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梁启超:好的教育,就是得拼爹


梁启超

梁启超:好的教育,就是得拼爹


教育来自生活的点滴,家庭是教育的主战场。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对一个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

教育正是一个持续施以水和阳光的过程。真正的教育不在黑板、不在书本,而在点滴的生活中。

一口气吃不成个胖子,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润物细无声。

教育如同细水长流,不是在某一阶段完成,而是伴随我们一生。父母教育子女,千万不能有完成任务的想法。


梁启超:好的教育,就是得拼爹

近代史上,就有这么一位父亲,堪称父亲们的典范。

他不但自己很牛,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个个很牛。

他也再一次完美的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好的教育,还是得拼爹。

梁启超一共有九个孩子,“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说的就是他们家。
都说梁启超教子有道,他的孩子们个个成才。

“三院士”分别是他的长子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次子梁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五子梁思礼,著名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孩子们小的时候他教给孩子们识文断字,当孩子们大了,他开始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甚至当孩子们成年之后,他还在不断写信与孩子们探讨人生道理。

最强老爸梁启超到底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

他的很多理念现在依然不过时,在这本《家书里故事》梁启超书信中的育儿之道值得很多父母学习。


梁启超:好的教育,就是得拼爹


当爹再忙也有时间陪孩子

看了《奇葩说》的一期节目,里面的有一个辩题,戳中忙碌父母们内心的隐痛:

如果爸爸每周陪伴孩子低于12小时,就取消爸爸称号,你同意吗?

梁启超:好的教育,就是得拼爹

可是,能有多忙呢,忙得连每天陪孩子吃顿饭都是奢侈?那你再忙,有人家梁启超忙吗?

他著书立说,积极参加“诗界革命”和“小说革命”,

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就是这样一个大忙人,他没有说他没时间管孩子,而是对每一个孩子的事都尽心而为,事无巨细。

梁启超:好的教育,就是得拼爹

(1923年5月11日给梁思顺的信)


父亲爱孩子,是浓烈地爱,平等地相处

孩子生病的时候,他亲自探望、护理,孩子平时穿什么衣服,他都要过问,甚至女孩子衣服的花色,他都会提出建议。

梁启超主要通过家信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他写的家信共有400多封,根据每一个孩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鼓励和指导。

传统文化中,“严肃、古板”是父亲的角色定位,即便是到了现在,很多当爸爸的,也是一副“大家长”的样子,在孩子面前高不可攀。但梁启超完全不同。他不吝啬表达对儿女们的感情。


梁启超:好的教育,就是得拼爹


这种“浓烈”,还体现在他给孩子们取的“爱 称”上。

他给每个孩子起了不同的昵称,让他们觉得自己在父亲心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

他称大女儿思顺为“大宝贝”、“我最爱的孩子”,他给三女儿思懿取了个外号叫“司马懿”,小儿子思礼叫“老白鼻”(老baby)。


梁启超:好的教育,就是得拼爹

父亲浓烈地爱着孩子,平等地和他们做朋友,这样的家庭氛围之下,孩子必然被滋养得幸福感十足,从而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在儿女的心中,与父亲的感情是最重要的,他们也愿意成为让父亲骄傲的孩子。

做事有用且有趣
做人要有几分“孩子气”——和孩子一起做有趣的人、有用的事

梁启超:好的教育,就是得拼爹


我说你“别耍孩子气”,这是叫你对于正事——如做功课,以及料理自己本身各事等——自己要拿主意,不要依赖人。至于做人带几分孩子气,原是好的。你看爹爹有时还“有童心”呢。——1925年7月10日 《致孩子们》

梁启超不仅不是一个严苛的父亲,而且是一个特别有趣、特别民主的父亲。他有一个观念,就是作为家长要有趣味,孩子才能有趣味,家长有趣,孩子才跟你做朋友,所以他提倡的是朋友式的教育。在这个世界上,“有用”和“有趣”同样重要。“有用”可以让我们担当起社会责任,“有趣”可以让我们在生活里交得到朋友,让日子过得活色生香。


梁启超认为,在对社会有用的基础上,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兴趣非常重要。

梁启超:好的教育,就是得拼爹

他一方面给孩子建议,另一方面尊重孩子的真实想法,他说“人生没乐趣,要来何用。”他的大儿子梁思成学建筑学,他怕儿子学太久,弄得人本身也变得无趣,就去信告诉他分点儿时间学些文学或者人文学科,他怕他所学太专,生活也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就有苦恼,这是


父母的格局是子女的起点

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怎样的父母,就有怎样的孩子。

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爹”。这里所谓“拼爹”,是拼父母的人文修养底蕴、家庭的道德文化环境。拼的不是权势、财富、地位,而是亲情关系、家庭氛围。


家庭的氛围影响孩子的言行

梁启超:好的教育,就是得拼爹


千百年来,中国的婆媳关系、翁婿关系,要么是怨怼相恨,要么是客套疏离,很少有家长,能对子女的伴侣爱惜有加。梁启超是例外。他对女婿周希哲、儿媳妇林徽因,非常爱护,处处照顾。

教育不是单纯的教给孩子知识及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们人生道理,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家庭氛围深刻影响着孩子的心理素质及行为习惯。良好的家庭环境下,孩子会有良好的习惯。反之,家庭氛围不好,孩子们的心理和行为都会出现问题。

自然纯真地爱自己的孩子,还能发自肺腑地爱孩子的伴侣,这样的父亲,胸怀宽广博大,很好地示范了为人父母之道。

父亲爱孩子,是处处为之筹划——“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他给长子、长女筹划了美满的婚姻。梁启超写家书里为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夫妻之间尊重、平等、互爱、互助。


· · · 《家书里的故事》 · · ·


纵观《家书里的故事》中梁启超对孩子的爱,是全方位的。

生活上,他爱他们,也爱他们的伴侣;

学业上,他有要求,但更多的是宽容;

事业上,他有筹划,但更多的是引导。


人们常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但遗憾的是,在很多中国家庭中,长期与孩子相处的,是母亲,“父亲”这一角色,基本都处于“隐身”状态。从梁启超这个大家长身上的家书来讲,我们会感到更亲切,有趣。同时《家书里故事》让我们也要反思在当代社会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亲。梁启超给九个孩子写过四百多封信,我们今天的父亲能做到同样的陪伴和交心吗?


教育不是单纯的教给孩子知识及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们人生道理,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梁启超:好的教育,就是得拼爹


跟子女做朋友,大家才能共同成长。就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过分批判,不放任自流,慢慢经营,细水长流。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孩子,在这爱的煦风中茁壮成长。

这样一位开明、智慧、仁爱的爸爸,培育出来的孩子,毫无疑问会拥有高远的视野、宽广的格局、光明的前途。把教子当作一份重要事业,是孩子们的荣幸,也是家庭的荣幸,这样的父亲,哪个孩子不喜欢不自豪。

好的教育,难道不就是拼爹吗?

很幸运,梁家的9个孩子,遇到了那个带他们看世界的爸爸。

-

《家书里的故事》

让我们看到一封封蘸满爱的家书,

可以说是传家之宝。

这是一本父母送给孩子的礼物书,

也是父母的阶梯形“教养圣经“


梁启超:好的教育,就是得拼爹

读完这本书,孩子会对自己的父母多了几分理解,体会拳拳父母心,悠悠舐犊情;也许你会在对待孩子上有自己的反思,可以作为中国亲子教育的范本,绝对比很多励志书要靠谱得多。具体的过程你需你自己慢慢体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