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张作霖造的中国第一艘航母,后来去哪了?

用户6333433435


2012年9月25日,中国在用了几年时间以后,终于将乌克兰的废弃航母改装成为我国海军的第一艘航母“辽宁号”,并交付海军使用。2013年,我国开始自行研制第二艘航母。目前,我首艘国产航母已经下水,完成了主体建造和动力、电力系统设备的安装。

今天,我来来聊下上个世纪,中国人对于航母梦的第一次尝试!

这个“中国第一艘航母”就是东北军的“镇海号”,它也是“舶来品”,张作霖只是对它进行了改装。不过,这不影响我对张作霖表示敬意,他真是有钱,有人,有魄力!可惜大帅一代枭雄,就差有个好儿子。

1922年,张作霖宣布东三省独立,自任保安总司令。张作霖开始扩充东北军,并组建“东三省保安司令部特设航警处”(就是东北军海军),任命留日归来的沈鸿烈为航警处少将处长。沈鸿烈认为吉黑江防舰队实力单薄,提出通过购买旧商船改造成军舰的方式,组建"海防舰队"。

1923年7月,沈鸿烈从烟台政记轮船公司购买了商船"祥利"号。这艘商船原为德国海军的运输船,航速12节,也算跟“战舰”沾边了。就是吨位小,才2708吨。有这个底子在这摆着,再怎么改装,也只算是携带水上飞机的“准航母”。

该船买回来以后,东北军没有实力改造。沈鸿烈就把"祥利"号开到旅顺口日本海军基地改装。完成改装之后,该舰回到葫芦岛作为当时航警学校的练习舰。张作霖将该舰命名为"镇海"舰。

改装以后,镇海号装备了4.7英寸口径阿姆斯特朗海军炮2门、3英寸口径陆军炮4门,动力为烧煤锅炉往复蒸汽机,1200匹马力,航速可以达到12节。

1924年12月,张作霖向法国订购了"施来克"FBA-19型水上飞机。该型飞机全长12.87米,翼展8.94米,装备装1挺机枪,可挂载2个小型炸弹,时速180公里/小时,升限6000米。法国只生产了9架,张作霖买走了8架。其中,有两架放到了“镇海号”上。


不过,“镇海号”吨位在哪摆着,不具备甲板起降飞机的能力。“镇海号”每次施放飞机,都要停车抛锚,然后用吊臂将飞机放到水面上起飞。飞机回收时,也要先停在水面上,用吊臂回收。不过,镇海号作为中国人对第一艘“航母”的尝试,依然很了不起。

1926年3月,东北海军“水面飞机队”在秦皇岛正式成立。到1927年,“水面飞机队”拥有了8架飞机,并改名“海军航空队”,聘请俄籍军官进行水面起飞和投弹训练。

“镇海号”使用水上飞机作战。

1927年7月22日,“镇海”和“威海”两舰伪装成商船,使用水上飞机轰炸北伐军的海州湾(今连云港)。“镇海”上的水上飞机对海石、新浦等地投下数枚炸弹,造成当地恐慌。两舰在返航途中,俘获北伐军的运兵船"三江"号。截获“三民主义书刊数万册,军衣8000套、雨衣1000套、水壶20箱以及马枪5支”。

同年9月3日,"镇海"、"海圻"等4舰,携带水上飞机轰炸上海“江南造船厂”。虽然,没有什么实际战果,但是,引起了上海当地恐慌。毕竟,这是上海第一次遭受空袭。

1928年5月3日,"镇海"等3舰对吴淞口进行炮击,并施放两架飞机对高昌庙和浦东投下了多枚炸弹。

这几次战斗,虽然战果有限。但是,威胁到了北伐军的海运,致使北伐军无法通过海运获得后勤补给。

"九一八"事变后,镇海号转移至山东青岛。“卢沟桥事变”以后,沈鸿烈任青岛海陆军总指挥,隶属于李宗仁的第五战区。沈鸿烈为了阻止日军登陆青岛,下令拆下"镇海"等东北舰队所属舰船的火炮,机枪等武器,然后自沉、堵塞港口。

