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朝開國六公爵誰的功績最大?為什麼?

棍哥觀史


《明朝那些事》可謂是一直火到現在,當年明月紮實的文史功底和讓人眼前一亮的文字風格是讓人喜歡上這本書的關鍵。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家封建王朝,有人稱大明之後再無華夏,足以可見明朝在我們中國人眼中的地位。而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給人的印象卻是“飛鳥盡良弓藏”。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大封群臣。在眾多的開國文臣武將之中,只有六人受封最高的公爵,他們分別是(排名分先後):

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那麼,論功績,他們誰最大呢?

很顯然,既然這個排名是分先後的,那麼肯定是李善長功績最大,但是歷史上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在排先後名次時,徐達力壓首席謀士李善長,位列開國六公爵之首,成為大明開國第一功臣。

《明朝那些事》上說,李善長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因為他是朱元璋比較早的班底,加上他負責後勤與政務管理,如果劉基是張良,那他就是蕭何,朱元璋建國後也任命他為丞相。

再加之其他五位公爵都是武將,所以可能考慮這一因素將其列在首位。


那麼他們二人究竟誰功績大一些呢?

徐達和朱元璋可謂是從小玩到大,徐達農家出身,土裡刨食。他性情剛毅,不甘屈居人下,長得面貌清癯,顴骨稍高,身材魁偉,自幼習武,練得一身好功夫。

郭子興舉義,濠州人湯和率壯士10餘人參加。應湯和之邀,朱元璋也投身郭子興部。至正十三年,朱元璋奉郭子興命回鄉募兵,年僅22歲的徐達欣然應召。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後來朱元璋見在濠州難成大事,遂於至正十四年秋率徐達、湯和等24將離開濠州,南進定遠,攻下滁州。徐達衝鋒陷陣,威勇初露。至正十五年攻打和州後,郭子興抓走孫德崖,孫德崖軍也抓走朱元璋,徐達提出用自己換朱元璋,化解了這場矛盾。


徐達對朱元璋可謂是肝腦塗地。《明史》:

明太祖奮自滁陽,戡定四方,雖曰天授,蓋二王之力多焉。

這裡“二王”指的是: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因為從濠州開始,徐達就跟隨朱元璋打天下,大敗陳友諒、消滅張士誠、北伐元朝,可以說明朝有一半江山都是徐達打下來的。

徐達一生驍勇有謀,戰功及築邊皆功勞顯赫,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而他也是開國六公爵中唯一一個得以善終的。

而韓國公李善長是一個文臣,明朝總體上仍然延續了宋朝的重文輕武的政策,再加上他在朱元璋身邊很早(當時朱元璋感覺有個讀書人肯跟隨很榮幸)立下汗馬功勞,所以他在眾臣中地位較高。

在朱元璋外出征戰的時候,他堅守在後方為他輸運糧草。同時,他還在制定禮儀規章方面有突出貢獻。在大明朝剛開國的時候,各項禮儀制度都不太完善,是他帶頭創立了明朝特有的禮儀制度,編寫了眾多書籍,以供後代參考。

因此,朱元璋當時特別器重他,賜下丹書鐵券,但可惜後來因為著名的胡惟庸案受到牽連,但還沒有立刻被處死。幾年後,隨著李惟庸的案子重新被翻出來,除了一個做了駙馬的兒子被赦免,其餘人皆被處死。並且朱元璋還取消了他爵位世襲的資格。



其實二人功績不太好比較,畢竟一個是文臣一個是武將,而且兩人皆排在同類之中的龍頭,足以可見二人功績之大。但是若非要分出個一二來。我還是選擇徐達。

畢竟再好的謀士也需要有能力的武將去實施,而且武將在沙場上浴血奮戰,每一份功績都是拿命博來的。並且徐達多次救過朱元璋性命,所以個人認為徐達的功績還是比李善長要大。


歷來現實


個人認為,這個問題更恰當的說法是:在朱元璋的心目當中,開國六公誰的功績最大。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賞開國功臣,包括六公、二十八侯,其中的六公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

那麼,這六公當中,誰的功勞最大呢?

