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明朝皇陵一座都沒被盜過,清朝的皇陵卻被大規模地盜竊?

易水渡


明朝的皇陵並非沒被盜過,像“思陵”,就是朱由檢的墓,就被盜過。但總體來說,明朝的皇陵確實被盜得比較少,這有一些政治因素和自然因素在內。

清朝開始時,統治者為了彰顯自己對於明朝並非侵略,而是替代接管,採取了比較強的保護措施。清朝明令保護前明皇陵,並把明朝皇族後代封邑在明皇陵附近,讓他們自己看著,又重兵把守,這些政策都是為籠絡漢族人心,但同時也保護了皇陵。

當然,不是說乾隆曾拆過思陵隆恩殿的金絲楠木嗎?那不叫“盜”,那叫“明搶”。而且只是地面建築,地宮部分始終都沒動過。

再者,明皇陵和十三陵處於南京、北京郊區,雖說是郊區,但也並不是荒涼到數里之內都沒有人煙的樣子。而明皇陵修築得也比較牢固,想盜墓,無法做到特別隱蔽,而聲勢一大就很容易被發現,盜墓賊由此顧忌,不敢動手。

再拿明十三陵來說,其地宮構造複雜,僅僅是找入口就比較麻煩。當初,文物部門曾想挖開朱棣的長陵的,但找不到地宮入口,只得放棄。盜墓賊想要盜墓,找入口,就得經常出動,增加了被發現的風險。

況且,相比之下,清朝陵墓的深度都只有幾米,而明朝皇陵,例如十三陵,其深度超過20米,這樣的盜墓難度,也使很多盜墓賊退卻。軍閥混戰時期,盜墓的軍閥們一心想要迅速得到財物,而不想再因盜墓舉動增加開支,因此,也都選擇盜挖比較容易探知和挖掘的陵墓。清朝皇陵都在深山之中,人煙稀少,軍閥們只要對山區進行封鎖,隨便找一個理由,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覺的偷偷對皇陵進行挖掘,位置偏遠不易被人發現。

另外,實際上,明朝皇陵的施工時間比較長,算是比較完備的,基本上已經設想好了對付盜墓賊的各種手段。而清朝皇陵相較之下,施工比較倉促,其各代後人對於先皇的陵墓,也不如明朝皇族那麼用心。不是說清朝皇陵做不到,而是他們的心思沒放在這上面。

舉個例子。清朝末年庚子事變,有一個叫廷雍的官員,以支持義和團的嫌疑被八國聯軍斬首,犧牲在保定。廷雍無頭的軀幹運回北京後,打造了一顆銀頭,合軀葬於清河鎮。廷雍的墓至今沒被盜,甚至無法找到。因為,據說當初建廷雍墓時,施工深挖數十米,建好之後又利用人工強行將河水改道,令廷雍墓深埋河底之下。祭掃時,只在保定城隍廟內祭祀。

清朝的皇陵要是都像廷雍墓一樣,那就不可能被盜了。可是,舊皇帝駕崩,新皇帝登基,只顧著自己了,對於已經死去的先皇,意思意思就算了,實際上做得並不太用心,這才給後來的盜墓賊留下了可鑽的空子。


純鈞LHGR


九十年前,孫殿英在連挖了兩座帝后陵墓後當即震動了天下,受到了許多人的聲討,其中反應最激烈的是滿清的遺老遺少們,熊熊的怒火在他們的胸膛炸裂著,使得他們無法平息自己的氣憤。


這是清朝皇陵第一次被盜,孫殿英本來是打算挖三座墓的,他先是挖了乾隆和慈禧墓,把裡面的金銀珠寶通通都搬得一乾二淨。

當時他們也打通了康熙陵墓的地道,只不過在發現康熙陵墓裡面全都是積水和惡臭的時候,他們並沒有繼續挖下去,因為當時時間緊迫,於是他們在連挖了兩處陵墓後,就撤退了出去。

孫殿英之所以能挖清東陵慈禧和乾隆的墓葬,原因就是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在和北洋政府打仗,局勢非常混亂,清東陵距離北京又有一段距離,所以孫殿英才能在蔣介石指派他剿匪的時候監守自盜,挖了清東陵。