其实,我觉得“镇海号”只能算是拉着飞机的战舰,不能算是航母。毕竟,吨位在哪摆着,也不能使用甲板起降飞机。但是,军阀张作霖组建“水面飞机队”的做法,值得称赞。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东北王张作霖的一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凭借短小的身材,生生的做到了北洋军阀老大的地位,直到皇姑屯被炸,才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那么说道这艘航空母舰,我们不得不说一说它的来历。

时间退回1922年,当时直奉两系派系作战时期,奉系张作霖由于海上军事力量薄弱大败,于是他认识到了海军的价值,他当机立断把黑吉江海军参谋沈鸿烈挖了过来帮他组建海军,后来经过考虑之后,发现自己的力量不能够造出军舰,于是沈鸿烈建议张作霖买一艘,找了好久,最终买到了一艘德国运输船,这艘运输船因为德国战败而遗留下来。

但是张作霖买回来之后,发现自己这边并不能改装,于是便将这艘商用运输船送到了日本,张作霖花费了大价钱进行改造,在船上安装了4.7口径的海军炮两门,3英寸口径陆军炮4门,还改进了动力装置变为蒸汽机,而且这艘船被称为当时的航空母舰也是没毛病的,因为张作霖还在船上放置了两架水上飞机,所以按照当时的军事以及科技力量,这艘船被称为第一艘航空母舰一点都不过。改造成功后,这艘船按照张作霖的军衔,改“祥利”号为“镇海”号。

之后,第二次直系奉系战争爆发,张作霖凭借镇海号大获全胜。

那么这艘当时威震全国的镇海号最终去了哪了呢?让我们再跟随时间的脚步来到1937年,这一年抗战全面爆发,镇海号迎来了他最后一个使命,阻碍日本军队南下,于是,在最后时刻,镇海号拆掉了船上的六门炮,自沉在了青岛的小码头,为的就是构建起阻碍日军南下的阻碍线,在水路上断了日军的念头,镇海号也以这种悲壮的方式走完了他最后一段路。


小太阳D


张作霖建造的这艘军舰根本称不上航母,顶多算是“飞机母舰”。这艘军舰最终于抗日战争期间自沉于青岛。

先来看看长啥样吧,看这七零八落的体型还有张牙舞爪的甲板。来咱俩唠唠,敢问飞机怎么起飞?事实也是如此,它确实搭载有两架飞机,不过这两架飞机是——“水上飞机”

这艘舰名叫“镇海”是由一艘德国运输船改造而成,排水量2700吨

张作霖出于保卫“独立王国”的目的要求建造海军,然而正值海军条约生效,向外求购无门。于是相中了这艘作为商船使用的德国运输船。

共装有6门舰炮,不过说实话,我实在看不出这舰炮装到了哪里。综合来看这艘“飞机母舰”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连国内的其他军阀都唬不住,更别说海上防御了。

“舰载机”也是小的可怜,充其量算是侦察机吧。

结局慷慨悲壮,值得我们纪念

在日军侵华日甚一日的时候,于1937年12月18日自沉于青岛大港港口用以阻塞航道,为抗日战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今天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真正的航母,再次祝愿我国海军走向蓝海!!!


武器装备秀


“东北王”张作霖坐拥数十万部队,在诸多军阀中装备精良,实力强劲。更厉害的是,他还拥有一艘飞机母舰,叫做“镇海”舰。

“镇海”舰配备了4.7英寸口径的2门海军炮,3英寸口径的4门陆军炮,重量只有2708吨,航速能达到12节,拥有两架“施来克”FBA-19型水上舰载飞机。

(“镇海”舰旧照)

不过,“镇海”号的舰载飞机,无法实现在舰起飞。它必须靠起重机将飞机从舰上吊出来,飞机起飞,并执行任务后,又用起重机将它们回收到舰上去。所以,每次出动舰载机执行任务时,“镇海”号都必须停船抛锚,且费时费力。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艘军舰,在当时的中国来讲,也算是比较先进的了,它至少实现了军舰与飞机的结合,兼具海上和空中的打击力度。所以,“镇海”舰被誉为中国“第一艘航母”。

张作霖这艘“航母”是从哪儿来的呢?

