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農民軍首領張獻忠戰死後,部將孫可望、李定國等為什麼堅持二十年,到康熙時沒有繼續?

歲月都江堰


1647年年初,張獻忠在與清軍的戰鬥中戰死後,大西軍餘部在其四個養子孫可望、李定國等人的領導下經四川、貴州進入雲南,平定了雲南當地土司的叛亂,並以雲南為根據地繼續發展壯大,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出滇抗清,一度收復了貴州、湖南、廣西、廣東等省,而且大西軍餘部的李定國將軍擊殺了大清的兩位親王——定南王孔有德和敬謹親王尼堪,可謂功勳卓著,可以說南明永曆朝廷之所以能夠存續十幾年,全拜大西軍餘部所賜。

兩蹶名王,天下震動的李定國

大西軍餘部的抗清運動基本堅持到康熙年間,而之後之所以沒有繼續,並不是因為大西軍餘部不想再做抵抗,而是因為抵抗不下去了,經過十幾年的鬥爭,大西軍餘部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最終還是形勢不敵,最終敗下陣來。

在李定國取得了一定的戰績之後,孫可望變得心態失衡,同時也野心膨脹,他想取代南明永曆帝而自己做皇帝。

但是,永曆朝廷的大臣們聽說孫可望意圖篡位,就聯繫了李定國,李定國是一心一意支持永曆朝廷的,所以大臣們希望李定國來保護永曆皇帝,就想法設法給正在廣東作戰的李定國報信。但是,很不幸,這個秘密的消息被孫可望的部下無意間得知,於是孫可望派人到安龍興師問罪。

最終,內閣首輔吳貞毓及其他十七位忠於永曆皇帝的忠臣被殺害,史稱“十八先生案”,由此可見孫可望多麼跋扈,朝廷首輔都可以想殺就殺。但是此事之後,孫可望與李定國之間的矛盾也變得不可調和,南明剛剛有點起色的“中興大業”又將陷入萬劫不復。

十八先生殉難處

之後,李定國還是到了安龍,將永曆皇帝接到昆明,而身在貴陽的孫可望則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率20萬大軍前去討伐李定國,實際上就是要把李定國和永曆皇帝一鍋端了,但是由於孫可望很多部下還是忠於南明朝廷,所以很多部隊臨陣倒戈,孫可望一敗塗地,最終率領幾百人投降了清朝。

在投降清朝之後,孫可望利用自己對南明的瞭解,為清軍進攻雲南提供了很多幫助,最終清朝軍隊攻陷了雲南,而李定國和永曆皇帝不得不顛沛流離走上了逃亡的道路。

南明的皇帝永曆帝無奈之下退到了中國和緬甸邊界,在清軍的軍事壓力和姦臣的蠱惑之下,永曆帝選擇進入緬甸境內,做了流亡之君。隨永曆帝入緬甸的幾千兵馬不得不放下自己的武器,而永曆君臣則沒有了往日天朝上國的地位,成了寄居於昔日屬國緬甸國王籬下的客人。

南明末期形勢圖

剛開始,緬甸國王莽達喇(Pindale)對永曆帝還算比較客氣,畢竟曾經是自己的宗主國,而且還有在屬國中享有盛名的黔國公沐天波陪同,更重要的是在中緬邊境還有李定國的數萬大軍,永曆君臣得以在中緬邊境建造了一些茅草屋暫時安身。但是,隨著清軍的步步緊逼以及大漢奸吳三桂想要徹底解決明朝殘餘勢力,緬甸國王對永曆君臣的態度每況愈下。

1661年發生一件讓永曆君臣陷入更差境地的事件,緬甸發生了政變。老國王莽達喇(Pindale)的弟弟莽白(Pye)發動政變,殺死了老國王,自己當上了國王,而新國王莽白對於永曆君臣的態度比之前的老國王更加惡劣。而且清軍在去年的八月份已經開始向緬甸進軍,在這樣的情形下,莽白更加不願意收留永曆這個南明的皇帝了,於是新國王策劃了一次針對永曆君臣的計劃。

緬甸國王劇照

1661年七月十八日,緬甸使者來到永曆帝的駐地,邀請永曆帝君臣前去吃咒水盟誓,永曆君臣雖然心懷疑惑,但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只得派遣大學士馬吉翔、沐天波等人率領數十名大臣於第二天前去赴約。結果,南明的大臣們剛剛到會場,就被緬甸兵團團圍住,黔國公沐天波搶過緬甸士兵的刀奮起反抗,南明的武將也奪取武器反抗,但是終究寡不敵眾,而且很多都是文官,最終數十位大臣悉數被殺,這就是著名的“咒水之難”。

