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山西一个兵家必争的三省交界的地方,因一石头而闻名全国

山西省又称三晋,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华夏文明的摇篮,俗话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大同位于山西省的北部,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地处山西、内蒙古与河北三省交界之处,是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山西一个兵家必争的三省交界的地方,因一石头而闻名全国

据考古的发掘,远在十万年前,在大同地区阳高县的许家窑村就发现了人类的化石,专家称许家窑人是北京人的后裔,在西迁时定居于此。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分天下为36郡,现在的大同是雁门郡与代郡之地。

元初大同仍称西京。太祖七年(1212)置警巡院,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西京道大同府为大同路,隶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管辖一领事八州。一领事是录事司,设在大同。

明洪武二年(1369)左副将军常遇春攻取大同。明行政区划为省、府、州、县四级制,洪武七年(1374)改大同路为大同府,隶属山西行中书省。

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王派恭顺候吴惟华攻大同,姜襄将驻同农民军将领张天琳等杀死,投降清军。清大同府治大同县,初因明治,领州四县七,隶属山西布政司,后改为山西省。

山西一个兵家必争的三省交界的地方,因一石头而闻名全国

民国元年(1912)大同废府留县,大同县属北路观察使。民国2年(1913)5月置雁门道,治大同,辖雁北13县、忻县地区13县,共26县。后晋北镇守使在大同驻扎。民国16年(1927)废道后,大同为县,直属山西省,县辖5个行政区,9街585村。

抗日战争时期,大同地区行政区划为三种。日伪行政区划:1937年9月13日上午,日本关东军侵占大同城,10月15日成立伪“晋北自治政府”,隶属伪“蒙疆联合委员会”,统辖雁北13县;1939年9月改为伪“晋北政厅”,隶属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1943年又改为伪“大同省公署”,隶属伪“蒙古自治邦政府”。大同县划为2街、22个联合村。

山西一个兵家必争的三省交界的地方,因一石头而闻名全国

1949年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析大同城、郊置大同市,隶属察哈尔省,大同市分5个区。

1954年7月大同县与怀仁县合并为大仁县。

1993年7月10日雁北地区撤销,地市合并,怀仁、应县、右玉三县划归朔州市,将天镇、阳高、广灵、灵丘、浑源、左云、大同7县划规大同市,实行市管县。大同市辖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4区7县。

山西一个兵家必争的三省交界的地方,因一石头而闻名全国

中国煤都

大同的煤炭探明储量达376亿吨,这给大同带来了财富与辉煌,但是采煤也给大同留下了伤痛,高污染、空气差、塌陷区多,经过十几年的治理,大同的经济不再依赖于煤炭,大同本身就是历史文化名城,转型后的大同现在一年接待旅游者530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将近500亿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