“镇海”号其实是一艘德国海军运输船,原名“祥利”号,后来被改装成商船使用,一直在山东沿海从事商业运营。

1922年,第一次直奉军阀混战时,张作霖亲临前线督战,遭到对方舰炮轰炸,差点丧生炮火中。这一番猛烈的炮轰,让张作霖意识到,光有强大的陆军还是不行的,必须得大力发展海军。于是,张作霖将组建海军的任务交给了“吉黑江防舰队”的参谋长沈鸿烈。

(沈鸿烈旧照)

这个沈鸿烈可是个海军方面的人才,1905年,他进入日本海军江田岛学校学习,回国后致力发展中国海军,担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海军部官员,对海军的建设颇有心得。

沈鸿烈接到张作霖的命令后,立即组建了“东三省保安司令部特设航警处”,开始为张作霖秘密筹措海军的组建。

当时正值华盛顿会议后不久,要想公开从国外购买军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于是,沈鸿烈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购买旧商船,然后把它改造成军舰,这样既能节约资金,又能最大限度地缩短时间。

但收购旧商船对于沈鸿烈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开资。东北军军需处收到沈鸿烈的报告后,认为花销巨大,否决了他的方案。

张作霖得知消息后,把军需处长一顿训斥:“海军的组建迫在眉睫,这是我给沈鸿烈布置的任务,你尽管给钱就是,我东北军有的是钱。”

于是,沈鸿烈从商人手中买下了“祥利”号商船,把它改装成了“镇海”号军舰。

此后,沈鸿烈又陆续改造了其它两艘军舰,加上俘获的俄制破冰船,东北海军初具规模。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后,以“镇海”号为主力的东北海军,在秦皇岛海上堵截了直系军南逃退路,大破实力强大的渤海舰队,帮助张作霖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取得完胜。

(张作霖剧照)

张作霖尝到了海军的甜头后,又斥巨资从法国购买了8架“施来克”FBA-19型水上飞机,让东北海军的势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1927年,张作霖将“镇海”号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多次主动出击,利用“镇海”号上的舰载飞机,攻击闽系海军,轰炸其军舰船只,给闽系海军造成极大的震慑。

1928年,东北易帜后,“镇海”号在葫芦岛航警学校被作为训练舰,供海军学员训练实习使用,为国民政府培养了一大批海军士兵。

1930年10月1日,“镇海”号作为旗舰,参与了中国回收威海卫的仪式,见证了国土回收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阻止日军入侵青岛,沈鸿烈下令包括“镇海”号在内的九艘军舰,一起沉没在青岛小港码头,堵塞航道。舰上卸下的重武器,在后来的对日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威力巨大的装备。

“镇海”号就这样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结束了它传奇的一生。


张生全精彩历史


日本人打过来的时候,“镇海”号水上飞机母舰不战而自沉,包括中国第三舰队在内所有军舰全部自己凿沉于港内。


1937年12月26日,“镇海”、“永翔”、“江利”、“楚豫”、“定海”、“同安”等舰沉塞于青岛小港码头,“海鸥”、“海清”等4艇沉塞于刘公岛。这些船只基本原来都归属于东北海军。


事实上,“镇海”号作为两千多吨的改装军舰,基本不具备海战能力,自沉是明智之举。“镇海”号的舰炮(120毫米速射炮2门,76毫米速射炮4门)提前两个月就被拆卸下来,与其他军舰所卸舰炮组成海军炮队,随第三舰队人员组成的陆战队转战于山东。据称,该炮队于10月21日击毁了日军企图突破禹城徒骇河铁桥的铁甲列车两列。



陶式防务评论


"中国不搞航母 我死不瞑目" !

