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8 曾被大詩人李白賦詩讚頌的硯臺來自河北這個小縣城

曾被大詩人李白賦詩讚頌的硯臺來自河北這個小縣城

“一方在手轉乾坤,清風紫毫酒一樽,醉臥黃龍不知返,舉杯當謝易水人。”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用詩句由衷表達了他對易硯和易墨的鐘情與讚歎。據說,此詩是李白來到易硯產地黃龍崗後的有感而作。

曾被大詩人李白賦詩讚頌的硯臺來自河北這個小縣城

李白詩中的易硯是河北傳統名硯,產於易州(今易縣),故名易硯,也稱“易水古硯”,是中國最著名的古硯之一。相傳始於戰國,和易墨同時成熟於唐代,為中國石質書寫硯之先驅,與端硯、歙硯齊名,素有“南端北易”之譽。千百年來,易硯以其悠久的歷史、天賦的優等石料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名揚天下,在中國博深精美的硯文化藝術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曾被大詩人李白賦詩讚頌的硯臺來自河北這個小縣城

《易州志》載:“硯臺,產於臺壇村”,“石質不亞端溪”,“硯石有紫、綠、白諸色,質細而硬。為硯頗佳。”。另據《墨史》、《保定名產》載:“早在唐代,易州的奚超父子就繼承了祖敏的松煙制墨技術,並在易水終南山津水峪發現了‘易水硯’”。唐朝末年,“奚超與子庭硅,流離渡江歙州,睹歙中地多美松,因而留居”。“到了五代時,奚超之子奚庭硅被南唐皇帝授為‘墨官’,並賜姓李,隨後李廷圭將技藝傳到安徽歙州,再第入廣東端西,成了‘徽墨’、‘歙硯’的開山祖”。

曾被大詩人李白賦詩讚頌的硯臺來自河北這個小縣城

到了宋代,易水硯更為趙氏皇族所垂青,名列宮庭貢品中名硯之首。鑑賞家贊易水硯:“質地堅潤而剛,顏色嫩而純,滑中有澀,澀中不滯筆,澀而易發墨,其色尤豔”。明代鑑賞家贊易水硯:“質之堅潤,琢之圓滑,色之光彩,聲之清冷,體之厚重,藏之完整,為硯中之首”。這是古人讚美易水硯石像玉一樣晶瑩和人民精心雕刻石硯的綺麗詩篇。“而易硯也久盛不衰,成為北方聞名的‘文房四寶’之一”。

曾被大詩人李白賦詩讚頌的硯臺來自河北這個小縣城

“現今的徽墨既是易州人奚氏父子所傳,徽墨源於易縣。”可見古易州為華夏墨的源地、硯的故鄉。硯墨同源易州,“文房四寶”四之有二,足見易水硯在中華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易水硯石料是名為“紫翠石”、“玉黛石”的紫色、灰色水成岩,石質優良,堪比端歙。石料上往往點綴著天然的黃色、白色、綠色等顏色的斑點、紋理,質地細密柔膩,堅韌皆備,硬度適中,渾然天成。所制硯臺發墨快,不傷毫,墨汁流潤而不易蒸發,具備了發墨、貯墨、潤筆、勵毫的優良特性。正如《易州志》記載:“硯臺,產臺壇村”,“石質不亞端溪”。“硯石有紫、綠白諸色,質細而硬,為硯頗佳”。

曾被大詩人李白賦詩讚頌的硯臺來自河北這個小縣城

曾被大詩人李白賦詩讚頌的硯臺來自河北這個小縣城

曾被大詩人李白賦詩讚頌的硯臺來自河北這個小縣城

易水硯不僅石質優良,而且創意獨特,造型完美、內涵豐富、工藝精湛,堪稱硯林明珠,中華瑰寶,其雕刻風格,極具有“京派”玉雕藝術莊重、純樸、古色古香的情調。制硯師根據石料的形狀、石質、色彩等設計構思,因材施藝,巧用俏色,綜合採用陽雕、浮雕、平雕、透雕、立雕等雕刻手法,結合雕塑、繪畫、書法等藝術,北國的剛勁渾樸與江南的纖秀細膩相結合,雕刻出山水、花卉、瓜果、人物、禽獸、魚蟲、名勝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千姿百態,琳琅滿目。既是理想實用的書寫工具,更是欣賞收藏的高檔藝術珍品,歷代受到皇宮貴族、文人墨客和平民百姓的珍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