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房地產亂象:上市公司炒房,國企炒房,到底是誰在坐莊?

導讀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房地產亂象:上市公司炒房,國企炒房,到底是誰在坐莊?

1

上帝欲其滅亡必先令其瘋狂

最近公司炒房的消息再一次觸動了小債了神經,日前審計署披露《國務院關於2017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其中揭示了近幾年涉房違規金融、公司炒房囤房等亂象。例如,東方電氣集團在2010年度投資計劃外使用2084.07萬元購買27套商品房及車位,至審計時長期閒置。

據WIND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29日,A股3582家上市公司中,共有1654家上市公司持有投資性房地產,佔比46.17%,合計持有市值近萬億。持有投資性房地產數量最多的十家公司分別是:美凱龍、中國建築、中國平安、萬科、金融街、招商蛇口、世茂股份、綠地控股、新城控股和陸家嘴。

房地產亂象:上市公司炒房,國企炒房,到底是誰在坐莊?

(A股持有投資性房地產上市公司TOP15)

再看一看港股,2246家港股上市公司中,有109家上市公司持有投資性房地產。紅星美凱龍、中國平安、寶龍地產、萬科企業、大悅城地產、富力地產、中國銀行、BOC 2014 FREE、首創置業、金隅集團位居前十。

房地產亂象:上市公司炒房,國企炒房,到底是誰在坐莊?

(H股持有投資性房地產上市公司TOP15)

縱覽A+H股數據可以發現兩個規律,其一,樓市坐莊者中多數是國有企業,持有投資性房地產5421億元。其次是民營企業,持有投資性房地產2509億元;其二,持有投資性房地產的有不少都是房企。截至2018年一季度,上市公司中持有投資性房地產行業前三分別是:房地產4375.78億元,其次是商業貿易1508.79億元,建築裝飾持有金額866.88億元排在第三。

小到家族式炒房團、人人喊打的溫州炒房團,大到企業、機構炒房團。炒房團就像龍捲風,刮到哪兒就會掀起一場房價上漲的狂風暴雨。

2

背後動力何在?

數據顯示,四成上市公司2014年的利潤還不抵北上廣深一套房。

囤積居奇,這也是公司機構炒房背後最大的動力。

2003年,國家明確將地產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嗅到資本氣息的上市公司扎堆炒房,機構炒房日盛,至今已有脫韁之馬的趨勢。而在此之前,上市公司無一持有投資性房地產。

隨著經濟的下行和去槓桿的深入,精明的商人開始拋售手中房產變現,有上市公司看準時機迅速套現,有公司套現金額遠遠超過年度利潤,藉此粉飾業績扮靚報表(然後再去二級市場收割)。也有上市公司藉此成功保殼“摘帽”。不過也不排除一些公司囤積資產以抵抗風險,在企業困難之際挽救經營。

不過,上市公司中持有投資性房地產較多的公司卻很少選擇出售,也正因如此有囤積居奇的嫌疑。人們都很好奇樓市那麼好熱,到底誰在買房?事實上中國的剛需族並沒有那麼龐大,拿西安搖號新政來說,政府將50%留給剛需族,剩下50%誰來買呢?雖說是搖號,但實質還是留下了炒房族湧入的一個大豁口。杭州搖號新政出臺後,1人名下3家公司搖號全中籤,嚴重擾亂市場秩序,製造了不公平。

3

瘋狂的房地產亟待改革

假離婚、辦假證、排隊搖號、上市公司炒房、國企炒房……中國樓市的瘋狂遠遠超乎想象。

脫韁之馬一路狂奔,風口上的豬一飛沖天,然而天道好輪迴,掉下來會砸死誰?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和機構炒房長期遊離於樓市限購政策的監管之外,並且存在一定的灰色套利空間,之前市場上已發生過公司或機構與評估師合謀拉高房價的現象。

上市公司炒房背後蘊藏了風險,上市公司資金在樓市的進進出出容易導致資金脫實向虛,這與國家的監管方向不符,如果不對其加以控制,在金融等其他領域的引導行為也會變成無用功。另外,過度參與房地產投機,會對實體經濟造成巨大的衝擊,並將逐步綁架中國的經濟。

監管一次又限制或叫停樓市炒房行為,可為什麼調控一次房價就漲一次,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土地財政,地方政府功不可沒,這裡便不在多說。當然,光叫停和控制是不夠的,中國房地產改革還要同金融改革、側供給改革等方面多管齊下,借鑑國外經驗,探索開闢自己的解決之道。

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兇猛發展了15年,而今後15年,更多的是查漏補缺,是一個補漏洞的輪迴。

房地產正在擠壓實體經濟的生存空間,成為壓死實體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房地產不僅綁架了中國經濟,更已擾亂了社會秩序。房地產神話一旦坍塌,金融危機並不是最壞的結果,更可怕的是或將觸發更多的社會不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