是我国航母事业的带头人,曾担任海军司令的刘华清上将曾经发出过的呐喊。

作为东方最伟大的航海古国,中国曾经拥有称雄东方甚至世界的强大舰队,也曾装备过郑和宝船这样称雄世界的超级战舰。


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海军舰艇逐渐被西方赶超。在海上,我们被别人压制得太久了。

即使在最艰苦的六七十年代,中国海军也没有放弃过“航母梦”。

1987年,中国航母论证全面展开。7个月后,邓小平亲自点将刘华清出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统揽我国装备现代化之重任。

航母的命运,是国家命运的象征。当“瓦良格”号以斑驳的舰体、锈蚀的表皮出现在中国海军面前时,一个大国的航母故事真正开始了。


在举国关注首艘国产航母的日子里,不禁让人回忆起中国人对于航母梦的第一次尝试。

这就是中国第一艘准“航母”——镇海号水上飞机母舰。 "镇海"舰排水量2708吨,航速10.8节,它是东北海军的第一艘大型军舰。

舰上主要武器装备为2门119.4毫米主炮和4门75毫米副炮。在从国外购入水上飞机后,"镇海"舰被改装为水上飞机母舰,平时可搭载2架水上飞机。

但是舰上没有飞机弹射器,飞机只能在水面起飞和降落。"镇海"号是当时张作霖的宝贝,也是中国的宝贝。

   虽然它仅仅是改装的旧舰,只搭载两架水上飞机,但在当时是世界上比较先进的飞机母舰,是中国最早的“航空母舰”。


   1922年8月,张作霖组建“东三省保安司令部特设航警处”,委任沈鸿烈为处长。沈鸿烈深知一支“海防舰队”在当时有多重要。由于经费不足,只能以旧商船改造。

   1923年7月,航警处购买了一艘2708吨的商船“祥利”号,该船在当时算是比较先进的,航速为12节,是德国生产的。改装后取名“镇海”号。

当时张作霖给予了大力支持,指示不管花多少钱,也要搞成功。 “镇海”舰配置了4.7英寸口径阿姆斯特朗海军炮2门、3英寸口径陆军炮4门,是东北海军的看家法宝。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的渤海舰队进逼营口、葫芦岛等奉军要地, “镇海”号冒险开到秦皇岛。遏制住了渤海舰队。


奉系海军以水雷封锁海面,吴佩孚的海军一战而溃。

   奉军入关以后,又改装了两艘军舰“定海”号“飞鹏”号,加上原来“镇海”、“威海”号,正式成立了 “东北海军司令部”。

1924年12月,张作霖向法国订购了施来克FBA-19型水上飞机,这种飞机一共只生产了9架,张作霖订走了其中8架。

1926年3月,东北海军“水面飞机队”于秦皇岛成立,将“镇海”舰改为飞机母舰。 “镇海”舰成为了中国第一艘飞机母舰。

“水面飞机队”直属于东北海军司令部管理,为增加航空队飞行员的专业技能,请了外国军官负责训练飞行员,提高了飞行员的素质技能。

  北伐战争中,沈鸿烈以东北海军前敌总指挥的身份带领一支舰队与革命军的舰队有过一次海战。东北海军偷袭成功,重创南方海军。

   1927年7月22日,“镇海”舰向连云港发起了攻击。 “镇海”号上所载的“施来克”飞机腾 而起,对预定目标投下了数枚炸弹,击伤北伐军的运兵船“三江”。

中国海军的航空兵第一仗,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此后一年多,东北海军屡次与南方海军作战,新型海军航空兵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制海权尽为东北海军掌握。北伐军的海上交通线完全瘫痪。 1928年张学良通电改帜,奉系海军归属南京政府海军。“镇海”舰作为教练舰,为新生的国民政府海军培育了大批人才。