清東陵在民國、抗日戰爭時期沒有被盜的原因

清朝的皇陵之所以會被挖,主要原因就是戰亂。

在溥儀退位後,袁世凱的北洋軍閥統治了北方,因為清朝是和平退位的原因,北洋政府給當時的清朝遺老遺少們很多的優待。

他們每段時間都會給溥儀調撥大量的生活費,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對清東陵、清西陵的保護也是非常好的。

而在1928年最後的北洋軍閥張作霖退出山海關並被炸死在皇姑屯後,國民政府統治起了關內的大片土地,雖然他們和滿清沒有任何的利益關係,但因為自古所有正統王朝都不會掘人祖墳的原因,所以為了道義,國民政府也保護起了清東陵。

在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人進逼北京一帶的時候,他們也沒有動清東陵,因為溥儀當時正在他們的滿洲國裡當著傀儡皇帝,所以他們是根本不可能會動清朝皇陵的。

清東陵的第二次被盜是在日本投降後,當時國內爆發了內戰,沒有人顧得上清東陵,所以清東陵被一群土匪光顧了,他們找到了曾經被孫殿英挖開的康熙陵墓地宮,進入了積水眾多、臭氣熏天的康熙陵墓中,對其大肆搜刮了一番。

明朝陵墓沒有被盜的幾個重要原因

清東陵的位置距離北京有一百多公里,並不在北京的管轄範圍內,所以在戰亂的時候很容易被盜,與此同時清西陵也距離北京有一百多公里,所以也有幾處陵墓被洗劫了。

而明十三陵則坐落在北京周圍,北京因為重要的政治影響力,所以無論發生再大的戰亂,都必定有一方會入主北京,在他們入主北京的時候有重兵巡梭,即便他們沒有直接派兵把守明十三陵,但也絕對沒有盜匪敢在他們的眼皮底下動明十三陵,這就是民國時期清東陵被盜、明13陵沒被盜的原因。

而在明朝滅亡後的歷史中,李自成正忙著在北京城內搶劫官員大戶們的財產以及準備出兵解決守在山海關的吳三桂,因此沒有對明朝的皇陵動手。

而滿清就不同了,他們為了能取信於漢人、減少漢人的抵抗,所以他們沒有以侵略者的身份進入山海關,他們是打著幫明朝報仇、平息戰亂的名號進入中原的,在他們的口號中,他們的身份是正統的,因此,為了保持自己身份的正統,盜墓這樣的事情他們肯定是不會幹的。

雖然明朝皇陵與日本人的關係沒有清朝皇陵那麼密切,但因為日本人當時是打著要打造一個“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是用著跟清朝差不多的套路、口號佔領北京的,所以他們也沒有動明朝的皇陵。


明朝皇陵沒有被盜,但是卻被挖掘過

不過雖然說明朝的皇陵沒有被盜,但是被挖開的卻有一個,這個皇陵就是明朝萬曆皇帝的定陵,而主持這個項目的是吳晗和郭沫若。

這次項目是郭沫若提起的,不過因為當時考古界有很多人以技術不成熟、會破壞文物的原因反對郭沫若挖皇陵,所以郭沫若才把地位極高的吳晗拉入了這次行動中,以此堵住眾人的反對聲。

而原本在郭沫若的想法中,他要挖的並不是萬曆皇帝的定陵,而是朱棣的長陵,但是因為朱棣陵墓太過宏大、太過複雜的原因,當時考古界沒有挖這類皇陵的經驗,所以在巨大的壓力下,郭沫若決定找一個簡單一點又與朱棣陵結構差不多的皇陵試試手,所以萬曆皇帝就悲催了。

在萬曆皇陵被挖開後,因為當時技術真的非常的落後,所以當時有不少文物在被氧化過後,出現了很多的損壞,而也因為數年後特殊年代的大動盪,萬曆皇帝和他兩位妻子的骸骨被人們當眾燒掉了,落得一個灰飛煙滅的下場。


如果不是當時國家的大佬意識到技術真的不到位的話,可能到時候被破壞的就不止萬曆皇帝一座陵墓了,因為在挖了萬曆皇帝陵墓後,郭沫若又繼續申請起了挖掘朱棣陵墓的項目,不過被當時明智的大佬給否決掉了。

