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楷書起筆、運筆、收筆的要領是什麼?

用戶100586451911


書法中有藏鋒、露鋒、逆鋒、中鋒、衄鋒、折鋒的種種筆法。楷書中,起筆一般有露鋒起筆和藏鋒起筆,行筆多是中鋒行筆,收筆多是回鋒收筆。

以下結合歐楷中橫畫的寫法,具體介紹楷書的起筆、行筆、收筆。

一、長橫

1、順著筆鋒豎向入筆(順鋒豎入)。

2、將筆鋒橫向稍稍後移,然後逆時針方向轉動筆管,將筆調成中鋒。

3、中鋒行筆,中段提行,使得中間的部分比整個橫畫的兩端要細一 些,有點像扁擔一樣,行至末端逐漸加力。

4、末端提筆,筆鋒在橫畫右上方,然後向右下切筆(即頓筆)。

5、順時針捻動筆管,邊捻邊提,向左向收筆。

二、短橫

1、順著筆鋒豎向入筆(順鋒豎入)。

2、將筆鋒橫向稍稍後移,然後逆時針方向轉動筆管,將筆調成中鋒。

3、中鋒行筆,並逐漸加重,行至末端最重。

4、末端提筆,筆鋒在橫畫右上方,然後向右下切筆(即頓筆)。

5、順時針捻動筆管,邊捻邊提,向左向收筆。

三、尖頭橫

1、順著筆鋒偏橫向入筆(這是與前兩種橫不同的地方)。此時已經是中鋒,所以不需要調峰。

2、中鋒行筆,邊向右行邊逐漸加重,加重的速度比短橫要快。

3、末端提筆,筆鋒在橫畫右上方,然後向右下切筆(即頓筆)。

4、順時針捻動筆管,邊捻邊提,向左向收筆。

四、小橫

1、與前三種橫不同,用藏鋒寫法寫出“蠶頭”(即先向左跪筆,然後再向右行筆,寫出像蠶一樣的頭)。

2、中鋒勻速向右行筆,用力均勻,筆畫粗細幾乎沒有變化。

3、末端提筆,頓筆,收筆的幅度要小一些,寫出較圓潤的感覺。


書法談


楷書有很多種風格,我們常見的有歐、顏、柳、趙,這幾種楷書的筆法是有很大不同的。

歐楷,是指唐代書法家歐陽詢的楷書,書風剛健險勁,法度森嚴,以橫畫為例,起筆以“切筆”為主,中鋒行筆,提頓回鋒收筆。

顏楷,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楷書,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慨凜然。同樣以橫畫為例,起筆逆行下頓,中鋒行筆,提頓回鋒收筆,形似橢圓。

柳楷,唐代書法家柳公權的楷書,結體嚴謹,瀟灑自然,筆畫瘦硬,與顏真卿齊名,有“顏筋柳骨”之稱。柳楷的橫畫寫法在歐、顏之間,起筆與歐楷相似以“切”為主,中鋒行筆,提頓回鋒收筆,與顏楷雷同,形似橢圓。

趙楷,元代書法家趙孟頫的楷書,點畫圓潤華滋,結構方正謹嚴,形體端秀有行書之氣,在繼承傳統書法的基礎上,削繁就簡,變古為今。其橫畫的寫法,逆鋒起筆,中鋒行筆,頓筆回鋒收筆。

除了以上楷書之外,還有魏碑(魏楷),魏碑也有很多種風格,其筆法也不盡相同,不管學什麼書體,只要潛心鑽研,定有收穫。


書風法雨


有的漢字直接由筆畫組成,結構簡單不能再分,叫獨體字,有的字筆畫較多,結構複雜,由偏旁部首組成,叫合體字,而偏旁部首一般由獨體字變化而來,歸根結底漢字是由筆畫組成的。所以學書法往往先從學習筆畫入手。

漢字隸變之後,基本筆畫已經形成,很早人們都想到它們的規律性,人們找到了“永”字,八種筆畫都有,以其規範,形成了“永字八法”,經王羲之,智永禪師,張旭等人研究傳揚,以後各代多有論述,可以說經久不衰,廣為流傳,雖有人提出過異議,我以為其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至於筆畫書寫離不開落筆,運筆和收筆,大多無異議。

