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春秋战国时期,人才都是怎样被选拔和任用的呢?

春秋战国时期,人才都是怎样被选拔和任用的呢?

自古以来,无论是任何时期,人才对于一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当代,我们就通过高考的模式筛选人才,再通过学科制度进一步细分,从而助力国家的长期发展和建设。而春秋战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对人才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各个诸侯国的兴衰最直接的原因都在于人才的获取与流失。管仲之于齐桓霸业,商鞅之于秦国崛起莫不因人才而兴;伍员亡楚入吴,李牧被赵王谗杀都直接导致了楚国的衰落和赵国的灭亡。不仅仅是这些大国,对于小国而言,人才的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郑国重用子产,各诸侯不敢轻视郑国;韩国拜申不害为相,其他六雄不敢侵扰。

这些牛人大咖,不仅能影响一个国家,甚至左右着当时的国际形势。就如苏秦张仪等人在各个诸侯间纵横捭阖,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息;吴起居魏,秦国数十年不敢东向,后亡于楚,北却三晋,西吞陈蔡。他们在那个乱世肆意挥洒着自己的才能,然而这些人终究是少数,国家的运转不能仅仅只靠这些人,那么春秋战国时期都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

春秋战国时期,人才都是怎样被选拔和任用的呢?

1. 乡举里选

乡举里选制度是周朝最传统人才选拔制度。《周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中、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朝有明确的法令规定了乡大夫的职责:受教法于大司徒,然后教授给乡吏,让这些人治理和教导所管辖区域的人民,考察辖区内有没有贤能之士和有德行的人。通过这种方式发掘人才并逐级推荐,再由君王对这些人进行考核和评判,最后拜为官吏,行使国家职权。另外对于不能推举人才的官吏,会对其进行处罚。《小匡》曰:“正月之朝,乡长复事,公亲问焉,曰:于子之乡,有居处为义,好学聪明,质仁慈孝于父母,长弟于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然而这种制度有很强的主观局限性,也很容易被沽名钓誉之徒利用,从而使真正的人才不能被彰显。

春秋战国时期,人才都是怎样被选拔和任用的呢?

2. 世家大族和私家之臣。

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地和爵位可以世袭,这些世家大族垄断了大量的国家资源,也更容易进入国家政治的中心,这些人的家臣或者好友也很容易被举荐和任用。比如后来位列诸侯的韩赵魏三家,起初都不过是晋文公重耳的家臣,他们的爵位能够不断世袭,所以可以长期把握晋国的朝政;楚国的政治和军事人才大都出自楚国的贵族,以屈、景、昭最盛,另外还有项氏、班氏、孙氏、斗氏、成氏等。这些人可以说与帝国的兴亡休戚与共,然而,长期的贵族生活容易导致人才凋敝,骄奢淫逸之风盛行。这些人极易掌握国家重权,但也是庸才辈出!

春秋战国时期,人才都是怎样被选拔和任用的呢?

3. 自我推荐的游谈之士。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局势动荡,维系周朝统治的经济制度井田制也日益崩溃,逐渐形成了士失其职,人失其地的状况。士大夫失去了原来的官职,于是开堂授课,以传播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生,百家之学蔚然兴起;人民失去了土地,就从中剥离了出一部分,通过对自身知识的改造,又结合当时的大时代背景,成了游学求仕的人。苏秦就是通过自己到各国不断的游说,获得了燕王的重用;蔡泽也是自己跑到范雎那里一顿天花乱坠,被范雎推荐给了秦王。但是这些人图谋仕途不过是为了利益,苏秦被家人看不起,发奋自强;李斯的硕鼠之说,都表明了这些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什么匡正社稷,或者为人民服务,而仅仅就是为了高官厚禄。所以这些人极易被利益驱使,庞涓陷害孙膑,李斯鸩杀韩非,莫不如此,为了利益同门手足的情谊都可以轻易抛却。

时代在不断的变化,对人才培养和发掘的方式也在不断的完善和进步,但是,不管什么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是不会改变的,所以,要想不被时代所抛弃,就要努力成为符合当前时代所需求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