其實,六人之間缺少可比性,李善長是文臣,另五人是武將。而且,常茂是常遇春的兒子,屬於第二代的勳臣,他代表的是已經亡故的父親,個人的功績根本不能和其他幾位國公相比。

剩下的四公,個個戰功顯赫。但總體來看,不論是資歷還是戰績,徐達都遠遠超過李文忠、馮勝和鄧愈三人。而這三位旗鼓相當,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又曾是朱元璋的養子,這在勳臣當中是惟一的一個,屬於嫡系中的嫡系,所以他的排位靠前。

馮勝、鄧愈都和常遇春一樣,是獨立起兵,但比常遇春更早歸附朱元璋,都屬於實力派。馮勝年紀大,排在鄧愈前面。

剩下的問題是,在朱元璋的心裡,李善長和徐達二人,誰的分量更重一些?

當初,朱元璋自立為吳王之後,任命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常遇春為平章政事。當時,朱元璋還沿用元朝的做法,以右為尊,所以李善長的地位在徐達之上。

滅掉張士誠之後,朱元璋只封了三位國公,李善長為宣國公,徐達為信國公,常遇春為鄂國公,可見三人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朱元璋靠武功戰勝群雄,奪得天下,那麼,他為什麼把文臣李善長放在徐、常二人前面?

第一,兼重文治與武功。李善長是定遠人,比朱元璋年長十餘歲,通曉文史,比徐達投奔朱元璋的時間稍晚。早期他一直充當朱元璋的參謀,兼管政務。後來朱元璋帳下劉基一樣的人才越來越多,李善長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政務上。朱元璋率軍親征時,他一般留守後方,統籌糧草,支援前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完全有資格充當眾多文臣的代表性人物。

第二,朱元璋需要一個有資歷、有威望的人物,總理群臣,在自己之下統攝朝政。

常遇春死後,合適的人選只有李善長和徐達。此時,殘元勢力還非常強大,西北、東南、西南、南方各地還沒有完全征服,徐達為首的武將還有許多艱鉅的任務。徐達的精力主要放在軍事上,無暇顧及其他事務。所以李善長更合適。

第三,此前,李善長很好地扮演了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

至正二十四年初,李善長、徐達等人勸說朱元璋自立為吳王,朱元璋不肯,李善長等人堅持勸進,朱元璋也就不再推辭。

至正二十七年七月,李善長等人進一步勸說朱元璋登基稱帝,被朱元璋否定。消滅張士誠之後,李善長率領文武百官再次勸進,於是朱元璋登基。

幾次勸進之外,李善長還主導制訂了新朝的法律、禮制等重要的文件,很好地貫徹了朱元璋的治國理念。

在推重李善長的同時,朱元璋用他的方式強調了徐達的功勞,給他五千石的年祿,高出李善長的四千石。

綜之,在朱元璋看來,李善長和徐達的開國功勳一樣大,二人各有千秋。


於左


洪武三年總共封了6個公爵,其中,排在第一的李善長是文臣,其他5人都是武將,李善長的爵位是最高的,只有徐達的爵位跟他差不多。李善長是太師,徐達是太傅,李的地位略高。李善長是左丞相,徐達是右丞相,也是李的地位越高。從皇帝朱元璋的封號上來看,是李善長的地位略高於徐達。但我認為,徐達是明朝的第一功臣。理由如下。

1.李善長雖然在爵位上比徐達高,但他們的實際待遇不一樣。李善長的工資是4000石,徐達的工資是5000石。從這裡可以看出朱元璋是有所偏向的。

2.二人的結局不一樣。李善長受胡惟庸事件的影響,滿門抄斬。徐達死後封為中山王,葬在朱元璋的陵墓旁邊。這是大臣獲得的最高榮譽。

3.李善長雖然排在第一,他只不過是朱元璋手裡的一個棋子,是用文臣來壓制武將。同時讓徐達做右丞相,就是利用武將來牽制文臣。來保證朝廷權力的平衡。這不等於說李善長功勞最大。

