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國家衛健委:中國消化內鏡“領跑”世界

“在過去進行消化內科檢查,是用一個很粗的管子插進去檢查,這個過程很痛苦。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這種情況已經有所改變。”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召開例行新聞發佈會,介紹了全國醫療技術能力和質量水平提升的情況。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消化內鏡專業質控中心主任李兆申就我國消化內鏡質量的提升作了介紹。

“很多病人告訴我,做內鏡特別害怕,還有就是對內鏡的安全有一些恐懼感,害怕交叉傳染。”李兆申說。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我國無論設備還是器材都得到了大幅發展,消化內科檢查的手段也得以改進。目前,消化內鏡技術已成為臨床上不可缺少的、對胃腸疾病和膽胰疾病的一個重要的診療手段,得到了廣大病患、臨床工作人員的歡迎。”

李兆申介紹,2015年,中國有6000多家醫療機構開展內鏡,有將近3萬名消化內鏡醫生可以做內鏡,同時有將近2萬名護士負責內鏡的護理工作,1年能完成將近3000萬例次的消化內鏡檢查,診療例數位居世界第一,救治了大量的病患,也產生了極大的社會影響。

對於消化內鏡質量的情況,李兆申表示,一是加強了頂層設計,國家出臺一系列的關於消化內鏡技術的管理規定,為提升我國消化內鏡診療質量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進一步細化了消化內鏡的管理規範,實現了我國對消化內鏡質量的一個全過程監控。

二是建立了國家消化內鏡的質控體系,為開展消化內鏡質量控制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我國消化內鏡質量工作早期都是依託協會、學會,2015年組織成立消化內鏡質控專家組,2017年成立國家消化內鏡質控中心,同時責成各省(市、區)要成立不同級別的質控中心。

截至目前,中國絕大多數城市都有了相關的質量控制體系;同時搭建了消化內鏡質控的大數據網絡平臺,初步實現了診療分級的實施填報。

三是開展了系統調研,為提高全國消化內鏡質量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督導依據。從2016年開始,國家消化質控中心每年組織全國消化內鏡質量控制的普查,並進行實時的抽樣調研,在新機制上形成了調研報告5次,制定行業指南和規範有12個,並提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消化內鏡質控標準,在全國推廣應用。

李兆申說,各省(市、區)質控中心開展質量普查加起來有200多次,通過調研發現標準和指南得到了充分的落實,“到目前為止,我國消化內鏡質控督查已基本實現了常態化、制度化,覆蓋了全國各級醫療機構。”

在治療方面,比如消化內鏡裡具有操作難度的胰膽管造影術和超聲內鏡,目前我國的成功率達到了95%,達到了跟美國等發達國家相同的成功率,且消化內鏡的併發症發生率明顯低於其他國家。

在研發方面,過去我國醫療器械基本靠進口,近幾年來,我國消化內鏡器械的自主研發力度逐漸加大,尤其以磁控膠囊為代表,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磁控膠囊胃鏡是遵循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以保證每個網點、每一例檢查都操作規範、高度準確。這一“全流程質控”管理體系,確保每例膠囊檢查都能夠嚴格按照胃底、賁門、胃體、胃角、胃竇、幽門的標準順序對胃部進行系統圖像採集,從而保證胃部檢查的完整性,這一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李兆申強調,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將內鏡技術深入基層,進一步關注基層,重心下移,關口前移。同時要繼續加強規範培訓,尤其是腫瘤的篩查,結合篩查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提早期診斷的能力。

參考資料: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18年6月8日例行新聞發佈會文字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