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8 果敢人到底是李定國明軍後裔,還是國民黨殘軍後代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國內的史料。

在《明史×桂王朱由榔傳》卷一百二十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由榔走永昌,明年(順治十六年)正月三日,大兵(清兵)入雲南,由榔走騰越,定國(李)敗於潞江,又走緬甸。二十六日抵囊木河,是為緬境,緬勒從官棄兵仗,始啟關至蠻募。二月,緬以四舟來迎,從官自覓舟隨行者六百四十餘人,陸行者故珉王子而下九百餘人,期會於緬甸。十八日至井亙,黔國沐天波等謀奉由榔走戶獵二河不果,五月四日,緬復以舟來迎,明日發亙井,行三日到阿瓦,阿瓦者,緬舊所居城也。又五日至赫硜,陸行者,緬人悉掠為奴,多自殺。唯珉王子八十餘人流入暹邏。緬人以赫硜置草屋居由榔,遺兵防之。十七年,定國、文選(白)與緬戰,索其主,連敗緬兵,緬終不肯出由榔。十八年五月,緬第莽勐白代立,始從官渡河盟,既至,以兵圍之,殺木天波、馬老翔、王維恭、魏豹等四十二人,詳任國璽傳。存者由榔與其屬二十五人。十二月大兵臨緬,白文選自木邦降,定國走景線。緬人以由榔父子送軍前,明年四月死於雲南。六月定國卒,其子嗣興等降。”

以此可見,果敢人是永曆殘兵一說,竊認為不足為信。

果敢人到底是李定國明軍後裔,還是國民黨殘軍後代

在顧誠老先生的《南明史》中,記載了兩個數據——李定國在病死之後,餘部尚有5000—6000人,而在降清之時,官兵家眷人數僅僅為1200人。那麼那些人哪裡去了呢?

我們在果敢的一個古墓碑文上找到了線索。

“晉王既薨,公乃攜妻子石友遷至此地。次年,軍中人等絡繹來投。”——故顯先德張公常年墓碑節選

這位士兵在晉王李定國死後,帶領著家眷和朋友遷徙至果敢。而在第二年,軍中(晉王軍中)的士兵不斷來到此地。

果敢人到底是李定國明軍後裔,還是國民黨殘軍後代

這恐怕就是在李定國死後,軍隊中人數驟減的原因。也是果敢人來歷最可靠的證據。

可能有人會問,他們怎麼會跑到緬甸境內呢?但是,事實證明,果敢地區歷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光緒二十三年(1897)正月初三日,李鴻章與英使竇納樂訂立《中英續議緬甸條約》中國割野人山,猛卯三角地等與英國(含果敢),五月初六,條約生效,果敢併入緬甸。

果敢人到底是李定國明軍後裔,還是國民黨殘軍後代

然而就此認定果敢人全都是李定國的舊部這是不準確的,當時永曆帝蒙難之時,確實有千餘潰兵逃散,是否到了果敢,或是之後與李定國舊部合流,但是這個說法明顯已不可考。

然而把果敢人全部定義為明末遺民,這也是不準確的,果敢地區有兩本歷史文獻,一本是蔡山先生所著《果敢》一本是果敢副縣長李××(抱歉名字實在記不住了)所著《果敢史概述》依本人認為,《果敢》的史料價值明顯高於《果敢史概述》後者明顯充滿了政治內容與意識形態,其所言,大不可考。

蔡山先生著的《果敢》中對果敢民族由來的定義:明朝漢人遺民。

果敢人到底是李定國明軍後裔,還是國民黨殘軍後代

在第二節“漢夷雜處”中提到:在漢人未進入緬甸之前,此地已有土著夷人居住,其中以水擺夷(撣族)為主。還有傈僳、崩龍、苗子、卡瓦、山頭(野人)等。

以此可見,果敢人除了明末漢人,又包括苗、傣、本、崩龍、傈僳、卡瓦等不少當地土著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