4.徐達的個人品格,得到朱元璋的充分認可。他不居功自傲,他領軍隊攻下北京,把元朝政權趕回沙漠,回到京城以後,他閉門謝客。他不結黨營私,胡惟庸做丞相時,跟朝中大部分官員都有來往,但是徐達就是不跟胡惟庸有任何交集。所以明朝的幾個大案像胡惟庸案藍玉案跟徐達沒有任何關係。所以徐達成為善始善終的功臣。

所以我認為,徐達是明朝第一功臣。


只見滾滾長江東流水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隨著李文忠追擊北元,徐達、馮勝、鄧愈西征甘肅兩方面戰事都告一段落,明朝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地位已經基本穩固,於是朱元璋進行了一次大封功臣的行動。

這其中,朱元璋一共封了六個公爵。

位居第一的是文臣李善長。

他獲封“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韓國公,參軍國事”。

而位列第二,但是武臣第一的是徐達。他獲封“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魏國公,參軍國事”。

位居徐達之後的本來應該是常遇春。但常遇春已於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病逝,所以由其兒子常茂前來領受其父應得的爵位,所以封號短了很多,僅為“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鄭國公”。

再之後是“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大都督府左都督、曹國公,同知軍國事”的李文忠。

“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宋國公,同參軍國事”馮勝第五。

“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衛國公,同參軍國事”鄧愈第六。

要問這六個人裡誰的功勞最大?

朱元璋已經給了答案了。

這六位公爵中,只有徐達和李善長是“左柱國”,其他四位都是右柱國。明朝以左為尊,徐達在朱元璋出身微末之時就堅定跟隨,一路出生入死,李善長則是朱元璋的首席幕僚之一,朱元璋南下滁州即主動跟隨。顯然,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李善長和徐達一文一武在其所有臣子裡的功勞最大。

至於這兩個人誰的功勞更大,畢竟是一文一武,其實朱元璋也沒啥標準了

所以他這裡搞了一個平衡,李善長是位列功臣表第一,徐達是第二。但封爵的食祿上,卻是徐達超過了李善長。徐達為五千石,李善長為四千石。


冷兵器研究所


進李善長韓國公,徐達魏國公,封李文忠曹國公,馮勝宋國公,鄧愈衛國公,常遇春子茂鄭國公。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開國功臣,其中開國公爵六人。據《明史》記載,這六個開國公爵分別是李善長、徐達、李文忠、馮勝、鄧愈和常茂。如果要說這六個公爵中,誰的功績最大,我認為是徐達。

從《明史》記載的這個公爵榜順序來看,李善長是開國六公爵第一位,按說也應該是功績最大的一個,也是在朱元璋心目中地位最高的一個。

就像現在單位裡面開會,主席臺上面領導的座次是有講究的,臺籤絕對不能放錯,更不能亂放。地位高的一定比地位低的順序更靠前。

但這只是表面現象,下面我來慢慢分析。

先來看一下洪武三年,李善長和徐達所授官職。


李善長,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國柱、太師、中書左丞相、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

徐達,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右國柱、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封魏國公、年祿五千石、賜世襲文券。

從所授官職來看,李善長和徐達差不多,應該說李善長稍高些,因為明朝以左為尊。李善長是左國柱、左丞相,而徐達是右國柱、右丞相。不過,徐達的俸祿比李善長多一千石。

再來看看李善長和徐達所做的功績。

徐達,自然不用多說。用朱元璋賜給徐達的一副對聯來說明,“破虜平蠻,攻貫古今第一人;出將入相,才兼武德世無雙”。在朱元璋心裡,徐達是真正文武雙全第一人。徐達死後,朱元璋把其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為中山王。

