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奔馳GLC開了6.6萬公里,車主告訴你加價2萬值不值?

引言 | 背後的故事,似乎不簡單?

不知不覺,奔馳GLC都到中期改款了:軸距加長、增配液晶儀表、全新中控顯示屏等等一系列改進。作為2016款車主,並不羨慕,只是有點嫉妒罷了。

迄今,這臺2016款奔馳GLC 260已經陪伴了我6.6萬公里,回憶起來,這其中有2~3萬公里都是高速里程。所以我的前輪胎、前剎車片一直還未更換;而後輪胎、後剎車片都已經換過。

今年年初去4S店做6萬公里大保養,我是售後接待的第一個換變速箱油的GLC車主。朝夕相處近三年,度過甜蜜期,我在重新審視這臺加價2萬元的“神車”。

一、為什麼選GLC?

2016年初,在父母的贊助下,我擁有了人生中的第一臺車——奔馳GLC 260。當時,我還有另外兩個選擇:保時捷Macan和路虎發現神行。

奔馳GLC開了6.6萬公里,車主告訴你加價2萬值不值?

Macan 2.0T,保時捷夢的最低門檻,傳說中的“木耳收割機”,配置單都是彩色打印,不選裝幾萬配置都不好意思訂車;

路虎發現神行,其時剛加持“奇瑞路虎”尾標,跟GLC同時上市,GLC加價,路虎降價。

糾結萬般,果斷選擇奔馳GLC,且被迫加價2萬元提車。

Macan 2.0T像一個情人,好看、好開,不實用,大眾鑄鐵發動機,倒車影像白內障;發現神行像老婆,比例方正、操控輕盈,很實用,尤其是通過性和底盤隔音,相當出色,後排秒殺Macan,無奈旋鈕換擋不能接受,且當時採埃孚9AT在發現神行上有諸多問題。

這裡插一句:很多人覺得路虎小毛病多,這其實是一種成見;單就產品力來看,發現神行確實性價比很高,而且沒有那麼多小毛病。當然,它的變速箱程序確實有待優化。

奔馳GLC開了6.6萬公里,車主告訴你加價2萬值不值?

奔馳GLC就介於兩者之間,像個新婚少婦,底蘊在那裡,武藝也在那裡,一切等你自己去挖掘。

其實,選擇奔馳GLC的原因特別簡單:

▎我有嚴重的懷擋情結;

▎保時捷買不起,路虎品牌力偏弱;

▎當時唯一一款縱置9ATSUV。

至於品牌,我並不是奔馳鐵粉,直到現在也不是。我完全跟著產品走,沒有任何情懷。如果真要談情懷,那我應該買沃爾沃S60L,而且是5缸發動機+愛信6AT那一款。等我有錢了,一定收一臺二手車。

奔馳GLC開了6.6萬公里,車主告訴你加價2萬值不值?

順便一提,選車之前我曾試駕過寶馬X4。不得不說,它比Macan都好開。但無奈價格略高,且中控設計過於陳腐。我個人尤其反感寶馬在儀表盤上的剛愎自用,數字化的今天,還提供顏色單調、視覺不友好的機械錶盤,真是說不過去。即便選裝全液晶,也是個“偽全液晶”。

二、愛恨糾葛的9AT

GLC是北京奔馳第一款搭載9G-TRONIC變速箱的產品。我應該是目前使用這個9AT里程最長的車主之一。

說實話,喜憂並存。我先說它的優點:

▎比較省油。這不是因為擋位多而故意恭維,我這款GLC整備質量1860kg,作為一臺基於後驅結構的四驅車,綜合工況平均在9L/100km。如果純高速,我最低開過6.1L/100km,這對於一臺四驅中型SUV來說,已經非常出色。9擋在1250rpm即可介入,經濟性出色。

▎理念很好。其實,9G-TRONIC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8AT。因為在Comfort、ECO這兩個常用模式下,車輛默認是二擋起步。只有在Sport和Sport Plus模式下,才會用到一擋。所以,我把一擋理解為是待命擋。這樣的好處是,二擋顯然比一擋齒比小,起步更省油;激烈駕駛時,齒比更大的一擋可以介入提供更大扭矩。

▎運動加持。開過GLK的讀者,應該對於奔馳“老爺車”般的駕駛感深有體會。之前的7G-TRONIC那拖泥帶水的無力感,讓人特別沒有激情。而9AT徹底改變了這個情況。9AT不但重新設計了機械結構,而且變速箱程序也更加運動。在Comfort模式下輕踩油門,車子不會再像以前那樣猶猶豫豫;而在Sport Plus模式下,我竟然找到了沃爾沃的感覺(聲明本人絕不是沃爾沃車託)。

但不要高興太早,9G-TRONIC並不是完美的產品。它有一個讓人惱火的缺點:頓挫感強。

說實話,在二、三擋上,當你在城市中走走停停時,那種突如其來的頓挫讓你有種開手動擋車的感覺。提車以來,4S店已經升級過兩次變速箱程序了,依然沒有改善(不是個案)。當你遇到紅燈緩慢剎車停時,擋位下降過程中跟發動機轉速匹配不夠精緻,產生一種拖拽感。