   抗战爆发后,东北海军担任了渤海海防任务,为阻止日军在青岛登陆,国民政府命令“镇海”舰自沉堵塞港口。

   1937年12月26日, “镇海”、“永翔”、“江利”、“楚豫”、“定海”、“同安”等舰沉塞于青岛小港码头,而“海鸥”、“海清”等4艇沉塞于刘公岛。


构成阻塞线,阻挡日军登陆。“镇海”上卸下的火炮、重机枪等武器装备到其他新型军舰上。在马当之战、田家镇之战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镇海”虽沉,雄风犹在。

“镇海”号是中国的“飞机母舰”,进行了最早的海空实战,在中国海军史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同时为中国近代海军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为抗击日寇自沉捐躯。

中国海军和中国人民将会永远记住“镇海”号。 今天,咱们中国形成了自己的航母制造能力,能够彻底发挥航母战斗群的潜力,促进整个海军航母战斗群完成海外长期部署。

今后中国国产航母将会不断问世,并将形成战斗力,将会保卫中国的海域领空国土抵抗敌国的侵略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航母以独一无二速度发展背后,是中国国力的长足进步,更是几代中国军人和军工人艰苦奋斗的结晶,航母作为彰显国运的护国巨舰,“镇海”号的后辈们,正在为中国军事体系建设、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交流服务。

我们强调,去发展航空母舰不是为了进攻他人,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


刚日读史


“镇海”号并不是专职的军舰,而是由一艘商船改造而来。

1923年,张作霖麾下的奉系海军从烟台政记轮船公司购买了一艘名为“祥利”号,这艘排水量2708吨,航速12节的商船,原本是德国的运输舰。张作霖在购得此舰后,将其更名为“镇海”号,并在旅顺的日本船厂进行了简单的改造,暂时作为训练舰使用。直到到了1926年,奉系购买了8架法制许莱克式水上飞机之后.。才再一次对“镇海”号进行改造,成为了一艘“水上飞机母舰”。此次,改造还为“镇海”号加装了2门120毫米主炮和4门75毫米副炮。

在完成了改造之后,“镇海”号很快就参加了作战。1927年,北伐军击溃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兵锋直抵长江流域。为了配合张宗昌对北伐军的攻击,奉系海军在1927年3月26日派出其主力“镇海”号水上飞机母舰和“海圻”巡洋舰长山岛出发南下。两艘战舰在经过伪装之后,于3月27日拂晓逼近上海。然后“海圻”在前,“镇海”殿后,乘着高潮通过铜沙浅滩,进入长江,到达吴淞口。两艘战舰悄悄的接近北伐军的"海筹"舰,在距离该舰侧方约800米处,骤然集中火力进行攻击。触不及防的“海筹”号,中弹20余处,当场有9名官兵死亡,3人重伤,10余人轻伤。船体也损伤颇重,只得匆匆斩断锚链逃走,随即被送交江南造船所修理。而“镇海”号水上飞机母舰不仅参与了对“镇海”号的轰炸,还对江南造船厂进行了轰炸。1927年对上海的空袭,虽不能说取得多么显赫的战国,但是掀开了东亚国家海军航空作战的先河。

之后,张作霖在“皇姑屯”遇害,张学良选择“易帜”,中国在形式上统一。不过,好景不长,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镇海”号被转移至山东青岛。“卢沟桥事件”爆发后的1937年12月26日,“镇海”舰自沉于青岛小港码头。舰上水兵则使用拆卸下的火炮,机枪等武器,组成舰炮总队投入抗日战场上!