所以說明朝皇陵之所以沒有被盜,是因為距離北京比較近,容易受到保護,不像清東陵、清西陵那樣距離北京有著大概一百多公里,因此就沒有被盜墓賊光顧過,至於很多人說的什麼滿漢之分我覺得是不合理的,因為土匪真的需要錢的話,他們不可能會去管你是滿人皇帝還是漢人皇帝,只要有錢、他們有能力發掘,他們都是會毫不猶豫出手的,歷史已經說明了一切。


孤客生


民族主義因素

近代中國的發展,在對封建制度批判的同時,民族主義開始抬頭,反清排滿一度相結合,清代作為末代王朝,在當時社會中的聲譽並不好,所以後世軍閥在缺錢的時候,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盜掘清代皇帝陵墓。東陵盜寶的主犯孫殿英在後來為自己辯解的時候,也把作案動機歸結為“革死人的命”,還聲稱“不管他人說什麼盜墓不盜墓,我對得起祖宗,對得起大漢同胞”。清代皇陵在民國被破壞嚴重,而明代皇陵被破壞的沒有那麼嚴重,和民族主義是有關係的。

清東陵局部

清代對明代皇陵的保護

有清一代,對明代皇陵的保護是比較好的。

1.崇禎帝的思陵,就是清代營建的。

2.清代早期曾設置司香內使,就是太監管理祭祀明代皇陵,順治元年最早每一座陵墓配屬四人,後改兩人,順治晚期停設。康熙年間恢復,到乾隆年間中期廢止。此外,還為明代皇陵設置了陵戶管理陵園的具體維護工作,每一座皇陵配置24名。

3.清代頒行了保護明代皇陵的制度,順治帝保護明代皇陵的聖旨就雕刻在長陵龍蚨碑上,確定了陵區、陵園、樹木都列為保護不許破壞。所以一直到清末,明代陵墓大致完整。

4.對於破壞明代皇陵的行為,清代地方政府一般都予以重判:順治年間有人盜鄭貴妃墓,發現後處於棄市的死刑;侵佔陵區土地的開墾行為,也都勒令禁止。

綜上,清代對明代皇陵的保護比較盡心,所以大致保證了明代皇陵被害甚微。

明十三陵局部


螺旋真理


愛新覺羅·溥儀是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他是道光帝旻寧的曾孫、醇賢親王奕譞之孫、攝政王載灃長子,母親蘇完瓜爾佳·幼蘭。

因為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才6歲的溥儀被迫退位。

經歷了被趕出皇宮、被皇妃“休”、成為日偽的傀儡、淪為當時蘇聯的戰俘、在經歷了十年的勞動改造後,終蛻變成一個普通的人。

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腎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溥儀一生四次結婚,娶過五個女人,最後一次婚姻是在1962年與護士李淑賢結婚。

為什麼有書君要單提到溥儀的最後一個女人呢?因為這個女人與本題有直接關係,下面有書君就和大家聊一聊溥儀葬入皇陵的原因。

原因一:成為廢帝,曾經選定的帝王陵寢無法修建。

古代帝王都會在登基時建造自己的陵寢,對於溥儀也不例外。溥儀3歲時在不懂世事的時候就被抱上龍椅,在他10歲之時,紫禁城內的遜清朝廷就開始張羅著給溥儀尋找陵墓,最終選址在清西陵。

由於溥儀一生顛沛流離,清朝遺老遺少也是幾經復辟未果,所以這陵址雖然選定,但是建造工程卻沒有完成。

原因二:經歷新中國的鍛造,成為普通公民葬於人民公墓。

而在1967年溥儀因尿毒症去世時,新中國已經成立很久,作為曾經的清朝皇帝再葬入清西陵,顯然已經不太合適。在總理的指示下,溥儀死後被火化,骨灰葬在八寶山人民公墓。

一個曾經的廢帝,在新中國和煦的陽光下已經洗盡鉛華,成為一位普通的公民,安安靜靜地長眠於人民公墓,這對於溥儀來說是一個很完美的歸宿。

原因三:身份特殊,骨灰被遺孀換取巨大利益。

但是,一來溥儀末代皇帝的身份,實在是過於特殊;

二來在那個年代,人們已經有商業頭腦,溥儀的骨灰被來自港島的商人張世義看中,想要以此來為自己投資的陵園打廣告、作宣傳,這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絕佳噱頭。