而對於李善長的功勞,朱元璋是這麼說的“善雖無汗馬勞,然事朕已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意思是說,李善長雖然沒有領兵打仗的功勞,但是跟隨朱元璋時間長了,而且還負責糧草、軍械等後勤工作,功勞也很大,所以封為國公。不可否認,行軍打仗中,後勤保障也是重中之重。另外,朱元璋還將李善長與蕭何相比,認為蕭何比不過李善長。

但是,我認為這是朱元璋在誇大李善長的功績,目的是安撫其他人。

因為,朱元璋說過一句話:“他(李善長)的功勞,朕獨知之,其他人未必盡知”。

好吧,就你一個人知道,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咯。

如果說,李善長的功績在徐達之下,為什麼公爵榜上,李善長為第一,徐達居次呢?有一個原因很重要,就是要平衡文臣武將。

我們可以發現,公爵榜中除李善長外,其他都是武將。都是在用性命幫你朱元璋打天下,而且是公認的一代名將(除了常茂,他是子承父爵),不封為公爵實在說不過去。但如果將李善長放到第二位之後,似乎又對文臣來說不太公平(就連神機妙算的劉伯溫也只是個伯爵誠意伯)。朱元璋不想讓別人認為自己重武輕文,所以將李善長排在公爵榜第一位是個不錯的選擇。

一個公爵榜,煞費苦心啊!

文獻參考《明史》等。


喧囂平原


明朝的開國之君,經常都會被後人提及。因為他這個人實在太具有傳奇性,從窮苦孩子變成了一代帝王,真還像是一部勵志版的小說。雖然他的經歷讓人覺得勵志,讓人覺得倍受鼓勵。但是對於他很狠辣作風,不少人不認同,當年陪著他打天下的開國大將有很多,但是大部分都下場悽慘。就連他自己親自封的開國六公爵中,都有兩位是被處決了的。 能被這位帝王封為公爵,那說明其貢獻相當大,這6人當初是給了他極大助力的人。那六位公爵裡面,誰的功績應該要算是最為突出的呢?理由又是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來細細地談一談這幾位公爵。



第一位,(韓國公)李善長。在朱元璋帶著軍隊去到滁州時,他就聽到了消息,然後主動過來投靠。由於其謀略過人,同時還管理著物資調配問題,因此很快得到重用,成為了朱元璋最為信任的親信之一。最後他就幫著朱元璋管理著後方,負責糧草的調配,讓他無後顧之憂的上前線對敵。 第二位,(魏國公)徐達。他是一位打仗能手,朱元璋都曾經誇讚他,是一位文武兼備的奇才。之後再為大家封功的時候,他是六王之首,也是開國的首位功臣。

第三位,(曹國公)李文忠。他是朱元璋的外甥,兩人的關係非常親密。再加上,朱元璋帶著部隊爭奪天下之時,他也是多次立下戰功,而且足智多謀,好幾次打仗,表現都極為優秀。因此,他最後幸運的獲封了國公,並且還成為了明朝最高軍事機構的大都督主管。 第四位,(宋國公)馮勝。他最突出的功績是在攻打北園以及遼東的期間,因為領軍得當,所以最後被封國公。但是他後來引起了朱元璋的猜疑,最後被處死了。
第五位,(魏國公)鄧愈。這位大將在朱元璋攻打南方之時,立下了戰功。不過運氣不好,明朝建立沒多久,他就因為太勞累而去世,都沒有享到什麼福。 第六位,(鄧國公)常茂。他其實是沒有功勞的,他主要是因為得到了父輩的庇佑。他父親常玉春才是真正立功之人。 分析完了這6個人物之後,想必你們也應該知道,誰才是最有功勞的一個人。那當然就是徐達,朱元璋都對他也是高度的評價,稱他是世間不可多得的一位人才,也是因為有了他,才使得自己能順利拿得天下。


合肥歷史


公元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即位後的朱元璋大封諸位功臣,其中有六人被封為公爵,併成為“開國六公爵”,他們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和鄭國公常茂。