一、落筆:

也稱發筆、興筆、引筆、起筆。起筆是寫筆畫的開始,開一個好頭才利於向下進行,所以人常說“萬事起頭難”,“好的開始是成功之半。”人們相信善始才易善終,頭起好了,易於往下進行,所以王羲之講“起筆者不下”,起筆形勢好、不失節、起點高才行。 毛筆多取逆勢起筆,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也就是藏鋒起筆,像橫、豎、撇、捺多逆鋒起筆。露鋒也可,像左點、右點、左尖橫等。

二、運筆:

也叫行筆,行筆有方向、有緩急、有虛實、有映帶、有轉折,有滑澀等等,隨筆畫不同有各自不同的要求,有一點這裡要注意的是“澀進”,即無論哪種筆畫用筆不可過快,尤其不能出現滑筆,一滑而過,何來筆畫厚重可言。劉熙載《書概》說:“古人論用筆,不外疾澀二字,澀非遲,疾非速也。”我主張“快而不滑,澀而不滯”即是此,主張“運筆常思澀進。”

三、收筆:

也叫結筆、殺筆。 行筆至筆畫終了回收筆鋒,語曰“無往不收,無垂不縮。”此二句即指筆勢有來必有往,有去必有回,有放必有收,有運必有止,也指寫橫是終了要向左下回鋒收筆,寫豎至末要向左上回鋒收筆。 以上指不出尖的筆畫,若出尖收筆時不能實回(實實在在在紙上回鋒收筆)而要空回,不在紙上回在空中回筆,又不落下筆跡為何要多此一舉?原來空回就是為了出尖,想想要收筆時提筆收鋒向空中順勢畫弧的時侯,筆鋒逐漸變細,逐漸脫離紙面,筆跡豈不是尖狀?所以“提筆收鋒,順勢在空中畫弧”就是出尖的技巧。 清劉熙載《書概》說:“逆入、澀行、緊收,是行筆要法。”可謂要述。


常航居士


我認為寫字不僅僅用手,用指,而是用手腕的力。並且還要用心,用意,用氣和用力。氣、意、力之和運用於了筆端而已。

執筆技巧與呼吸訓練的關係和要領:

拇指與食指兩指肚盡力並緊,目的是保持兩指的指力及硬度,緊則指硬畫硬.由於拇指食指兩指肚已經並緊,所以只能憑藉兩指下面未併攏的指肉的合力與中指的側面(中指第一關節至甲根中間)夾住筆桿,是輕夾而不要用力擠。

一緊一夾,在書寫時幾乎感覺不到捏筆.這樣一來在書寫的過程中,筆鋒(筆尖)就會受到紙面的磨擦阻力而轉動,正是由於有了這個轉動才能實現中鋒與側鋒的交替變化.筆鋒能否實現交替變化就在:(拇指食指)同(中指)的夾力(感覺不到捏筆),這時候你會發現筆桿子很乖乖的就斜靠在了虎口上。剩下的任務就非常簡簡單單了,不斷地提筆落筆提筆落筆,就可以寫出漂亮的毛筆字來了!

比如,寫”撇“的時候自然的吸氣,自然的鼻吸而絲毫不用力氣,寫”捺“的時候,自然而均勻的呼氣,深長的氣息始終伴隨著筆尖的行移,寫字畢,呼氣止,再開始另一個筆畫的一呼一吸,目不離筆,凝神筆鋒,氣息傳遞。

書法與太極愛好者

健身書法作品選


呼吸健身法


楷書的起筆有露鋒起筆與藏鋒起筆;

楷書的行筆需要講究:輕重緩急;

楷書的收筆要領:提筆下壓,回鋒收筆。

起筆若是露鋒,其要領為:空中落筆,注意落筆角度,再轉鋒行筆;

起筆若是藏鋒,其要領為:空中落筆,逆鋒入紙,也須注意入紙角度,再調鋒行筆;

行筆要領:按照所學書體的不同,其輕重緩急會有較大的區別,但是,共同點就是:中鋒行筆。


書法有云


逆鋒起筆,中鋒行筆,回鋒收筆。提按頓挫一氣呵成!