於是,他找到溥儀的遺孀,也就是有書君上文中著重提到的李淑賢。

作為溥儀的最後一位妻子,李淑賢也是很特殊的存在的。當年溥儀在經歷了七八次相親後,最終對李淑賢一見傾心,而後一直生活在一起。

可是,婚後的李淑賢並沒有感覺到幸福,其原因是大家共知的,就是溥儀在很小的時候,因為過度縱慾,以至於完全喪失性功能。

沒有性生活的夫妻兩人,很自然的就會出現一些地位上的傾斜。

曾經在別人面前“龍威十足”的溥儀,在李淑賢的面前卻如同一位殫精竭慮的小媳婦,其原因就他害怕再一次被離婚。

生前“妻管嚴”,死後的溥儀更沒有“自主權”,當來自港島的商人找到李淑賢之時,她很痛快地答應商人的要求,很顯然這其中也是隱藏巨大利益。

實際上,遷墳一事遭到了愛新覺羅家族的一致反對,不過鐵了心的李淑賢不顧家族的反對,毅然將溥儀的骨灰從人民公墓中挖出,安葬在港島商人開發的華龍皇家陵園。

有書君不禁為這一代帝王唏噓,一生顛沛流離的溥儀,直到死後都沒有真正安穩,著實可憐!

他的一生結了四次婚,娶了五個女人,終也負了五個女人,直到死後被女人折騰,不得不說有因必有果,這冥冥中也是必然。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首先我們要明白最重要的一點,滿清之所以能夠入主中原,正是打著為崇禎報仇的口號,如此來團結漢族人士,以及打消對滿清政權的敵視。口號都喊出來了,那你不能一入中原就挖明朝歷代帝王陵墓吧,後來滿清政權趨於穩定之後,為了爭取漢族上至士大夫階層,下至老百姓的好感和擁護,他們對待朱明皇室的陵墓採取的就是保護的態度,如此這也是滿清統治期間內十三陵保護完好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還有就是明皇陵的建築很是完善,先是地宮的入口就不好找,再是甬道也是錯綜複雜,如此不能明目張膽的去挖掘而只能是暗地裡去推敲和盜取,就增加了其難度和風險。

而清朝能夠被大規模的盜取原因是,帝王陵並沒有相應的複雜工程,比較草率和簡陋了相對於明皇陵;最重要的是滿清受到了不少人的唾棄和鄙夷,清末的屈辱和尊嚴的喪失,讓志士仁人們對清朝更多的憤怒,如此王朝帝王,試問除了那些滿清的遺老遺少們,誰還會保留多少尊重呢?

民國初期,軍閥混戰,要擴張軍力戰備,挖掘帝王陵墓就是最好來錢的方法了,東陵大盜孫殿英就是如此而挖了慈禧的墓,在那個混亂的年代,擺在眼前的清陵墓之中有著多少的陪葬品啊,這是多麼惹人心動啊,挖掘滿清皇陵軍閥們都是沒有多少壓力的,畢竟在當時辛亥革命時期口號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明皇陵在民國時期能夠一直保存而滿清皇陵被盜,主要就是政治上的原因,漢族當家做主,驅除異族,恢復我華夏光輝,明太祖就是一個口號,就是一種政治象徵。


歷史風雲天下


這個問題提到了明朝皇陵和清朝皇陵,那麼我們對比著看一下。

清朝皇陵:

《清朝的皇陵》

我們知道清朝皇陵被大規模盜掘,是發生在1928年7月,孫殿英以軍事演習作為掩護,盜掘了慈禧這老女人和乾隆這個二世主(後面我會解釋,為什麼說他是二世主)的墓葬。(說實在的慈禧的棺材板子被撬了,尤其是屍體被扒的只剩下一護身小褲衩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心裡還有點開心地。奶奶個嘴的,我嚴重懷疑自己是不是缺心眼?這件事元芳你怎麼看?)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長了一臉大麻子的孫殿英為什麼會撬這二位的棺材板子,而不是別人的呢?

第一點:窮。

《大麻子孫殿英》

當時的孫殿英作為一個雜牌軍的軍頭,就算是民國政府偶爾發點軍餉,到了自己手裡,早被上面七扣八扣的沒剩下多少。就這麼點東西,加上把自己臉上的大麻子扣下來買了,也不夠給自己手下這些大頭兵發軍餉的。這也導致他手下這些個大頭兵常常開小差。就這種情況再持續下去,如果再不發軍餉,都有譁變的危險。

所以駐紮在清朝皇陵附近的孫殿英,就動起了掘墓的心思也就不奇怪了。

那麼為什麼會去撬了慈禧這老女人的棺材板子呢?