潞州节度


张作霖的不是镇海号,严格说不是“航母”,而是“水上飞机母舰”,其最终结果是在抗战中自沉。

这里要给大家简单说下,航空母舰,指的是用于起降普通飞机的舰船。水上飞机这种属于可以在水面起降的。镇海号也不能提供飞行甲板让水上飞机起落,而是飞机先在舰船附近降落,再由起重机吊到舰船上进行修整。起飞也是如此,先用起重机放到水上,再在水面起飞。

所以张大帅的“镇海号”,严格说不该叫做航母。

此外,镇海号也不是张大帅造的。它原本是德国海军的运输船,一战后改为商船,1923年被张作霖买下。1926年,张大帅成立了“水面飞机队”,就把“镇海”舰改造为水上飞机母舰。此后,东北海军还改装了“海圻”等几艘军舰搭载水上飞机。

"镇海"舰排水量2708吨,航速11节,装备2门120毫米主炮和4门75毫米副炮,可搭载2架水上飞机。

北伐战争中,奉军舰队与国民北伐军舰队数次交手。而刚成立不久的水上飞机队也频频立功。1927年7月22日,“镇海”、“威海”两舰向海州湾进攻,“镇海”号所载的一架“施来克”从海面起飞,轰炸了岸上。8月4日2架飞机又威慑了水兵哗变。9月3日,“镇海”的飞机更对上海进行了空袭,威慑了北伐军的后方。

1928年张作霖被炸死,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奉系海军被合并入国民政府海军。抗战爆发后,1937年,为了保卫青岛,沈鸿烈下令“镇海”等舰自行沉没、堵塞港口。从舰上卸下的火炮、重机枪和优秀水兵,则参与了陆地上的抗战。此时,距离镇海号被改造为飞机母舰,也不过11年而已。


巴山夜雨涮锅


东北海军的镇海号水上飞机母舰,属于一种早期的航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


早期的航母都是由商船改造而来的,只能搭载少量的水上飞机,并没有专门的飞行甲板,战斗力和真正的航空母舰有很大的差别。从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我国海军的发展便开始停滞不前。


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我国海军装备了两艘7000多吨级的大型战舰,而到了民国军阀混战时期,各方军阀都不注重海军的发展,很多军阀甚至都没有海军,即使是1000吨以上的战舰,在国内都十分的罕见。

在民国时期的军阀中,最注重武器发展的就是张作霖,张作霖在东北地区开办了很多兵工厂购买,购买了大量的新式武器。张作霖的奉军是全国兵种最齐全的军队,既有陆军部队,也有空军部队,也有海军部队,甚至还有装甲部队。


在军阀混战早期,东北的海军实力非常弱,1922年张作霖任命沈鸿烈为东北航警处处长,命令他组建一支战斗力超越其他军阀的海防舰队。

沈鸿烈接受任命后,便开始筹集款项购买新式军舰。由于军舰的造价非常高,世界列强受到限售条约的限制,不愿意卖给东北军队新式军舰,沈鸿烈只能购买了几艘商船,将这些商船改成了军舰。


在1923年沈鸿烈购买了一艘德国生产的商船,该商船的排水量达到2708吨,最高航速12节。在购买商船后,由于东北没有造船厂,沈鸿烈将商船的改造工作交给了日本人来完成。

改造完成的商船被命名为镇海号,镇海号是东北海军的第一艘大型军舰,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镇海号共计经过两次改造,第一次改造完成后只是一艘炮舰,后来张作霖从法国购买了“施来克”FBA-19型水上飞机,将镇海号改造成了水上飞机母舰。


镇海号在改造后的航速有所下降,只能达到10.8节,除了装备两架“施来克”FBA-19型水上飞机外,镇海号还装备有两门119.4毫米舰炮,4门75毫米副炮。

镇海号水上飞机母舰,起飞舰载机的方式非常原始,需要先用起重机将飞机吊到水面上,然后飞机才能够在水面上起飞。


由于民国时期各方军阀都不重视海战,所以镇海号能够大显身手的时刻并不多。在国民革命军北伐时期,张作霖曾经使用镇海号突袭了南方的国民革命军舰队,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北伐战争结束后,东北海军的发展停滞不前,大部分舰艇都损耗在军阀混战中,只有镇海号一直保留下来。九一八事变后,镇海号驻守在威海卫和刘公岛海域,仍然是东北海军的主力舰艇。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阻止日本人在青岛登陆,镇海号拆下了舰艇上的攻击武器,在刘公岛海域自沉以阻挡日舰。镇海号作为一艘老旧的水上飞机母舰,根本无法同日本联合舰队的航母和大型战舰相匹敌,以自沉的方式来阻挡日舰,对于抗战时期的镇海号来说是一个最好的归宿。


历史总探长


中国第一艘航母,出自张作霖之手。

张作霖是个很有魄力的大军阀,咱就暂时不提他的儿子,单说他,绝对是个牛人!