市面所有的9AT產品中,用戶體驗上我的排名應該是:採埃孚9HP>奔馳9G-TRONIC>通用9T50。這其中,只有奔馳9G-TRONIC是針對後驅車型設計的縱置變速箱。

但無論如何,奔馳自家的變速箱在改善,而且從7AT直接跳到9AT,算是革新自我的同時趕上了潮流。就衝堅持自主研發變速箱的精神,也要給奔馳點一個贊。

三、讓人炸裂的底盤

曾有車圈老師吐槽過,奔馳GLC的底盤高級感,還不如本田冠道。作為車主,我並沒有開過冠道,但GLC的底盤確實跟豪華二字八字不合。大眾帕薩特的底盤高級感都要強過奔馳GLC。

奔馳GLC開了6.6萬公里,車主告訴你加價2萬值不值?

由於奔馳從C級開始要強化運動基因,吸引年輕消費群體,所以GLC的整體設定也是運動化的。除了外觀外,那硬碰硬的底盤真是有矯枉過正之嫌。

這臺車只有在平路上行駛時,你才會感覺它是一臺豪華車。不好意思,當你開到有點顛簸的路面時,那種清脆的路面反饋讓你瞬間感覺加價2萬提車可能是人生最大的錯誤。

沃爾沃的底盤同樣很硬,但路感是線性的(真不是車託);而奔馳GLC,則是點狀的。低速如此,速度一提升,敏捷控制系統介入,避震阻尼增加,給我一種十萬塊錢自主品牌的感覺,真不誇張。過減速帶生疼生疼的,心疼……

奔馳GLC開了6.6萬公里,車主告訴你加價2萬值不值?

造成這種體驗的,並非是多連桿的罪過。奔馳GLC前四、後五的多連桿懸掛,到底來說還是舒適性的保障,問題出在避震上。

奔馳GLC彈簧軟、避震硬,造成了這樣的體驗:在地下停車場等看似平整、實則有輕微起伏的路面上,駕駛員會感覺晃來晃去,跟開船一樣;一旦開上馬路,速度提起來,避震的阻尼立刻增加,過坑、過減速帶,餘震雖然很快抑制,但你會有種控制臂可能會震斷了的錯覺。如果不幸遇到搓衣板路,車內就會展開一場“交響樂”。

這不是誇張的說法。我的車之前路過一個大坑,現在左後輪的一項束角參數已經嚴重偏離。本身避震就硬,加上防爆胎更硬,一條斜拉桿活活被震歪了。還好這個級別的合資車懸架不全是鋁合金材質。

你猜4S店給的建議是啥?1.5萬人民幣,換一套總成。

打擾了...

四、懷擋即正義

奔馳GLC開了6.6萬公里,車主告訴你加價2萬值不值?

我對懷擋的迷戀,始於幾年前我駕駛的第一輛奔馳車,S400L。我在想,手動擋車型,必然是擋杆式換擋;而自動擋車型,有些比如沃爾沃還是機械助力換擋,但現在絕大部分都是電子換擋。

既然已經是電子換擋了,為何還要豎一個多餘的擋杆在那裡?

林肯選擇了按鈕方案,JLR選擇了旋鈕方案,但我覺得都沒有懷擋簡易、流暢。從人機交互的角度,右手在選擇擋位時,按鈕和旋鈕需要一定的視覺輔助來確認是否選對,而懷擋是可以盲操作的。

當然,我完全理解的一點是,寶馬等品牌,之所以用電子擋杆,一部分是出於整體設計風格的搭配,一部分是變速箱產品的匹配度問題。

現在很多高端電動車清一色是懷擋設計,除了特斯拉、寶馬i3,一直用機械擋杆的保時捷的MissionE,也首次使用了懷擋。

2002年,寶馬的第四代7系(E65-E68)也使用了類似於如今寶馬i3那樣的懷擋。但後來更新了採埃孚8AT後,就改為了現在的“大雞腿”。這並不是一種退步,只能說是產品設計的取捨。但懷擋的簡易性確實無可比擬。順便一提,捷豹I-Pace作為純電動車,不但保留了一鍵啟動,竟然用的是按鈕式換擋。

對奔馳來說,懷擋不是什麼情懷,而是一種對於駕駛者的態度——簡易,優雅,實用。

如今,奔馳新一代G級也換成了懷擋。

五、“後裝”中控屏

奔馳GLC開了6.6萬公里,車主告訴你加價2萬值不值?

