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英烈傳——李定國

—— 願吾滇人,勿忘李定國

李定國,又名張定國,民族英雄,天啟元年—永曆十六年(西曆1621—1662),字寧宇,陝西榆林人。李定國生於農民家庭,家境貧困,幼年時便跟隨農民軍首領張獻忠起義,被張獻忠收為義子。

崇禎年間,隨張獻忠征戰各地,在農民中頗有威名,有小尉遲之稱。張獻忠死後,率部投降明廷,後受封為晉王。在抗擊清兵入侵中,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永曆十六年小朝廷覆滅後,病逝於雲南勐臘,享年42歲。

華夏英烈傳——李定國

1、 農民起義

天啟元年,李定國生於陝西榆林,他自幼便聰明好學,曾在村中開設的私塾旁聽。不過因家境不好,未能走上科舉之路。

崇禎三年,農民軍張獻忠部途經榆林,災荒之後又經賊盜,榆林大亂,李定國父母死於災荒。十歲的李定國參與農民軍,被張獻忠看中,收為義子。

成為張獻忠義子後,李定國天賦出眾,表現良好。隨張獻忠轉戰多年,李定國逐漸得到張獻忠器重,於崇禎十六年被封為安西將軍。

當時張獻忠有四位義子,李定國與孫可望、艾能奇、劉文秀結為兄弟。

不料好事不長,張獻忠的皇帝沒當幾天,崇禎自縊,李闖敗退,清軍入關。緊接著,清兵南下,張獻忠於四川死於清兵之手。

張獻忠死後,大西軍的去留擺在了李定國兄弟四人面前。

2、 起兵抗清

張獻忠彌留之際,留下命令,讓孫可望和李定國等四位義子帥眾降明,莫要投降清廷,為異族走狗。

孫可望、李定國四人遵從張獻忠臨終遺命,沒有投靠清朝,而是帥眾由川入滇。在平定雲南土司沙定洲之亂後,大西軍佔領雲南,奉永曆皇帝朱由榔為正統。

在雲南建立根據地後,孫可望和李定國出兵貴州,逐步驅除了貴州地方清兵,貴州回到明朝治下。

這個時候,因為李定國功勳卓著而又心向明廷,以有叛逆之心的孫可望和林定國之間,逐漸產生了裂縫。

華夏英烈傳——李定國

3、 兩蹶名王

永曆六年春,清廷命定南王孔有德由桂林出河池,進攻貴州,命吳三桂由嘉定出敘州進攻川南。

經孫可望和林定國商議,大軍兵分兩路,北路軍以劉文秀為主將,白文選、王復臣為副將,進攻四川。東路軍以李定國為主將,馬進忠、馮雙禮為副將,進攻湖南。

五月,北路軍連克沅、靖、武崗諸州。清寶慶守沈永忠告急,孔有德分兵來救。

六月,李定國出兵祁陽,攻克廣西門戶寶慶,兵鋒直逼嚴州。

嚴關乃桂林門戶,嚴州危,孔有德驚慌失措,立刻率兵來救。第一次救援失敗後,不死心的孔有德再次來救。

卻不料這一次他中了李定國埋伏,全軍盡沒,孔有德一騎逃回桂林。

七月初四,李定國包圍桂林,自知罪孽深重的大漢奸孔有德自焚身亡。

孔有德死後,李定國率兵東進迅速收復了廣西全省和江西大部。

在得知孔有德兵敗身亡的消息後,清廷大震,立刻派遣敬謹親王尼堪率領率領三貝勒、八固山等十五萬精兵向李定國佔據的長沙撲來。

李定國臨危不懼,制定計劃,想要半渡而擊。卻不料孫可望背後拆臺,暗使陰謀,破壞了李定國的計策。

十一月十九日,尼堪進兵衡州,李定國與之交戰,不分勝負。

二十四日,雙方再戰,李定國埋下伏兵,詐敗誘尼堪深入後,伏兵四起,尼堪被亂刀分屍。

消息傳出,天下震動。當是時,黃宗羲讚道:"逮夫李定國桂林、衡陽之戰,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4、 兄弟反目

李定國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卻不料孫可望早已對他懷恨在心。

李定國不忍心兄弟內鬥,顧孤軍轉戰湖廣。在湖廣李定國約定鄭成功攻佔廣州,卻不料鄭成功失約,李定國慘遭失敗,兵馬受損。

第一次攻克廣州失敗後,李定國積累力量,再次準備攻克廣州。他派人和鄭成功約好,準備在攻廣州門戶新會。

永曆八年十月十四日,李定國所部包圍新會,開始攻城。但因力量不足,圍城而不能下。

這時候,因鄭成功就投降事宜和清廷交際火熱,沒有出兵。清廷緊急從閩浙調兵入廣。

十二月,尚可喜、耿繼茂及清廷靖南將軍朱瑪喇率十萬滿漢兵趕來,李定國大敗。

而正是這個時候,孫可望在剝奪劉文秀兵權後,又搞出了安龍十八君子事件。在永曆帝呼喚下,李定國率兵勤王。

永曆十一年,李定國率部平定雲南,孫可望狼狽逃竄,投降清廷。

華夏英烈傳——李定國

上圖為今李定國祠,位於雲南勐臘。

五、英雄落幕

永曆十三年,清兵再次進攻,雲貴迅速失陷。永曆逃往緬甸,李定國、白文選率部於雲南山區轉戰。

永曆十六年六月初,得知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死昆明後,李定國慟哭,命全軍戴孝。二十七日,李定國病逝勐臘。

李定國死前對部下遺言:寧死荒郊,絕不降清。

總論:

有明一季,仗義死節之臣則多,戰死沙場之將則罕。李定國身為農民起義軍,本可不為明廷死節。觀其一生行事,其死則何,實為民族耳。

千秋青史自有公論,吾以為,李定國,當為我漢家英烈,民族脊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