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拾遗│孔家巷孔姓人家今何处

拾遗│孔家巷孔姓人家今何处

拾遗

拾遗│孔家巷孔姓人家今何处

孔家巷孔姓人家今何处

◆ 张廷

拾遗│孔家巷孔姓人家今何处

昔日九江城郊村镇,聚族而居的村落往往是以姓氏命名,如谭家畈、刘家塘、朱家冲、熊家湾等。而同族的人生活在城镇之后,由于宗族和血缘的关系,也会形成聚族而居的现象,于是又出现李家巷、罗家大屋等院落。

但地处大中路东段南侧的孔家巷,并不是因为有很多孔姓人家居住而得名,这条曲折深邃的小巷之中,深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有关孔家巷的形成和得名,主要依据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地名普查口碑资料记载:“原是一家姓孔的在此处开设油盐店,人称孔家油盐店巷,后成为居民区而名孔家巷。”但在清朝同治年间修撰的《九江府志》《德化县志》中,对此却没有任何记载。直到近年来不断发现的多份老屋房产契约,明确记录着:“孔家巷西面刘家(画押)”“孔家巷谭昆隆造屋,侵占孔、郑、蔡三家屋山头空场一事”“大清光绪丁丑年桂月吉日立”等,由此可以推敲判定,孔家巷最迟在1876年8月前就形成了多姓氏居住巷陌,并有房屋建造和买卖。更确切文献记载系民国二十一年出版的《九江指南》一书:孔家巷属第五街区,位于大中路南侧,巷内住户门牌1-27号。如今该巷道南北走向,巷内有支巷曲折通达西侧市府南路,东侧赵家花园。

如果说清末民初年间,孔家巷内尚有孔姓人家居住,那么说抗日战争九江沦陷时,巷内已难觅孔家人的踪影。郑先生曾租住在原孔家巷24号大屋的左右厢房,于1938年10月逃难至湖南沅陵。抗战胜利后,他只身先行回九江,映入他眼帘的是,孔家巷多数民居墙倒房塌,更让他伤心的是房东老夫妻俩早在三年前客死他乡。后来郑先生就长年寄住在四码头一带,直到1975年前后病逝于寓所,遗留有多部九江乡土著作手稿传世。

抗日战争胜利后,外迁各地的商号纷纷归来复业,逃难在外的人群不断返乡,市场一度繁荣,孔家巷也开始新一轮民居的新建与维修。一幢幢九江传统“四水归堂”式民房依次落成,个别新式花园洋房、庭院小楼也分别落户其中。巷中老式房屋及房东也在多次易主改姓,新式“孔家大院”“大家大院”“高家杂货铺”又在街谈巷议中传开了。

至今还被当时居住巷内的老人津津乐道的是,1954年4月,九江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地辖)正式挂牌成立,就坐落在孔家巷内。特别是由当时市长卢永江为首的“北海篮球队”,以及九江县委书记侯野峰组织的“周末篮球队”,经常在体委门前小型篮球场上训练、比赛。

时空跨至1966年8月,一份由九江市人民委员会发布的通告,将九江市“街道、桥梁、河道名称”全部改称命名。“孔家巷”从此改称“人民巷”。但1981年10月,由九江市革命委员会发出通知,“人民巷”更改并恢复使用旧称“孔家巷”。

如今的孔家巷,起于北面大中路,止于南面浔阳路,全长120米,巷道有十字之巷岔路,路宽1.5~5米之间。巷内民居楼房高耸,商铺依次林立。虽然商品房区取代了昔日的坊巷,小街小巷的拓宽拉直改变着原有的小路,但那些怀旧的老照片和零星的文字掌故,却也还记忆着过往的遗存。

│内容审核:陈修平

│统筹监制:江 慧

● 白鹿洞邮箱 : [email protected]

● 花径邮箱 : [email protected]

聚众家,纳众声,汇众议,容众思;化微言成高谈,以博语作宏论,推社会进步,促梦想成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