喜歡歷史的人都知道,慈禧這個老女人生前極愛奢華,而且酷愛珍珠、瑪瑙、寶石、玉器、金銀器皿等寶物。即使國家有難,她也要燒錢給自己過生日,修頤和園。就這麼個極會善待自己的玩意,她的棺材板裡的好東西能少了嗎?所以我們的大麻子孫殿英同志,撬她的墓那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慈禧》

事實證明,這樣的猜測是正確的,據李蓮英的《愛月軒筆記》中的記載:在這老女人的棺內,底部鋪的是金絲織寶珠錦褥,厚7寸,鑲有大小珍珠12604粒、寶石85塊、白玉203塊。我去!這豈止是奢華,想一想牙根子都癢!

我們再看這死人蓋的錦褥之上鋪著一層繡滿荷花的絲褥,上鋪珍珠2400粒。說實在的我看到這裡,我就想甲午戰爭時期,這老女人如果將這條絲褥賣了,北洋水師的開花彈怎麼得也有著落了,他奶奶個嘴的吉野這條該死的船,是不是也就沉了。哎!這麼說呢歷史總是不給你如果的!

那麼為什麼又會去撬了乾隆這二世主的棺材板子呢?

大家知道,清朝到了乾隆時期已經達到了鼎盛。這因為有他的便宜老爹雍正打的底子,雍正這老爺子,一身勤儉扣扣索索,累的都吐血了,這才好不容易充盈了國庫。好嗎,到了乾隆這二世主一上臺,把他老爹充盈的國庫立即掏了個乾淨,到了後期不得不賣官,讓自己享樂。

有的童鞋似乎不相信,舉例說明一下,大家都瞭解乾隆學他祖宗康熙六下江南。康熙老爺子六次南巡是為了瞭解東南地區的社會和民生疾苦,每次都很儉樸。

《乾隆》

看看我們的二世主乾隆爺,更偏重遊山玩水,所花費用遠超康熙老爺子百倍都不止,這不僅加重了平頭老百姓的負擔,還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社會的奢靡之風。

有些童鞋,尤其是看過電視劇的童鞋會說,不對吧!乾隆小爺爺每次下江南都是微服出訪,能花幾個錢,聽到這裡,我也只能呵呵了!那麼我們截取一段二世主乾隆和官員的對話來看看!

當時,江蘇學政(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廳廳長)尹會一曾說南巡已經讓“民間疾苦,怨聲載道”,乾隆這個二世主一聽,一腦門子怒火:“民間疾苦?你指出什麼地方疾苦?怨聲載道?你指出什麼人載道?”

還有那個《鐵齒銅牙》中的紀曉嵐,被乾隆小爺爺親封為“滿清第一才子”,賞了一官皇家教師,這貨也是倒黴催的,也說過江南人民的財產已經枯竭。你們猜這乾隆小爺爺這個二世主是怎麼回答的怒,踮著腳尖罵:“我看你文學上還有一點根基,才給你一個官做,其實不過當作娼妓豢養罷了,你怎麼敢議論國家大事?”瞧!這就是哪個所謂的“微服私訪”到處留情的眉清目秀的乾隆小爺爺二世主的作為。

《紀曉嵐》

還有一事,就是乾隆二下江南時,就因為“微服出巡”(真的!別逗了,你不看加引號的嗎?),去秦淮河上發浪,“浪裡個浪”這波確實夠浪的,浪的讓皇后傷透了心,隨手把自己一頭萬縷青絲一刀剪下,這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剪髮皇后。

“發浪”和“獵奇”是乾隆二世主一輩子的座右銘,你覺的他的棺材板子的東西會少了嗎?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據說其中最寶貴的是頸上的一串朝珠,一百零八顆中最大的兩顆是硃紅色,和一柄九龍寶劍,劍鞘面上嵌了九條龍,劍柄上嵌滿了寶珠……

不撬他倆的,那叫瞧不起人家。所以孫殿英為了軍餉,撬了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東陵(其實康熙的景陵也在盜掘之列,只是到了最後沒有打開而已)

第二點:復仇

當年,大麻子孫殿英與人談及盜東陵之事,說過這麼一段話:“滿清殺了我祖宗三代,我不得不報仇革命啊!盜了清帝陵,我對得起祖宗,也對得起大漢同胞了!”


