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9 ​中國古銀飾的翹尾之作:找尋蘊藏在明清銀飾中的傳統文化

​中國古銀飾的翹尾之作:找尋蘊藏在明清銀飾中的傳統文化

“我出東門遊,邂逅承清塵……我既媚君姿,君亦悅我顏。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穿越千年的時光,繁欽的《定情詩》仍能讓我們看到張揚灑脫的魏晉風度。金環致拳拳,銀戒道殷勤,璀璨奪目的金銀飾品代表了戀人間的繾綣濃情,作為貴族小姐的定情之物在古詩的字裡行間熠熠生輝,令人心馳神往。

銀飾的使用在我國有著悠久歷史

金銀飾品,特別是銀飾的使用在我國有著悠久歷史,大致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

民間銀飾紮根於人們日常生活之中,既有多彩的實用功能又富含著深邃的民族情感,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民間藝術品之一。

而明清銀飾則以繁多的種類、別緻的造型、精湛的工藝以及相對較多的存世量,展現了古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特點和藝術發展水平,攀登上中國古代銀飾的文化藝術高峰,是我國民族文化、歷史與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古銀飾的翹尾之作:找尋蘊藏在明清銀飾中的傳統文化

中國銀飾的歷史發展

銀在地殼中的含量僅為億分之一,自古以來,在中國,黃金白銀就是財富的象徵,曾做為貨幣流通,還被上層社會達官貴人用於製作日常餐飲用具、佩帶首飾以及象徵權力富貴的物品。

同時,白銀也具有辟邪驗毒的功效。

由於銀可塑性強、品質珍貴且性能優良,給匠人們留下了極佳的表現空間。

中國銀飾在歷史上出現的品類之繁、數量之多、規模之大,是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對金銀首飾的追逐,在歷代中國女性生活中都不曾改變。

​中國古銀飾的翹尾之作:找尋蘊藏在明清銀飾中的傳統文化

銀飾的起源

人類迄今所見最早的銀製品發現於古地中海區域,即美索不達米亞的拉格什(伊拉克)出土的製作於公元前3650年的銀壼,銀壼腹部淺刻獅子頭紋,口部還飾有同時期的古代文字。

我國銀飾銀器使用的歷史,大致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

在唐以前,古代銀器主要是飾物和飾件,器皿則是到了唐代才大量出現。

唐代是我國曆史發展的黃金時代,也是銀器製作的繁榮期,考古實物表明,唐代銀器無論是在設計上還是做工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品類眾多,紋飾圖案非常精細。

由於大唐經濟昌盛、地域遼闊,銀器的分佈也十分廣泛,各種銀器皿,以及頭簪、頭釵、耳環、耳墜、項鎖、項圈、手鐲、臂環、腳環等銀飾品,包括鑲玉、瑪瑙、寶石等不同工藝,充分反映了唐代銀器製作的工藝水平和成就,成為中國銀文化史的代表。

但當時銀飾品的使用還侷限於皇家、貴族之中,並未在民間普及。

宋、明時,中國白銀需求增長一直快於供給增長,相對西方,中國銀貴而金賤,促使西方大量白銀流入中國以套取黃金。

西方對華貿易都不得不用白銀支付,鉅額對外貿易順差一直保持到19世紀初。

因此,平民真正使用銀飾品是從宋代開始。

至明代,銀飾逐漸普及。

清末,白銀的價值越來越低,與黃金的比率從1:10 變成了1:30,甚至更多,大量的白銀為民間銀飾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中國古銀飾的翹尾之作:找尋蘊藏在明清銀飾中的傳統文化


明清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後期,文化發展的總勢趨保守下,明清銀飾的特點

其銀飾製作一改唐宋以來或豐滿富麗、生機勃勃;

或清秀典雅、意趣恬淡的風格,而越來越趨於華麗、濃豔,宮廷氣息愈來愈濃厚。

在銀飾題材上,宋元多選擇清新活潑的自然景物,明代則更傾向於把花草禽鳥組織為各種祥瑞圖案,或使用釋道人物以及制字、嵌字、鏨銘方法直接點明圖意,如西王母壽字挑心、劉海戲蟾壽字挑心等是這個時期首飾設計的主流。

後期開始流行以紋樣諧音構成吉祥寓意。

與前朝相比,明代銀飾顯示出的一個最大變化是類型與樣式的增多,在名稱上有了細緻的分別,大大小小的簪釵,都按插戴位置、紋飾、式樣甚至長短的不同而各有名稱。

如明代文獻中提到的若干名目:

髻、挑心、掩鬢、壓發、圍發、耳墜、墜領、紐扣等,對照存世實物,可知是以金銀為主。

此外,佛教題材開始在明代首飾中出現,佛教人物、佛家八寶等紋樣以及佛手簪、禪杖簪也成為庇佑人們的保護神。

明代銀飾仍未脫盡生動古樸,而清代銀飾卻極為工整華麗。在工藝技巧上,清代銀飾那種細膩精工,也是明代所不可及的。從風格看,清代的銀飾品既有傳統風格的繼承,也受其他藝術、宗教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正是在這種繼承、吸收古今中外多重文化營養的基礎上,清代的銀飾品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清代銀飾的器形和紋飾也有很大變化,追求富麗華貴。其器形隨製品功能的多樣化而更加絢麗多彩,紋飾則以繁密瑰麗為特徵。