韓國公李善長

李善長,明朝開國功臣,自元至正十四年起就追隨朱元璋四處征戰,功勞頗多,被朱元璋譽為漢之蕭何,朱元璋登基後任命他為左丞相,封宣國公,洪武三年進爵為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在明朝開國六公爵中名列第一,後來他的兒子又娶了朱元璋的女兒,晉升為皇親國戚的李善長可謂位極人臣、如日中天。可惜的是功勳卓著的李善長並沒有善終,洪武二十三年因牽涉到胡惟庸案,李善長被朱元璋下令處死,年七十六歲,他的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也一併被處死。

魏國公徐達

徐達,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元朝末年出身農家的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並屢立戰功:大敗陳友諒、消滅張士誠、北伐推翻元朝統治等等,明朝建立後官拜太傅、中書右丞相,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賜世襲文券。洪武十七年,徐達因病去世,死後被朱元璋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並賜三世皆王爵。

曹國公李文忠

李文忠,明朝開國名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十二歲時跟隨父親投奔朱元璋,被收為養子,並經常派他監軍隨將領出徵,明朝建立後李文忠多次領兵出塞征討元軍殘餘勢力,戰功顯赫,被封為曹國公,子孫世襲,歲祿三千石。洪武十七年李文忠因病去世,年四十七歲,被追封為祁陽王,諡曰武靖。

宋國公馮勝

馮勝,明朝開國名將,元末隨其兄馮國用一起投奔朱元璋,在平定四方分裂勢力中屢立戰功,明朝建立後被封為宋國公,參與軍政大事,並被授予世襲憑證,在朱元璋晚年因受猜忌被賜死,崇禎十七年追封為寧陵王,諡號武壯。

衛國公鄧愈

鄧愈,明朝開國名將,原名鄧友德,天生勇武過人,十六歲就領兵抗元,公元1355年率所部萬餘人投奔朱元璋,任行軍總管,並被賜名鄧愈。在跟隨朱元璋渡過長江、攻佔集慶、太平,等戰役中屢立戰功,後轉戰浙西屢敗元軍,洪武三年隨徐達遠征甘肅,擊敗北元軍隊,並招降吐蕃等部,因功晉封為衛國公、右柱國、榮祿大夫。洪武十年,鄧愈病逝,朱元璋停朝三日,親迎靈柩祭奠,並追封其為寧河王,諡號武順。

鄭國公常茂

常茂,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常遇春的長子。常遇春是明朝開國時期最重要的將領之一,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投靠朱元璋,自請為前鋒,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因此又被稱為“常十萬”,在征討四方割據勢力、滅亡元朝的諸多戰爭立下了不世奇功。洪武元年,常遇春同徐達領軍北上,一舉攻佔大都,此後常遇春又率軍馳救北平,大獲全勝,並攻取了元上都開平,洪武二年常遇春率軍自開平南歸至柳河川時突然暴卒,年僅四十歲,朱元璋大為震悼,賜葬鐘山之下,親為致祭,追贈其為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號忠武。常遇春長子常茂蔭父功被封為鄭國公,洪武二十年因罪被安置於廣西龍州,四年後去世。


歷史AB面




朱元璋內心裡就是個農民,他自己常說,武將把腦袋掛在褲腰帶上,出生入死,很不容易。文官在後方抄抄寫寫,出出主意,衣食無憂,更沒有槍林彈雨的危險,日子並不難過。所以,朱元璋規定,文官最多能封到伯爵,而武將可以封公爵,死後可追贈郡王爵位。

朱元璋封的六個公爵裡面,李善長排在第一,徐達排在第二。功勞最大的就是這兩個人之一。李善長並沒有上陣打過戰,更沒有帶兵殺過敵人,為什麼能排在第一位呢?



