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津南故事】兩座古鎮之間的鄉愁

【津南故事】兩座古鎮之間的鄉愁

  靜海區獨流鎮歷史悠久,生產的老醋與蒲葦編織的炕蓆、簍籃享譽津門。津南區鹹水沽鎮是舊時天津八大重鎮之一,盛產的小站稻米也是名揚津衛。過去鹹水沽鎮商家,通過水陸交通往返兩鎮,物資交流,互通有無。不僅如此,兩地的民間文化隨之相互借鑑。上世紀九十年代,筆者採訪鹹水沽鎮民間花會時,發現一道花會《漁家樂》與獨流鎮有著密切的關係。《漁家樂》表演的內容為打漁,推碌碡軋蒲葦編織蓆簍的生活情境。人物有漁翁推碌碡的大姑娘等。伴奏是笙管笛琴、瓷碟鑼鼓,輕歌曼舞,美不勝收。

  其中推碌碡軋浦葦大姑娘邊舞邊唱:小奴今年整十八,生在獨流老曹家。終朝每日織蒲葦,俺作女兒沒修下。

  筆者詢問學唱的老人們,鹹水沽鎮的《漁家樂》,推碌碡的怎麼是獨流鎮的大姑娘?老人們一時也說不清楚。幾經周折,筆者找到當年已經八十多歲的劉鴻儒先生,他就是當初《漁家樂》中漁婆的扮演者,終於揭開了謎底。劉先生取出多年珍藏的《漁家樂》手抄底本,並道出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想當初,一年近臘月,鹹水沽鎮的對槽船,裝滿稻米到獨流鎮換買當地的土特產。孰料寒潮來襲,冰封河面。對槽船“窩篙”獨流鎮(指河面出現故障,不得行船),只得用馬車陸路運回物資。在獨流修船的工人有幸欣賞了當地《漁家樂》花會,回沽後向花會組織述說了《漁家樂》演出的盛況。會頭派花會高手李寶河等人,親赴獨流鎮學習借鑑《漁家樂》的表演。其內容、唱段一字未改,故而鹹水沽的《漁家樂》乃正宗的獨流版本。

  劉鴻儒先生還講出了當年《漁家樂》在鹹水沽鎮的演出盛況,非常有趣。《漁家樂》正月沿街演出,在一家門口的廣場前撂地耍會。這家的公公、婆婆出院門看會,只剩下兒媳婦在家貼餑餑做飯。兒媳婦聽到鑼鼓聲,手託餑餑在院門縫偷看。碰巧婆婆回家,兒媳婦一害怕,揚手把餑餑貼在院門之上。

  出生在鹹水沽鎮的紅學家周汝昌先生,稱《漁家樂》的演唱保持著明朝鳳陽花鼓的老調。其四兄周祐昌先生也曾賦詩一首,描繪演出盛況:

  故里風光此日多,魚龍曼衍海門波。

  高蹺戲踩長行點,法曲仙音天際歌。

  獨流曹家推碌碡,漁家絕唱舞婆娑。

  千村萬落人空巷,漫說當門貼餑餑。

  獨流、鹹水沽兩座古鎮,歷史上的交往和故事,已成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令人不可忘卻的鄉愁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