《孫承宗塑像》

這是孫殿英自己的解釋,那麼我們解釋一下:孫殿英的祖輩是告老還鄉的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孫承宗,他帶領全家和高陽城的居民抗清兵,最後城破被俘。當時的孫承宗已經七十歲了拒不投降,被清英親王阿濟格活活勒死,全家沒幾個活下來的,又將全城老少屠殺殆盡。

再有就是,大麻子孫殿英的老爹是被一個滿人賭徒殺死。

說實話這點理由,雖然有點洗白自己的嫌疑,但殺人父母是該報仇,不然那還是人嗎?所以這一點我覺得還是成立的。

平心而論!滿清入關二百餘年,使我華夏從世界之巔退了下來,就這一點,掘了他的棺材板子,過分嗎?元芳你怎麼看?

第三點:地理位置

清朝這倆被掘了棺材板子的人,他們距離北京有一百多公里。那時候可是戰亂時期,被掘也是必然的。沒人看著唄!就算是發現了,在有人趕來之前,早挖完了!

為什麼明朝的皇陵沒有被盜?

因為明十三陵就在在北京周圍,要知道北京從明清以來直到民國都是首都的存在。首都的作為一個政治中心,無論發生什麼戰亂,最後勝利的一方,總會進駐北京。

那麼,進駐北京的第一件事,當然是重兵把守,大家想想,十三陵就在北京周圍,即便沒有大兵看守,絕對不會有不開眼的盜匪動十三陵。

《清明上河圖》

在這裡我再說一點,歷史上能夠超越唐宋的朝代只有明朝,上過歷史課的,都知道他的經濟不僅遍佈全球,他的文化引領全球。這樣的一個朝代,當得起舉國尊敬,在人們的心裡明朝才是正統,當年孫中山先生提出的口號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如果真有人敢盜掘,那麼不是大麻子孫殿英這樣,先是舉國震驚,後又走關係就可以息事寧人的了,其結果焉能逃過一個死字,那絕對是一場歷史災難,不是幾個大頭兵,草頭王的腦袋能夠解決的問題。

從這裡,我們也就瞭解了為什麼後世,對孫殿英的做法有些模稜兩可的態度。(要知道孫殿英這混賬事出了之後,是沒有被處罰,反而被蔣介石任命為新編獨立第二旅旅長,後來提任安徽省主席、暫編第五軍軍長。當然這貨送禮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那麼明朝的皇陵真的一直完好無損嗎?

這個要看怎麼說了?想當年,乾隆這個二世主給自己修棺材板子的時候,金絲楠木的柱子不夠用了。就想了一個辦法將明陵所有的祾恩殿,使用“拆大改小”的策略。

具體是怎麼實施的呢?舉例兩廡這些配套建築的規制縮小,先前是六間房,變三間房,重簷改為單簷。這麼一折騰,哎!乾隆二世主這位小爺的金絲楠木就有了。這個過程多虧了兩位大臣金簡和曹文埴,就是這兩貨提出的這個方案,事後他倆也得到了乾隆小爺爺的賞識,樂的兩人睡覺都冒泡。

在這裡,我要說明一點,明朝的皇陵確實沒有被盜掘過,但是卻被挖掘過。被挖掘打開的皇陵就是明朝的萬曆皇帝的定陵,而這個舉措就是大名鼎鼎的小郭子。

《定陵》

其實當時,小郭子要挖掘的是朱棣的長陵,要知道朱棣放置歷史的長河中,那都是顯耀的一位,他的墓,太複雜。於是小郭子退而求其次,挖了和長陵形制和結構差不多的定陵,想練練手攢點經驗,然後開挖長陵。

悲催的萬曆原本沒他什麼事,得,碰上小郭子就開了。結果大家都知道,由於技術手段不過硬,一開墓穴,氧氣一進入,很多原本華麗的東西,都變成了一小撮飛灰了。那富麗豪華的東西,僅僅是被第一波進去的人看到了,後人無富觀賞了!