(镇海号)

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让张作霖意识到强大军事实力的重要性。所以打完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回去就开始放开手脚发展自己了。

海军本来不是张作霖非常重视的,但是之前被直系军阀的舰炮敲打的很郁闷,这口气是咽不下去的。

回东北之后,张作霖就设立了东北航警处,让沈鸿烈当处长,发展东北海防。

沈鸿烈是个不一般的人,曾经留学日本专门学习海军,回国之后参加辛亥革命,参与策动长江下游清廷海军起义。1912年,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海军部军机处参谋。1916年3月,派任赴欧洲观战团海军武官,随英国舰队参加对德作战。1918年10月回国,兼任陆军大学海军教官。

所以沈鸿烈调到东北后,得到了张作霖的重用。



沈鸿烈按照张作霖的要求,开始努力组建东北海军。

(张作霖)

海军,必须要有军舰。但是当时各国都对军舰出售有着很大限制,很难买到。没有办法,沈鸿烈只能另想办法。

沈鸿烈找到了山东政记轮船公司的老板,从他手里购买了一艘商船。千万别小看这商船,因为它有2500吨级,而且是由德国战舰改装而成的。

沈鸿烈把这艘商船拿到手,就直接又改成了军舰,命名为“镇海号”。为了改装它,张作霖可是花了大价钱,请了不少专家,让镇海号成了一艘“水上飞机母舰”。

改装之后,搭载一种叫做“施来克”的水上飞机。这种飞机产自法国,共生产9架,其中8架被奉军订购。1926年,在所订购的飞机到位后,东北海军成立了“水上飞机队”,把“镇海”号作为“水上飞机队”的母舰。

但是,作为比较原始的水上飞机航母,它的操作方式有些麻烦,每次需要吊装水上飞机放到水面上,飞机执行任务后降落在水面上,再用吊臂把它吊装回甲板。

总之,虽然操作复杂,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还是正式出现了。



镇海号可不仅仅是拿来装装样子,它确实参与到实战当中来了。

1927年,东北海军主动进入长江,准备和闽系海军掐一架。当时镇海号也在其中,沈鸿烈开始让航空母舰小试牛刀。

1927年7月22日,沈鸿烈命“镇海”号、“威海”号秘密驶向海洲湾,开始了一次海战。交战过程中,“镇海”号首次启动舰载飞机,对海石、新浦等地的目标投下了数枚炸弹。

9月3日,“海圻”号、“镇海”号等4舰又一次驶入长江,镇海号上的舰载飞机飞向了上海高昌庙的江南造船厂。但是,由于飞机上没有瞄准设备,地面上又被薄雾笼罩,空袭效果不大明显。不过,这是上海第一次遭受空袭,谁也没想到奉军的飞机会漂洋过海地飞到这里轰炸,心里非常震撼。

在1927年3月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沈鸿烈命令东北海军多次袭扰苏、浙、闽三省口岸,特别是海军航空兵的出现给闽系海军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从此,闽系海军只得缩于长江之内,制海权都被东北海军掌握了。

但是在918事变之后,东北海军为了防止军舰落入日本人手中,远离奉天。

1937年,日本人侵占青岛。东北海军放弃了青岛,“镇海号”与一些东北海军军舰自沉在了青岛大港港口,用于封堵航道,阻拦日本舰船进入。

这就是中国第一艘“航母”的命运,确实有些悲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