明朝官員

在咒水之難後,又有緬甸士兵衝進永曆帝的駐地,將裡面僅存不多的財物全部洗劫一空,而那些大臣的家屬們則備受士兵的凌辱,僅有永曆帝、太后、皇后和太子等數十人未受凌辱,但是緬甸士兵這樣的行徑已經是對永曆帝最大的羞辱了。

1661年十二月初二日,清軍來到中緬邊境,緬甸國王大驚,趕緊將永曆帝送到清軍大營,以免清軍進入緬甸境內。永曆帝被俘後,吳三桂命滿洲兵嚴加看管,將其押回雲南。1662年四月二十五日,永曆帝和他的太子被吳三桂在昆明街頭處決,大明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大明王朝也終於無奈的畫上了自己的句號。

李定國一直未能成功迎回永曆帝,而自己身邊也僅剩下數千兵馬,遊走在雲南西雙版納一帶。此時,泰王派出使者與李定國聯繫,邀請李定國率軍隊退到泰國境內的景線地區修整,提出泰國願意資助馬匹和大象,以便李定國修正後恢復雲南使用。

雲南、緬甸和泰國示意圖

更令人感動的是泰王還拿出當年明神宗賜給的敕書、勘合(調遣軍隊的兵符),表示自己仍然感念大明王朝的恩情,李定國聞之也大為感動,於是派人與泰王聯絡入境事宜。

泰國大皇宮

永曆帝被俘的消息傳到遠在泰國境內的李定國處時,李定國大慟,悲傷不已,大明的最後一面旗幟倒下了,自己對此無能為力,而在泰國的堅持也變得毫無意義。1662年六月,李定國憂憤交加而病倒,六月二十七日李定國病逝於泰國景線。1662年,即康熙元年,隨著李定國的病逝,南明成建制的抵抗也宣告結束。


天涯看點歷史號


張獻忠死後,大西軍餘部聯合南明抗清。後期孫可望、李定國不和,孫可望投降清朝,李定國陷入被動,雖然厲害但是畢竟獨木難支,加上永曆帝被殺後,南明失去首腦,已經沒有堅持的意義了。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張獻忠在四川成都稱帝,建立大西政權,給領兵的四個義子封王,李定國為安西王,孫可望平南王,劉文秀撫南王,艾能奇定北王。張獻忠稱帝,對滿清和南明來說都是赤裸裸的威脅,俗話說“槍打出頭鳥”,張獻忠稱帝沒兩年,很快就成了被打的那隻“鳥”了。

順治三年,剛過了兩年皇帝癮的張獻忠就在清軍、南明兩面夾擊之下,犧牲在戰場上。張獻忠死後,大西軍群龍無首,李定國、孫可望等四王率各部退出四川,進入雲南、貴州地區。在清軍的強大壓力下,大西軍和南明永曆政權聯合,共同抗清。1651年,孫可望被封秦王,總領大西軍。

1652年,李定國率軍攻沅州(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縣),然後南下武岡、西延(廣西資源),急襲全州,再攻破桂林城,清朝定南王孔有德自焚。李定國率軍趁熱打鐵,一鼓作氣又攻佔柳州、梧州等地,然後北上湖廣。李定國凌厲的攻勢,讓清廷坐不住了。封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率部10萬增援湖廣,結果尼堪來了也不管用,衡州之戰中被李定國伏擊而送了性命。

尼堪,是清朝創始人努爾哈赤的孫子,繼承了努爾哈赤的勇猛和善戰,久經戰陣、戰力值相當高,是滿清非常有名的將領。

李定國兩蹶名王,震動天下。話說清朝自努兒哈赤起兵以來,滿清八旗精銳戰力爆表,但凡野戰,不管是對陣明軍還是農民起義軍,都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猶如神話般的存在。但這個不可戰勝的神話被李定國給打破了,在社會上所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

李定國取得如此驕人的戰績,南明朝野無比興奮,認為中興有望。但是有個人卻非常不高興,就是孫可望。孫可望這人雖然也比較有軍事才能,但是野心大(自己想當皇帝,以國主自居),氣量狹小,先前曾以戰事不利為由,收了撫南王劉文秀的兵權,將他棄之不用。見李定國功高,對其地位構成威脅,想召回李定國將其置於死地 。李定國知悉其陰謀後,為抗清大計,和孫可望拒不相見。