《長陵》

小郭子開了萬曆的墓,得到了滿足,覺得經驗夠了,準備申請再開朱棣的墓,結果被拒絕了。

好了,就寫到這裡。最後說一句,喜歡我,就關注我,隨便點個贊么!有什麼討論的可以在評論區裡留言。











梁老師說歷史


兩個朝代滅亡的方式和所處的時代不一樣,決定了明皇陵和清皇陵截然不同的遭遇。

當李自成的大軍攻破北京時,明朝的崇禎皇帝拒絕逃往南京,選擇梅山自縊,明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但是此時,中原地區還沒有清朝什麼事情,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和南明弘光政權各佔據半壁江山。


不過,當李自成在北京城裡大肆搶錢的時候,把吳三桂的父親也給搶了,這下子可把遠在山海關的吳三桂給惹毛了,吳三桂一怒之下就投靠了多爾袞。就這樣,清軍入關,很快就把李自成的軍隊大敗了。


清軍入關後,那可是打著給明朝報仇的旗號入關的。旗號既然打出來了,那有些事情自然是不能做的,比如說去明朝的皇陵。非但不能做,而且還要派兵去保護,畢竟樣子還是要做出來的。等到清朝取得天下後,還修繕了一下明皇陵。

至於說李自成,忙著在北京內搶錢,沒有想到去盜明皇陵。緊接著又被吳三桂聯合清軍打敗了,沒時間去盜墓,只是倉皇出逃前放了一把火。

到了民國時期,軍閥林立,土匪橫行。但是也沒有人去盜明皇陵。為什麼?小軍閥小土匪不敢去,因為明十三陵就位於北京城郊,那是大軍閥的勢力範圍。大軍閥又不敢盜,明朝可是漢人王朝,剛剛結束滿清的統治,誰敢去動一個最後一個漢人封建王朝的皇陵,會被罵死的。

但是清朝的情況就不一樣了。

清朝的統治階級是滿人,對於當時的主體民族漢族來說,不屬於同一個族群,沒有太多的認同感,在清朝時期,反清復明的行動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就連當時孫中山一開始推出的口號都是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再加上晚清時期清政府更是淪為列強欺凌中國百姓的工具,更是引起了廣大人民的不滿,推翻滿清的統治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雖然說清朝覆滅之後,根據《清室優待條例》,民國還得把清朝的最後一個皇帝供起來,清朝的皇陵也專人管理。但是在民間,滿清的貴族已經不受待見。

再者,民國時期軍閥林立,混戰不堪,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所以清朝的皇陵已經被人盯上了。而且清西陵和清東陵又都位於河北,距離北京又遠,也方便了盜墓賊下手。

當軍閥孫殿英率先炸開了清西陵中陪葬品最多的慈禧定東陵和乾隆裕陵之後,把裡面洗劫一空之後,民國政府也就做了一個樣子,實際上沒有處罰孫殿英。

當時大家都忙著打仗爭奪地盤,誰有空去管一個已經被推翻的又不是很得民心的前朝政權的皇陵?


小鎮月明


每個王朝都會修建陵墓,畢竟是皇族所以會傾全國之力來為自己修建。這些皇上不但想要生前享受榮華富貴,往生後也要榮登極樂。因此會在陵墓中放置大量的寶物,這也催生了盜墓賊這一職業的產生。畢竟下地一次就能換來一生的榮華富貴。

明十三陵中被髮掘的定陵,考古史上的大悲劇

明朝的陵墓被稱為十三陵,定陵是一個唯一被髮掘的大墓,定陵中埋葬的是萬曆皇帝。

  • 定陵位於北京昌平區,地面建築總佈局呈前方後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徵意義。萬曆皇帝在22歲時開始建造自己的陵墓,6年後耗資800萬兩白銀的定陵竣工,此時萬曆皇帝才28歲,而萬曆皇帝30年後才去世。

  • 1959年郭沫若提議挖掘定陵,在經過批准後,工作人員開始挖掘。但是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挖了整整一年才找到地宮的入口。當人們進入地宮時被裡面豐富的奇珍異寶震驚了,但是短短的20分鐘後這些寶物全部變黑。原來當時的保護意識並沒有那麼強烈,陪葬品遇見氧氣迅速氧化了,豐富的陪葬品留下來的少之又少。這件事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此後周恩來總理要求不再對帝王陵墓進行主動發掘,以便更好的保護這些文物。

清朝皇陵緣何被大規模盜竊?