儒學代言人


我理解不等於你理解,每個人理解個不相同!我個人理解不管是楷書,行書,草書最好的筆法用最簡單的筆法寫出好看的字!其實不是很難理解,筆法有幾百種不能每個人都能用得上!我推薦初學者學楷書從千字文,道德經小楷入手!日寫千字千日出徒!


高升景圓


起筆慢而穩健,行筆中鋒略快,手筆成竹在胸。總之當氣沉丹田物我兩忘,身心愉悅的投入其中一定筆底生花。

落筆時如何做各種筆畫,表現各異書風,其間變化多端,還有像落筆與起筆之方式,行筆之輕重緩急,筆畫或字之間的連與斷,以及轉折。

1、起筆與收筆:

關於起筆,求其方圓分明,完美潔淨,包世臣稱:“起筆處:順入者無缺峰,逆入者無漲墨。”無缺峰則形狀完美,無漲墨則筆畫潔淨,起筆時順入成方,逆入成圓。收筆時則需頓或折筆鋒而成方,回鋒而成圓。上述諸點,乃起步之大道理,應多加練習.

2、提筆與頓筆:

當你在寫作時,一個字完成的過程是由提筆與頓筆交互而形成的,“頓”是將筆下壓,屈筆鋒而將力道使於紙上。“提”,則是將筆提起或半提起以繼續行筆。大體上,頓筆後需提筆才能行筆,而提筆後又需頓筆,使筆畫成形,或接連著下一筆的筆畫。終使字成形。所以才說書法寫作是提與頓的交替過程。其中又包括更細的變化,例如提有全提、半提之分,頓也有輕重之巧。這就需要讀者自己去體會了。

3、轉筆與折筆:

除了上述之提與頓外,轉筆與頓筆也需要重視。“轉”是圓潤筆畫的方法,“折”則是畫方的方法。張廷相曾道:“真書以點畫成形,以轉折見性”。其中,細分古書所見,折亦可稱為翻轉,表現的方法有此一句“曳而加於上”,意思是行筆中停筆不動,變換筆鋒之方向略成ㄟ狀轉向。使外角成方,得其筆意。至於轉法亦稱絞轉,行筆中“動而轉於下”,意近同於上,只是轉鋒時不停,順勢迴轉向下,形亦同於ㄟ,但畫外角成圓,轉動幅度較為大。蔣夢麟曾以圖形說明,並附詩云:“翻轉突折成直角,絞轉毫滾心如旋。”此例足可明見。

4、方筆與圓筆:

這部份較為複雜,講求整體的效果。依前面所提過的起、收,提、頓、轉、折,在書寫時,放慢些許速度,使運筆較更穩定,以合宜的技巧,在起止及轉彎處,筆畫中等,將之突顯曲度,使整體架構看起來圓潤,且蕭散超逸。而方筆則是在上述各要點中,突顯筆畫的骨氣,讓整體架構明瞭,直方而不失輕巧,凝整沈著,蒼勁挺拔。張隆延道:“方筆平直而精嚴,圓筆委曲而奇詭。”極為稱道。

5、藏鋒與露鋒:

談到筆鋒,可延伸出偏鋒、正鋒、搭鋒、折鋒、回鋒諸法,對於筆鋒的用法,重要可知。若書法筆中鋒無變化,那即是死法。又以藏鋒與露鋒最重要。藏鋒即是將筆鋒藏於筆畫中,不露痕跡;露鋒就是筆鋒自然露外。徐浩雲:“用筆之勢,特需藏鋒,鋒若不藏,字則有病。”此句話甚是明白。筆鋒不藏,則缺乏含蓄之深韻,也不可偏重一方,則不得中道即為病。兩者得相配合,藏鋒包其氣概,露鋒縱其精神,使字氣勢挺拔,氣韻天成,即得其道。


王遂寧


楷書的起筆要空中落筆,藏鋒轉筆。

行筆時中鋒行筆,也就是筆尖在筆劃中間,不能太慢,不能遲滯。

收筆穩慢收。

要多學盧中南楷書大師的講解,非常細緻。


手機用戶草書


談寫字,算是人生一大遺憾了,不管是楷書,還是草書、行書、隸書,可以說樣樣不通。游泳有“狗刨式”的,估計我寫的字也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