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江西千年油纸伞村濒临消失,老厂长坚守30年及时转型带村民脱贫


天气好的时候,江西婺源甲路村的空地上会晒满油纸伞,这不是什么逢年过节的展览,晒油纸伞是甲路村村民的日常。油纸伞可以说是婺源的地标性文化,甲路村里几乎人有一手加工油纸伞的好功夫,留守妇女和老人在家也能有钱赚。去年,甲路村年产油纸伞30多万把,年产值600多万。

曾有民谣唱道:“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杭州的丝绸不用拣。”在明清两代,甲路村老街的制伞店铺多达36家,可1970年以后,受钢骨布伞的市场冲击,甲路制伞厂被迫停产。很多手艺人转行,上千年的甲路制伞一度濒临失传,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甲路村里会油纸伞制作技艺的,仅剩4位老人。

凋零的油纸伞工艺令人惋惜,1990年,当时还是年轻小伙的戴根盛向乡里借了5000元,组织4名老艺人日夜加班加点赶制了500把伞。由于没有客户资源,做完后戴根盛和老艺人用肩挑背扛辗转乘车将纸伞运到杭州,放在西湖边的店里代销,卖不出去的答应全部返还。经过半年的等待,代销油纸伞的老板打电话过来进货,油纸伞的市场才慢慢打开。


甲路伞厂建立之初人手不够,戴根盛既是管理者,也是学徒,跟着老师傅学习了油纸伞的整个制作过程。2003年,戴根盛借了几十万将伞厂从政府手里买了下来,完全自己经营。但 经营伞厂并不是一帆风顺,2007年亚洲金融袭来,甲路纸伞厂一度三个月发不出工资。

戴根盛调整思路,开始寻找年轻人合作在淘宝上卖油纸伞。江永亮2013年返乡,便看到了这个契机主动找戴根盛合作,他从伞厂拿货,自己拍照和经营店铺,成了婺源最早一批在淘宝上卖油纸伞的人。

村民把在家制作的伞骨卖到伞厂,一把伞骨四块钱,熟练的村民一天可做五十余把。刚开始网上销量并不稳定,他就分析订单,并经常和厂长戴根盛交流,什么样的油纸伞受买家欢迎。

后来,江永亮也开始设计油纸伞的画面,并从油纸伞厂定制。在他的淘宝店,一年的销售额就超过60万。

江永亮和戴根盛在查看店里的油纸伞。村民们看到江永亮通过互联网将油纸伞生意做的风生水起,也都纷纷拾起老手艺,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

甲路村的留守妇女在整理油纸伞的伞边,油纸伞的很多工序还是需要手工完成,这也让村民在农闲时,有活可干。

淘宝店越做越好,江永亮在老家盖了一栋三层徽派风格的新房。触网转型涅槃重生的油纸伞除了带动甲路村的经济发展,还带动了周边村庄。大山深处的洪家村村民也重新捡起了手艺。即便是村中的老人,也可以在自家制作伞骨,利用农闲时间一年通过制作伞骨可以增收2万多元。这座不到一百户的洪家村有100多人从事这项工作,一年制作伞骨的总收入达一百五十多万元。


去年,甲路村年产油纸伞30多万把,年产值600多万。近些年来,甲路村有16户农户通过从事淘宝相关工作脱贫,即便是下游的材料加工和组装工作,也能为村民带去每月平均3500元的稳定收入,这些工作,留守妇女和老人都能轻松胜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