​中國古銀飾的翹尾之作:找尋蘊藏在明清銀飾中的傳統文化

明清銀飾中的吉祥圖案之題材和分類

明清銀飾品裝飾紋樣上最為突出的特點是中國傳統吉祥紋飾的運用。無論何時,人們都渴望生活幸福美好,事事順遂。但生活中總有種種的不如意。因此,趨吉避凶、期盼平安便成為永恆的追求,並由此衍生出豐富的以祈祥納福為目的的吉祥文化。而異彩紛呈的吉祥圖案正是吉祥文化的藝術結晶。

一 銀飾中的吉祥圖案題材

明清時代,吉祥圖案的題材廣泛,風格活潑多樣,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傳統銀飾中表現吉慶祥瑞的作品大量湧現,甚至到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這些吉祥圖案巧妙地運用人物、走獸、花鳥、文字等,以神話傳說、民間諺語為題材,通過比擬、借喻、雙關、諧音、象徵等手段,創造出圖形與吉祥寓意完美結合的藝術形式。反映了中國民眾的幸福觀與人生觀,即福祿壽喜財的人生追求和子孫綿延、家運昌盛、天下太平的理想模式。

二 銀飾中的吉祥圖案分類

古老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澱是先祖留給我們的巨大寶藏。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便是這寶藏中最美、最有民族特色的一部分。

在漫長的歲月裡,緣於普遍而持久的“祈福禳災”的求吉心理,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許多向往、追求美好生活、寓意吉祥的圖案。其實質是一種以營造吉兆環境為目的,以美的紋飾和造型來禳除各種民間禁忌,並以此寄託祈福求吉心願的使用裝飾設計。其功能和寓意,涉及祈福、驅邪、納吉等諸多內容,以表達民眾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幸福的嚮往。

​中國古銀飾的翹尾之作:找尋蘊藏在明清銀飾中的傳統文化

吉祥圖案構成手法主要有三種:

  1. 以被表現的圖、形、物的名稱諧音而成,如喜上眉梢、竹報平安、百事如意等;
  2. 給被表現的圖形物以特定的、大眾認可的吉利含義,如牡丹富貴、蘭花清雅、仙鶴長壽 等;

3. 圖形之外輔以文字說明,如馬上封侯、吉慶有餘等。吉祥文化可以作多種分類。徐華龍先生在其《中國吉祥文化》一文中將吉祥文化分作物體吉祥、行為吉祥、語言吉祥、文字吉祥和數字吉祥等五個層面。寧業高先生則在其《中國吉祥文化漫談》一書中將吉祥文化分為語言文字吉祥、祝詞賀語吉祥、人名稱號吉祥、地輿政域吉祥、天文生物吉祥、時令人事吉祥、衣食住行吉祥等七個大類。本文擇其要者並補充銀飾中廣泛採用的人物吉祥紋飾,如下:

明清銀飾中的吉祥圖案之人物、靈異、動物

人物吉祥

中國明清銀飾圖紋人物題材就佔有很大比例,除世俗仕女人物,還有嬰戲人物、神話人物、歷史人物、文學作品人物等。最為常見的為古代神話人物和戲劇歷史人物。神話人物中既有中國古代流傳或經史典籍中記載的人物,諸如女媧、嫦娥、精衛等,也有佛教、道教神仙人物,諸如佛教的釋迦摩尼、觀音、彌勒菩薩,道教的彭祖、麻姑、壽星等。

靈異吉祥

“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這四者千百年來成為中國人生活中的恆定認同吉祥物。麟指麒麟,稱為仁獸。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鳳指鳳凰,為百鳥之王。麟、鳳、龍,都是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複合構思所創造的虛擬動物。如龍,《爾雅·翼》中講其“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頸似蛇,腹似蠶,麟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在中華圖騰中龍鳳並尊。而象徵尊貴、安閒、長壽的龜也是備受人們推崇的靈異之物。

動物吉祥

被人們賦予吉祥寓義的動物如:禽類中的仙鶴、喜鵲、鴛鴦、鴨等;獸類中的雄獅、猛虎、奔馬、大象、梅花鹿等;魚類中的金魚、鯉魚、比目魚等;蟲類中的蝴蝶、蜘蛛、蝙蝠等,都是吉祥動物。以動物表示吉祥,可單體也可複合。如龜鶴合一就構成了“龜鶴齊齡”,鹿與鶴在同一飾物上表示“鹿鶴同壽”。龍鳳合一組成龍鳳呈祥等。

​中國古銀飾的翹尾之作:找尋蘊藏在明清銀飾中的傳統文化

明清銀飾作為傳世最多的古銀飾,有著悠遠的歷史積澱性,以文化內涵深厚,民族風格瑰麗而獨樹一幟。

它不僅從製作工藝上,而且從紋樣的裝飾特點上,直接影響著民國時期的首飾,進而影響了現代中國人對中國傳統銀飾的感情。

在當前的“越民族,越世界”思潮的影響下,明清古銀飾精巧的“工”和銀飾背後獨具匠心的“意”成為人們迷戀、收藏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