記不清多少人,坐進我的GLC,第一句話是:你這個中控屏是汽配城裝的吧?奔馳逼格是高,但就這個屏幕,讓它的客戶折了面子。

這個至少有一指寬的黑色邊框,包裹著一個7英寸(GLC 300是8英寸)顯示屏,傻傻地立在那兒。所謂的懸浮式設計,讓它看起來有種突兀的存在,彷彿是個不合時宜的外來者,刻滿了槽點。

從C級開始的這種設計,奔馳有些用力過猛。寶馬、雷克薩斯,甚至是奧迪,也有懸浮式設計,但這些車的屏幕,與中控臺本身較好地融為一體,氣氛和諧。奔馳的中控屏,像是一個入侵者。

最近,C級、GLC級都迎來了內飾改款,這個屏幕也做得更狹長了,邊框也適當削薄了許多。時尚感更強,但突兀感依舊。

然後是COMMAND系統,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它的界面設計尚可,一些UI元素也比較精緻,但是操控邏輯讓人感覺自己是個白痴。不瞞大家,我作為一個曾經的汽車媒體人,第一次在GLC上連接手機藍牙費了很大功夫。

中途甚至呼叫400客服,但對方給我的步驟完全不奏效。於是只能不斷試錯,在偶然中連接成功。現在看起來,這個步驟很簡單,但對於完全陌生的用戶,其指引非常不到位,設計非常不intuitive。

藍牙,一個如此高頻次的場景,竟然沒有放在首頁,竟然不是直接點擊、搜索、匹配一氣呵成,而是先進入到一個叫“媒體”的頁面,然後選擇“選項”,再選擇“藍牙音頻裝置”,然後再選擇“搜索藍牙音頻裝置”…

奔馳GLC開了6.6萬公里,車主告訴你加價2萬值不值?

最白痴的地方在於,首頁上的電話,指的就是“打電話”,而不是“手機”的意思。Who is gonna dial the phone through the center console?

這種十年前的思維方式,依然頑固地存在於很多豪華車上。奔馳真應該好好反思下,如何適應被消費類電子產品訓練過的用戶思維。

而且,所有副駕的乘客,都曾試圖去觸摸屏幕。不好意思,我們奔馳不提供觸摸屏。為啥?因為我們有鼠標!

奔馳GLC開了6.6萬公里,車主告訴你加價2萬值不值?

在中控臺底部,有一個控制區域,分為旋鈕和觸摸板兩部分。旋鈕不僅可以旋轉,還可以搖動,手感還不錯;觸摸板可以識別手指滑動,並轉換為屏幕上的一個“隱形鼠標”,作用跟旋鈕一模一樣。唯一多餘的用途是,在“打電話”時,這個觸摸板可以用來手寫阿拉伯數字。

說實話,開了6.6萬公里,我幾乎沒用過這個觸控板,它的裝飾意義大於實際用途。它只能識別#、*,以及0~9的阿拉伯數字,還能識別英文字母!問題是,英文字母雖然可以識別,但無法輸入,這……

如今我都想不明白,這兩個功能嚴重重疊的物理模塊,為何要硬生生拼湊在一起?

六、飄忽不定的顏值

最後,我想說(tu)下(cao)GLC的外觀設計。

從GLK換代而來,GLC風格大改。從一個車主角度,GLC還算高顏值系列。但在這個級別的車中,GLC的顏值非常不穩定。

首先,2016款上市後,前包圍的“香腸嘴”備受吐槽。於是2017款升級了運動包圍,“香腸嘴”消失(GLC 200除外)。這讓老車主有些不愉快,剛買了一年,第二年就換了個前臉風格。

但像我這樣的客戶就比較“矯情”,升級運動包圍後,我竟覺得還是“香腸嘴”好看,原因是AMG樣式的運動包圍讓車頭顯得略“扁”,尤其是在3/4角度觀察時。

反觀奧迪Q5、路虎發現神行、寶馬X3,乃至基於跑車風格設計的保時捷Macan,車頭就非常立體,線條勾勒得很勻稱。而且,這些車從未上市一年就給前臉“做手術”!

更搞笑的是,奔馳GLC竟然有6款不同的前包圍造型,分別是:歐版(國產版)“香腸嘴”套件、美版運動套件(A)、美版越野套件,AMG 43套件(B)、AMG 63套件、以及氫動力版套件!

奔馳GLC開了6.6萬公里,車主告訴你加價2萬值不值?

其中,只有AMG 63最無違和感,最能代表GLC與競品爭奪顏值擔當。可惜,63都沒有被引進國內。能拯救GLC車主虛榮心的,只有淘寶了。

順便YY一下,如果GLC的普通版直接套用AMG 63的前臉,那這車得賣得多火!奧迪SQ5、寶馬X3 M可是都沒有這麼高的顏值!

車聚小結

GLC是奔馳近十年來最重要的一款產品,它至少有三重意義:

▎在中型SUV領域找回自信,並且成功成為“爆款”;

▎率先把9G-TRONIC推向大眾市場(歐版E級柴油車是最早的,但屬於小眾車型);

▎首次推出奔馳品牌旗下中型SUV的高性能版本,AMG 43、AMG 63,並衍生出了Fuel Cell燃料電池版和純電動版本EQC。

說明下,EQC並非GLC的電動版,而是基於全新MEA平臺研發的。但EQC在尺寸、外觀、內飾,以及很多零部件上與GLC是共享的。沒有GLC,也不會有EQC。所以粗略認為EQC是GLC的“衍生車型”。

說不定,我的下一輛車就是EQC。

所以,如果給你一筆錢,你會成為這輛轎跑的車主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