李定國而退回永州,清廷又派貝勒屯齊率尼堪餘部,從衡州(今湖南衡陽)直撲永州。因孫可望掣肘,李定國退回柳州,然後攻佔高明,進攻肇慶。久攻新會不下,只好退回高州。第二年經廣西安隆(今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和永曆帝一起返回雲南昆明。

李定國被永曆帝封為晉王,遭孫可望率部攻擊。孫可望在三岔口被李定國打敗後逃往長沙,投降清朝,並將李定國的相關情報告知清軍。清軍開始進攻貴州,佔領貴陽後,兵分三路從播州、貴陽、都勻向雲南發起進攻。李定國在七星關、關索嶺、安隆一線設防,但不敵清軍被迫撤退至雲南永昌。清軍佔領昆明後繼續追擊南明勢力,在磨盤山被李定國伏擊,死傷慘重,平西王吳三桂也差點被幹掉。李定國所部被清軍火炮轟擊,也損失很大,向騰衝撤退。

永曆帝逃往緬甸被緬王軟禁,李定國、白文選率部向南撤退,白文選守木邦,李定國守孟艮(府治今緬甸撣邦景棟。轄境相當今緬甸東北部與中國雲南、泰國交界處地區)。李定國曾為救永曆帝,率2000精騎圍攻緬王宮,未果。白文選被清軍擊敗投降,吳三桂追擊永曆帝至緬甸,將永曆帝朱由榔帶回昆明,於1662年將其殺死,至此南明滅亡。李定國後來病故於孟艮,所部皆留在那裡沒有迴歸,一代代繁衍下來就是如今的果敢族。

故事到此結束,回顧此中人物,會發現頗具戲劇性的一幕。李定國的人生頗為精彩,身經百戰,戰功赫赫。前半生跟隨農民起義的張獻忠,被明朝視為“反賊”,單槍匹馬射死明朝總兵張令,大敗曾讓滿清八旗軍都頭疼的女將秦良玉等輝煌戰績。後半生在張獻忠死後擁明抗清,攻城略地、兩蹶清朝名王,為南明砥柱,至死不降,只可惜獨木難支。

而反觀另外一人吳三桂,世代受明朝之恩,吳三桂以總兵之職鎮守遼東,後封平西伯。不思報效,卻先降李自成,又降清。追殺農民起義軍和南明勢力,不遺餘力,被清朝封為平西王。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被他一手終結,這畫面簡直太有戲劇性。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孫可望和李定國堅持抗清二十年,不是不可繼續,而是不能繼續!在利益面前,一切的友情和承諾都不過是曾經呼出去的空氣。這一點,說的就是孫可望和李定國。

張獻忠作為明末最大的兩個農民起義軍,該有的氣概還是有的。雖然他的大西軍最終沒能取得天下。但是他死後的大西軍還是保持了氣節,沒有頭像滿清,而是與雲南的沐王府取得了聯繫,成了抗清的主要力量。孫可望和李定國就是主要領導人。


大西軍歸順南明,與滿清作對,這本事好事。但最終功敗垂成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南明永曆皇帝不大氣。

永曆皇帝之所以失敗,主要在於他的格局太小。對於投奔而來的大西軍,他一方面依賴和利用。一方面又不想大西軍做大。這在後邊孫可望想求一個秦王而不得的時候就看得出來。其實當時給他個秦王又如何?不過虛名而已!但大西軍的戰力可是讓滿清毫無辦法。不但云南,四川兩境盡歸大西軍,連廣西貴州都連連勝利。

可永曆皇帝就害怕大西軍做大,不但後邊掣肘,甚至還分化孫可望和李定國!


很多人將孫可望和李定國最後分道揚鑣說成二人利益分派不均勻。其實並不可信。畢竟二人之間沒有你死我活的利益衝突。有衝突的是南明。而滿清自然也會抓住一切機會推波助瀾!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顯然,孫可望不是好蛋!