清朝的皇陵被盜最著名的當屬慈禧太后被孫殿英盜掘的事件了,傳聞當時孫殿英為了巴結蔣介石將慈禧太后口中所含的夜明珠送給了宋美齡。

那麼為什麼清朝的皇陵會被盜呢?大概是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 清朝陵墓位於河北境內,距離北京較遠政府不能有效的進行監管;而明朝陵墓都在北京近郊,有風吹草動都能知道。

  2. 清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世界已經進行了兩次工業革命技術更發達,武器更先進盜墓更方便;明朝雖然有炸藥但是並沒有這麼大的殺傷力。

  3. 清朝末期,各地起義不斷為了軍餉很多人選擇鋌而走險;相反在清朝初期,清朝的皇帝親自派士兵去保護明朝陵墓並親自祭拜,因此明朝陵墓保存的很好。

不過還是希望科學技術能夠發展的快一點,畢竟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還是讓人很期待的。

小史同學


同樣為皇陵,明十三陵保存相對完整,而清東陵卻被大規模地盜掘,為何差別就這麼大呢?主要有三點原因,其中清東陵慘遭盜掘主要是自己作死,也算是報應。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一、明十三陵的選址好,明十三陵坐落於現在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距離天安門也只有五十公里,距離北京城區比較近,在眾人的視線之下,盜墓賊不敢公開地盜掘;反觀清東陵距離北京有125公里,直接就在河北省了,在當時是相對比較偏僻的地方,民國初年哪裡盜賊橫行,給了盜墓賊可乘之機。



二、不得不承認清朝對明十三陵的保護功不可沒,李自成的起義軍推翻了明朝的統治後,清軍入關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名頭,並且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地位,籠絡人心,清朝的皇帝不僅對明朝的皇帝進行了祭拜,還派兵進行了保護。

三、清朝自己作死,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具體的主要有兩點:一是明十三陵修的堅固異常,以萬曆皇帝的定陵為例就地宮就深達27米,考古隊為了尋找地宮入口就大費周章,整個挖掘用了1年多,工程量大,而清東陵可謂偷工減料,地宮只有十幾米,並且墓道簡單,幾包炸藥就解決了問題;二是民族仇恨,清朝對漢人進行了長達200多年的統治,滿清誤國,漢人早就對其恨之入骨,挖掘清東陵完全沒有負罪感,而且還是為了報仇雪恨。反觀明十三陵,漢人還是比較敬畏的,並且有清東陵這塊肥肉,肯定是先幹清東陵了。並且正是由於清東陵慘遭盜掘,也使得當時的政府加強對明十三陵以及清朝皇陵的保護。

實際上,明十三陵的定陵雖然逃過了盜墓賊的毒手,但逃不過那個郭姓的盜墓狂人。明朝的萬曆皇帝的定陵可謂考古界的永遠的痛,當考古人員打開萬曆皇帝的棺槨後,精美的龍袍等絲織品迅速氧化,成為碎片,令人痛心。後來,萬曆皇帝以及皇后的屍骨更是被焚燬,真是慘不忍睹呀!

總之,明十三陵得以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等綜合的結果。而反觀清東陵就是自己作死,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孫殿英也想把明朝墓打開,可是他也不傻,光挖土石方就得幾年,他孫殿英能熬到那時候嗎?

據報道明十三陵前前後後共挖了十幾年,那位老兄恐怕不會有這麼大的耐性吧?


實際上明朝除了朱元璋打江山夠勇猛,江山打下來每日批奏摺夠勤勉外,後面的都是一代不如一代,我也去看過明十三陵,去看了就會對放縱和溺愛有重新認識!墓裡面小的有十幾歲死,大的三四十歲就死了,其中皇帝朱翔宇還是一條腿長一條腿短,可能是小時候的過小兒麻痺症,很多皇子們從小就開始聲色犬馬,也有很多近親結婚,生的孩子越來越不成樣子,朱元璋在天之靈看到後代這樣非氣的頭頂冒煙!

世間萬物,都不是誰說了算,曹操墓、武則天墓、秦始皇陵又怎樣?只是一堆枯木朽骨。從挖掘難度來說孫殿英選擇了清朝墓,而且如他所料,很容易打開墓盜竊了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