总结:存款是最基本的金融方式。理财只是金融方式的第二备选方案,最合适的财产增值方法,当然还是投资,未来只有创业和股权投资才能抵抗资产泡沫。


我是李合伟:伯乐创投俱乐部创始人,创投商学院首席讲师,著作《觉悟行果创业论》。帮助过300多位创业者创业成功。期待与您分享交流~~~


合伟说


首先要知道把钱存银行的是哪类人群?

在我认为一般都是一群社会底层、农村人,这类人群会把钱存在银行,为啥?

因为这类人群没有啥文化,存款至少还保险点;什么理财,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大风险。一个人穷跟他的认知是有关系的,而认知又跟他所在的环境、圈子、出身有关系。

理财也是一门学问,他们哪里懂这个东西。就算你让去找专业的理财人员,他们也不相信这些所谓的理财专业人士,他们只相信自己;只相信自己用六位数的密码,守着俩位数的存款。

大多数人害怕风险,他认为什么事情都有风险;更奇葩的是这种人群个别人还想着发财,是个极度矛盾的人,做实体项目没人脉,资金大有风险;做不懂的投资,更是没钱;做网络上的暴利项目,又感觉网络上太虚假,骗子太多;一边是看着别人在赚钱,一边是羡慕别人,一边是嫉妒别人,说别人在传销。

我总结一下,基本上要教学费的,他们一度认为是“传销”;他们认为别人一定要把赚钱方面、经验无私的奉献给他,反正他就是大爷。这种人也想发财,回家洗洗睡吧;本质上我们创业无时无刻都在交学费。

例如我们做实体项目,不懂的选址,然后白白的交了一批学费;不懂的装修,被装修人员切了韭菜;不懂的原来自己日思夜想的问题,牛人一句话就解决了,他竟然还仇富!



总结:

你没见过并不代表没有,害怕风险就不要选择创业;老实一点打工,用六位数的密码。守着俩位数的存款。像杜子建说的互联网时代来临,你为啥还穷?生于贫穷不是你的错,但死于贫穷就是活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