二,孫可望和李定國的矛盾激化。

孫可望這人有點志大才疏。雖然他是大西軍的實力領導人,但真正的戰鬥力確實李定國。孫可望自然知道大西軍的軍心在哪裡,必然防著李定國。而隨著大西軍的勝利,孫可望又權利慾望膨脹,覺得自己行了,又想當王爺,又想做皇帝。卻不知道這正好招了永曆皇帝的忌諱和滿清的下懷。離間計從來不高明,但絕對好用。1657年,已經徹底離心離德的大西軍徹底分裂,李定國率領軍隊退回雲南,而孫可望卻投降了清朝。


在這之前的互相傾軋之下,大西軍已經失去了西南廣大的地盤。孫可望的投降更是釜底抽薪,讓李定國再無反抗的能力。清廷派出洪承疇和吳三桂等全面圍剿南明,永曆皇帝第一個發黴,失敗後被殺。而李定國雖然堅持住了,卻也再無力做大。

1662年,李定國卒!李定國和他的大西軍抗清基本結束。其後人定居在雲南阿瓦河畔,李定國被尊為神祗,世代祭祀!

君箋雅聊歷史,多歧為貴。你的關注將是我寫作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關注一下。非常感謝!


君箋雅侃紅樓




李定國抗清從1646年開始,到1662年他死去時結束,堅持了長達17年之久。

張獻忠有四個養子,老大孫可望,老二李定國,老三劉文秀,老四艾能奇。

1646年,張獻忠死前曾對四個養子說:大明才是中華正統,我死以後你們要歸順大明,切莫投降清朝。

張獻忠死後,四位將軍推舉孫可望為頭領,確定聯明抗清。

1647年,大軍開進昆明,說服坐鎮雲南300年沐王府後人沐天波共同聯合,反清復明。



堡壘從來都是從內部被打破的。隨著漢人對大西軍的支持,戰事的順利進行,孫可望的野心開始膨脹。

孫可望和李定國由此產生了矛盾。不久艾能奇戰死,孫可望趁機收編了他的軍隊。

李定國和劉文秀基本上統一了整個雲南,在沐王府的幫助下,大西軍隊擴大到20多萬人。還增加了新的兵種象陣,在後來的戰鬥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1649年,孫可望派人和永曆皇帝談判,要求冊封自己為秦王。遭到拒絕後,自封為秦王。

1650年前後,大西軍統一了貴州和四川。1652年,永曆皇帝正式同意大西軍納入明朝軍隊。

同年,李定國率領8萬精銳部隊在廣西,消滅清朝封的定南王孔有德,11月在湖南消滅了敬謹親王尼堪。

在這時,永曆王朝發展形式達到了歷史頂峰,清政府甚至有了放棄西南各省,和李定國議和的打算。



俗話說,不怕狼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隨著李定國在前線戰事的順利,他的個人威望也達到了歷史頂峰。

孫可望對李定國嫉妒羨慕恨,各種感覺雜陳。他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當皇帝,另一方面希望能夠除掉李定國。

