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在魏忠賢得勢的三年中,明朝為何能在遼東戰場壓著皇太極打?

cyyaizyh


吾皇萬歲,魏忠賢號稱九千歲,皇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魏忠賢得勢後,他對於權力的掌控慾望也愈加明顯,當然魏忠賢不能稱得上是賢臣,因為他很貪財也貪權,只不過後人在看待這段歷史時卻發現,在魏忠賢春風得意的三年時間裡,當時明朝在和遼東作戰期間都是處於優勢的,而且就連一貫驍勇善戰的皇太極都懼怕明軍,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魏忠賢當時做了什麼?

當時魏忠賢非常明白明朝的處境,所以在明軍作戰期間魏忠賢是給予了大力支持的,他雖然不能算是好官,但是也不至於坑害國家。魏忠賢明白遼東地區很關鍵,當時孫承宗就在遼東作戰,魏忠賢支持孫承宗的做法,這對於明軍十分有利。隨著戰事的推進,袁崇煥得到了重用,而且袁崇煥當時在遼東作戰過程中表現非常好,當時魏忠賢還一直和戰場上的袁崇煥保持通信,以便於及時瞭解戰場的信息。袁崇煥是忠君愛國之人,所以在某一種程度上來看,魏忠賢也不能算是一個壞透了的宦官,起碼在對抗遼東時,當時魏忠賢的表現對於戰事的推進是起到了積極作用的。

在魏忠賢得勢的那幾年中,也是明軍和皇太極對抗中佔據優勢的幾年。不僅如此,雖然魏忠賢比較貪,但是他卻沒有去搜刮民脂民膏,當時朝廷在對抗皇太極的過程中之所以可以佔據上風,那是因為朝廷當時有錢,而國庫充盈也離不開魏忠賢。當時魏忠賢開始大力征稅,但是徵收的對象不是百姓而是工商業,當時明朝的對外貿易和一些產業發展不錯,所以相關行業的收入也頗豐,魏忠賢集中對這些產業徵稅,一方面讓國庫可以充盈,另一方面也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後來在發生災害時魏忠賢也通過降低稅收的方式來減輕百姓壓力,對災害嚴重的區域也會免徵稅。所以在魏忠賢得勢時,他當時還是為朝廷為百姓做了一些實事的,魏忠賢的做法也被很多官員看在眼中,所以當時有人提出給魏忠賢修建生祠,就是藉此來表達對魏忠賢的肯定。

當時魏忠賢的政敵就是東林黨,在魏忠賢倒臺後,東林黨開始耀武揚威。雖然魏忠賢和東林黨都是為了權利而鬥爭,可是和魏忠賢相比,東林黨就不怎麼樣,東林黨後來主張增加賦稅,導致百姓生活更加艱難。而當時的崇禎皇帝對局勢判斷失誤,還將袁崇煥殺死,國家內外憂患不斷,才導致明朝走向末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