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曹魏大將,後半生守一都城,孫吳恐其不敢進,是文聘也

前半生隨了庸主,沒能保全一方城池,後半生隨了知己主公,奮力守住一方城池,敵國不敢來犯,此事何來之載?

曹魏大將,後半生守一都城,孫吳恐其不敢進,是文聘也

文聘畫像

文聘,字仲業。本為荊州劉表的大將,負責抵禦北方諸侯的進攻。

公元208年,劉琮(cong)繼位,曹操南征荊州之時,棄甲投降,並喚自己的將士一同歸降、但文聘作為一方鎮守大將,認為自己沒有能夠保護好荊州,是一位失職之人,不願一同前去。當曹操接收荊州後,文聘才來覲見曹操。在這也有一個典故,文聘覲見的時候,垂泣自己,不能輔劉表一起侍奉國家(當時,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後只願能保守土境,這樣此生才不負於劉荊州之子,然而所想都無法實現,所以沒臉來見曹操。

曹魏大將,後半生守一都城,孫吳恐其不敢進,是文聘也

文聘劇照

江夏一役:吳國再不敢進

公元226年,孫權以五萬眾攻打石陽(所在江夏),情況十分緊急;但文聘堅守於城中不動,孫權屢攻不下,駐紮了二十餘日也沒有成果,唯有撤去軍馬。文聘聞信,領兵追擊,大破吳軍而還。

這場戰事在《魏略》卻有另一番記載:孫權親自帶領數萬軍來到江夏。當時正值大雨,江夏城柵多已崩壞,人民均分散在田野之間,不及回城補治防禦工程。文聘得知孫權來到,想到現在的情況只有隱潛默守才可以令孫權因懷疑而卻步。於是文聘敕令城中人全躲起來,不得讓孫權察見,自己則臥於府中不起。孫權見此果然生疑,並向他的部將說:"在曹魏中認為文聘是忠臣,將此郡委託給他,大軍即至,他卻潛默不動,這種情形下他不是有所密圖的話,那就必然是有外救來援。"於是不復進攻而退去。

曹魏大將,後半生守一都城,孫吳恐其不敢進,是文聘也

文聘後世雕像

兩端記載,猶有出入。但是哪一個記載都可看出文聘的將略。當時孫權帶兵攻打江夏的時候,魏明帝曹睿便說過:"孫權向習水戰,之所以敢於下船陸攻,是想趁我方不備掩進而已。如今他的軍隊已經與文聘相持,現在攻守之勢差以倍數,孫權最後必不敢久留。"此言除了說明曹睿見事之明外,亦可見曹睿是如何的信任文聘。

文聘駐守江夏數十年,威恩並施,使孫吳不敢進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