孫可望派出駕前軍,尾隨在李定國部的背後。他又命令李定國回到雲南,企圖暗殺他。李定國得知消息後,把湖南地區全部讓給了孫可望,自己回到了廣西,以避免產生內訌。

哪知道孫可望的軍隊不堪一擊,被清軍連續擊敗。孫可望狼狽逃竄,李定國的精銳部隊也損失過半,大好的形勢就這樣喪失了。


孫可望命令自己的部將馮雙禮偷襲李定國,在李定國的勸說下,馮雙禮投奔了李定國。

李定國和鄭成功聯手,計劃收復廣東。但因配合缺乏默契,李定國部損失嚴重。

1657年,孫可望和李定國矛盾爆發,產生了內訌。大西軍大部分將領都不願意內戰,歸順了李定國。孫可望帶著妻子和金銀財寶,可恥的投降了清朝。



因為孫可望曾經是大西軍的最高將領,對於大西軍的所有情況,都知之甚多。

孫可望把西南地區的地圖獻給了洪承疇,並且把所有的軍事部署和降臨情況都透露給了清軍。

1659年,洪承疇和吳三桂聯手殺入雲南,永曆皇帝逃亡緬甸。

吳三桂開始招降大量的大西軍將領,李定國處死了一部分想投降的將領,穩定了形勢。

後來緬甸國王出賣了永曆皇帝,永曆皇帝在雲南,被吳三桂處死。

1662年,終生忙碌奔波的李定國,身心交瘁。在聽到永曆皇帝被處死後,抑鬱而終。臨終前曾經囑咐自己的兒子和部下:寧可戰死,絕不投降。

李定國死後,他的數千軍隊定居在雲南阿瓦河東,被稱為桂家。當地各族人民尊奉李定國為神,並且建了晉王廟和漢王廟進行拜祭。


新知傳習閣


公元1647年,張獻忠在和清兵交戰時中箭身亡。張獻忠的部將孫可望與李定國等率大西軍餘部南下攻佔雲貴一帶,堅持抗清。後改投永曆南明政權,以武力挾制永曆朝廷。


孫可望被南明封秦王,擊殺南明大學士三十人,並與大將李定國不合,導致內訌。公元1657年(永曆十一年,順治十四年),孫可望從貴州引兵入雲南,攻打李定國,因部將倒戈不敵李定國。孫可望向清軍投降,引清兵入四川、貴州。公元1660年(永曆十四年、順治十七年)病死(一說狩獵時為清軍射殺)。


公元1661年(永曆十五年,順治十八年),清軍吳三桂部十萬大軍進入緬甸,逼緬王交出永曆帝,未果。次年,吳三桂在昆明將永曆帝縊殺,南明至此滅亡。李定國聞訊,悲憤成疾,在西南邊陲堅持抗清鬥爭17年的李定國於公元1662年六月在勐臘(在瀾滄江以西)病逝,時年42歲。


集賢院居士


到了康熙時期國內復明勢力基本上已經被消滅乾淨了,此時國家承平,滿清也基本上統一了除臺灣外所有領土。國家管理體制已經建立,地方軍隊也已經駐紮到位。

此時造反可能性很小,而且造反成功率那是更小。我們都知道很多起義都是源於王朝崩潰邊緣,而此時滿清正興興向榮,再去復明等於是以卵擊石。而且復明總要有個精神領袖,到了康熙年間,崇禎皇帝比較血緣接近的皇族基本上被滿清殺光了,就算你扶持血緣比較疏遠的宗室。可是那些宗室等於是黑五類一樣受到了新朝的特別監視,而且這些皇族大多數選擇苟活於世而不去做這幾乎沒有勝算的買賣。

事實上南明四帝一監國只有魯監國得以善終,其他四個皇帝基本上都是死在了滿清手裡。在南明當皇帝可是高風險的職業,我相信對於那些以前大魚大肉吃慣了的前朝王爺沒幾個願意再去造反。

到了康熙年間由於滿清的血腥鎮壓江南起義,比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屠城…滿清對於堅決抵抗或者反覆的城池無一不是實行了屠城命令。到了康熙年間那些硬骨頭不是死在了抗清的事業上就是選擇沉默了。而且滿清統一中原後對於反清復明的勢力一直是高壓打擊,所以基本上民間復明的勢力已經消失殆盡了。事實上一個朝代已經成為歷史再想恢復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了,除非此時清朝內憂外患,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所以自康熙以後國內基本上沒有了復明的勢力,政局也基本上穩定。後來的三藩之亂也與反清復明無關,只是打著反清復明的招牌而已


高宗1986


張獻忠1646年戰死於四川,大西軍仍有數十萬人在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等人率領下進入貴州、雲南。

先是接受雲南黔國公沐天波的邀請,平定土司沙定洲叛亂,後來經過與南明政府接觸談判,直到1652年大西軍才正式歸附南明永曆朝廷。

此時南明忠烈何騰蛟、瞿式耜、張同敞等人己經殉難,焦璉、胡一青、趙印選等猛將也己去世,翻來覆去叛變過好幾次的李成棟、金聲桓等人也己經完蛋,廣東、廣西、湖南、江西都被清軍佔領,永曆朝廷只有雲南、貴州。

永曆朝廷缺兵少將沒有強大的軍隊,實際上完全依靠大西軍餘部支撐,大西軍的實際領導人是張獻忠四大義子之首的孫可望,永曆帝封孫可望為秦王,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等人皆聽命於孫可望。

孫可望此人驕橫跋扈、桀驁不馴、野心勃勃,看見永曆帝勢弱自己兵強,並無真心輔佐永曆帝復興明朝之意,而是想效法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為自己謀利。

而李定國、劉文秀等人則毫無私心雜念,一心忠於永曆帝。如此一來南明永曆朝廷內訌私鬥越演越烈,罪魁禍首就是孫可望,樹立個人權威、排斥異己、大權獨攬,搞陰謀詭計,曾經杖責過李定國。

