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手握80萬精兵卻不肯救駕,崇禎殉國後,他喊出四個字吐血而死

左良玉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他是明末很重要的一個歷史人物,說他重要並非因為他打仗有多厲害,而是他身上有一部分,壓著大明江山。

當時崇禎帝就等著左良玉發兵來救,而左良玉磨磨唧唧,遲遲不發兵,呈現觀望狀態,崇禎急了,說只要左良玉出兵可以答應他任何條件,封他為南寧伯,他的兒子為平賊大將軍,將印信交給他兒子,等於說是把地區的兵權交給了他們父子,而且是世襲的。

崇禎說事成之後武昌給他們父子了,也就相當於封了藩王,左良玉才制定出一份出兵計劃,可是這封計劃書還沒到京城,京城就被李自成攻破,崇禎帝自殺。

此人手握80萬精兵卻不肯救駕,崇禎殉國後,他喊出四個字吐血而死

所以左良玉是個譭譽參半,確切地說謗多於譽的人,他也是一個人性很複雜的人,說他不愛國吧,崇禎死後他慟哭不已,吐血三升而死,這也體現了一個忠臣的節操,說他愛國吧,他又不見兔子不撒鷹,遲遲不肯發兵。

左良玉不是那種常勝將軍,他是時而大勝,時而大敗,大敗之後又大勝,不過這種人可塑性比較強,因為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就又翻身了。

此人手握80萬精兵卻不肯救駕,崇禎殉國後,他喊出四個字吐血而死

左良玉曾經把張獻忠打得一見到他就跑,但他害怕李自成,一見到李自成就跑,左良玉跟李自成作戰屢戰屢敗,但軍隊卻越敗越多。

崇禎帝對他的逃跑不以為意,還給他加官進爵,對他可謂恩重如山,不過他卻只認一個恩人,就是軍隊中舉薦他的恩師侯恂。

左良玉這種性格跟他童年是分不開的,他是山東人,從小就是孤兒,他不知道自己母親是誰,童年寄人籬下,十二三歲叔父不願意養他,他只能投軍,因為能混飯吃。

他一路吃著軍餉到遼東,要不是軍餉他早就餓死了,他除了打仗之外沒有生路,所以他內心沒什麼安全感。

此人手握80萬精兵卻不肯救駕,崇禎殉國後,他喊出四個字吐血而死

左良玉是當兵的好苗子,很快就以軍功獲得職位,步步高昇,但因為左良玉貪吃,經常偷偷打獵打野食吃,有一次搶用了軍用物資差點被殺頭,後來官職丟了,吃不上飯了,這時侯恂出現了。

侯恂是“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之父,手中頗有一些權力,他讓左良玉去跑堂打雜,他管飯,然後暗暗觀察左良玉的為人處世。

他覺得這個小夥子雖然不言不語,但是一個人物,而且是做將領的好苗子,所以他舉薦左良玉帶兵與皇太極打仗,左良玉被一夜之間由普通士兵提拔成援軍主將和軍區副司令,有點“韓信拜將”的意味。

左良玉也很爭氣,這一場他打贏了,論功勞他居第一,所以被封為“總兵官”,躋身大將軍之列。

此人手握80萬精兵卻不肯救駕,崇禎殉國後,他喊出四個字吐血而死

左良玉出身卑微,有名無字,侯恂很細心,就親自翻閱古籍給他取名字,因為“良玉出崑山”,所以侯恂賜其字“崑山”,對於一個將軍而言,這個名字寓意吉祥,十分合適,其中包含著侯恂對左良玉的期許,侯恂對左良玉恩同再造,而左良玉也很感動,待他如父。

左良玉沒有辜負侯恂的期望,他身經百戰,悍勇無敵,最終成為一代名將。

可能是“一物降一物,一將降一將”,張獻忠特別怕左良玉,雖然張獻忠有四個“義子”,個個能征善戰,他的義子李定國後來守在南疆,還跟清廷對抗了十多年,清廷都沒把他幹掉,可見張獻忠的實力,但左良玉對他每戰必勝,這是個謎。

然而更令人費解的是,左良玉一看就李自成就跑,拼命逃竄,這也是個謎。而左良玉的隊伍越跑越多,越敗越壯大,開始只有二千人,後來發展成二十萬,崇禎末年發展成八十萬。

此人手握80萬精兵卻不肯救駕,崇禎殉國後,他喊出四個字吐血而死

因為左良玉是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這樣的人徵召的兵在他眼裡就是府庫裡的錢,是他的資本,也是他生存的砝碼,所以他光攥著不花,生怕花光自己本錢。這也就回答了為什麼崇禎自殺殉國前,左良玉手握重兵,明明可以迅速救援京師,卻遲遲不發兵的原因。

以左良玉這樣缺乏安全感的人擁兵自然就會自重,崇禎對他不敢怒、不敢言、不敢罵,更不敢殺,一代皇帝混成這樣,也是令人心痛。

而左良玉在崇禎帝死後,途徑九江時因袁繼鹹的質問以及部下的焚掠場面而愧恨交加,大叫:“我負臨侯”,嘔血數升而死,也是悲壯至極。

左良玉是忠臣嗎?歷史或許會給我們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