主要原因是李善長不但是個出謀劃策的文官,更是朱元璋的後勤部長,朱元璋自己說,一路走來,從勝利走向勝利,從來沒有缺過糧草軍需,糧草多重要?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朱元璋把這個大功勞記在了李善長身上,說李善長是自己的張良。

在朱元璋看來,李善長的功勞最大,這個沒毛病,老朱乾的事,老朱心中有數。


坐看東南了


談論這個沒什麼意思啊,因為功勞大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太多好處啊!反而是滅頂之災,那是滅族的悲劇啊!

朱元璋就是如此狠毒。明朝第一個皇帝開始大殺功臣,因為大臣功勞太大。最後一個皇帝大殺大臣,因為大臣功勞小。最後又怨恨沒有忠臣。

我不明白,為什麼總有人喜歡歌頌這種罪惡。一個文明社會,應該是嫉惡如仇的,5000年文明如果換來的是對這種人的歌功頌德,那還真是可悲可笑了。



木府木初


王朝建立後,開國君主對有功之臣進行封賞,是自古以來的一種慣例,從武王伐紂後的分封天下,到漢高祖劉邦分封諸國,實行“郡國並行制”,到後來,因為漢初諸侯們的紛紛反叛,劉邦在白馬之盟時約定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此後,開國之君往往只是將功臣們封為公爵,讓他們享受封地的食邑,卻不能夠割據一方。

明朝是我國曆史上的重要朝代,關於它的議論,可以說幾百年來從未停歇。明朝太祖朱元璋一生傳奇,從乞丐做到帝王,但繼位後將大部分開國功臣都毫不留情的除掉,引發了爭議。這些功臣中就包括“開國六公爵”中的兩位。顧名思義,明朝開國六公爵就是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封賞的六位公爵,那麼,他們中誰的功績最大?為什麼呢?

開國六公爵,指的是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和鄭國公常茂,我們就按照這一順序來看看他們有什麼功績。首先是李善長,他於延祐元年(1314)出生在濠州定遠,也就是今安徽省定遠縣一帶,據《明史》記載,他“少讀書有智計,習法家言,策事多中。”

朱元璋帶領起義軍行至滁州時,李善長前來投奔,他從書記做起,不久便“為參謀,預機畫,主饋餉,甚見親信。”此後,李善長坐鎮後方,不但為前線提供物資,調配軍需,還能夠靠自己出色的軍事才能守住城池、嚴整軍紀。

李善長的地位不斷提升,到朱元璋佔領江南大片地區後,“軍機進退,賞罰章程,多決於善長。”朱元璋當上吳王后,李善長被任命為右相國,他理政有方,幫助朱元璋無後顧之憂地奪取了天下,明朝建立後被封為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不過,最終他因知胡惟庸反而隱瞞不作為而被處死,其家族也被株連。

至順三年(1332),徐達出生於濠州鍾離,也就是今安徽鳳陽一帶。至正十三年(1353)時,徐達投奔朱元璋,其軍事才能很快在戰爭中顯現,朱元璋非常信任和重用他,常常任命他為主將,代替坐鎮大本營的自己南征北伐。

徐達在朱元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居功至偉,朱元璋誇讚他為“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後來,徐達作為“六王”之首和開國第一功臣被後世讚頌。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他十九歲時就在擊敗起義軍領袖徐壽輝一戰中立下首功,此後輾轉多地,屢立奇功,最終被任命為明朝最高軍事機構大都督府的主管。

馮勝在明朝建立後攻打北元和遼東的戰爭中居功至偉,但後來因功勞太高而被年邁的朱元璋猜忌,慘遭賜死。鄧愈年少從軍,在隨同朱元璋攻克南方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因其領軍有方而知名,明朝建立後,鄧愈不辭辛勞,前往吐蕃等地安撫西域諸部,最終病逝。

常茂本人沒什麼功績,他是託父親常遇春的功勞才得以封公,這裡便不多贅述。在這開國六公爵中,徐達和李善長一個靖平四方,一個治理天下,都功勞極高,但要說最為功勳卓著的,筆者認為還是功臣廟中居於首位,被朱元璋給予高度評價的徐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