1652年孫可望派出李定國和劉文秀兩支大軍反攻清朝,李定國率軍八萬攻取廣西、湖南,逼死孔有德、擊斃尼堪,取得了兩蹶名王的輝煌勝利,永曆帝封李定國為西寧王,孫可望嫉賢妒能,破壞李定國的戰役計劃,密令馮雙禮、馬進忠關鍵時刻撤兵,導致衡陽之戰未能擴大戰果功虧一簣。

而劉文秀率軍六萬進攻四川,開始取得一系列勝利,攻克敘州、瀘州、重慶、成都,將吳三桂包圍在保寧城,結果劉文秀不聽從副將王復臣之言,被吳三桂的反攻擊敗。

永曆帝被孫可望囚禁在安隆,忍無可忍的李定國將永曆帝帶到雲南,孫可望大怒,率軍十幾萬來攻打李定國,李定國只有一萬多人,驚懼惶恐不己,孫可望臨行前占卜,有老僧告誡他此去勿帶白馬,孫可望不解其意,結果孫可望倒行逆施眾叛親離,手下大將白文選、馬進忠陣前倒戈,十幾萬人齊呼“迎晉王”歸附李定國,孫可望孤家寡人帶少數人逃回貴陽。

守將馮雙禮閉門不開,孫可望帶妻兒狼狽投降清廷,由於孫可望掌握南明核心機密,投降清廷後雲南虛實盡洩,最後南明在清朝的三路攻擊下滅亡,李定國後來也犯了一些錯誤。孫可望的結局是起初被清廷封了個義王,不久在一次狩獵中被暗箭射殺。


西賊聞之心膽搖


當時人民心思都想安定,不會餓死人。能吃飽飯,還跟你造個屁反,再說康熙時重點整治文人,沒有了思想混亂。加之李定國死後。後繼無人扛起大旗,皇帝朱由榔也死了,臺灣鄭氏只想偏安。哪裡還能翻的起來。一個政權如果內部團結,不會有內訌過多,加之對手太弱,怎麼滴也不會死的太快,明朝能滅亡實在是崇禎帝水平太次能力太差勁,加上當時文官集團集體不作為,一心搞黨爭,清流東林黨搞垮明朝。所以有時我真的覺得清朝皇帝是給明朝皇帝來報仇來的,看看清朝皇帝對待文臣清流集團,那是當狗一樣看待,於殺於奪,毫不留情。文字獄也是清朝皇帝對待明朝的朝綱廢弛矯枉過正而已,殺一殺也沒什麼,如果天下世都讓這幫子四肢不勤讀書人瞎議論還能做什麼事。現在也是天朝對待文化人太優待了,看看現在的思想混亂,人民沒有信仰,社會讓一些吃飽沒事幹的文化人瞎攪和的亂七八糟。所謂的大v不就是現代版的東林黨嗎。治國還是要重法紀用重典方能天下太平社會公平。


水煮魚154676066


永曆6年,孫可望和李定國迎永曆帝至貴陽,駐安隆。數次大勝清軍,但永曆10年,孫可望準備稱帝,第二年攻打李定國部,遭到部下反對,大批士兵倒戈,就投降清朝了。

於是李定國就迎永曆皇帝進入雲南,被封為晉王。孫可望降清後,把雲南的軍情都告訴清軍。吳三桂攻入雲南,永曆皇帝出逃緬甸。李定國率領大軍在磨盤山一帶伏擊吳三桂,雖然有叛徒出賣,但仍取得勝利,殺死敵軍20萬人。後來轉戰緬甸雲南邊境一帶,至康熙二年,由於復國無望,憂憤之中病死於軍中,抗清鬥爭失利。


春風得憶3


張獻忠死於清軍的一次突襲,其部隊沒有傷著元氣,故而能堅持很多年。

面對清軍的追擊,在群龍無首的狀況下,只能尋找首,南明小朝廷,共同反清復明。

1651年,李定國統帥騎兵1萬、步兵8萬開始向湖南發動進攻,李定國在湖南、廣西節節勝利。

因孫可望投敵,致使李定國孤軍奮戰,李定國在磨盤山發動了最後一次主動進攻,重創清軍,但李定國自己的損失也不小,精銳力量消耗殆盡,當得知永曆皇帝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李定國吐血墜馬,十幾天以後便離開了人世。李定國的去世也代表著張獻忠大西軍的徹底完結,同時大明王朝也徹底畫上了句號,留下的人馬悄悄的在進行反清復明的大業,不過已不能改變什麼了。

這就是堅持很多年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