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仅靠好成绩+活动进名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仅靠好成绩+活动进名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只靠好成绩、高SAT,再加上一些短期课外活动包装,就想进藤校或TOP15大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这是一个从业23年留学老师傅的经验之谈,更是一个家有4娃父亲的肺腑之言。

23年前,他从耶鲁大学硕士毕业并投身到留学咨询行业,经历了留学行业的起起伏伏;23年后的今天,已是4个孩子父亲的他不仅将公司做到行业知名,更是把孩子们培养得非常出色。

如今,他的大女儿正在宾大沃顿商学院读大二,老二就读于“全美第一高中”菲利普斯·安多福。

仅靠好成绩+活动进名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1

回顾赴美留学20年

从“花里胡哨”到“返璞归真”

如今,许多家庭为了出国留学费尽心思,谈规划、打竞赛、做活动……但是,不少嗅觉敏锐的家长渐渐开始发现活动不灵了,AP不起作用了。于是大家都很着急,想要打探美国大学的申请秘诀。

其实任何事情,只要放在时间的长河里去看,就会非常清晰,疑问也会迎刃而解。我们现在就来分析一下出国留学的历史。

1

萌芽期:成绩单自己填,赴美签证很重要

我是1996年开始在中国台湾做留学,2004年来大陆发展的,看到了台湾留学的“收场”,也见证了大陆留学潮的兴盛。但大家知道吗,在2000年初,自费留学和本科留学刚刚兴起时候,学生只需签“放弃高考”协议,就能拿一份成绩单的模版,具体成绩竟然可以学生自己来填。

紧接着,学生去某某方培训托福、SAT,成绩出来之后,再着手准备申请。

有些学生会在高二下学期找留学顾问,除了最要紧的申请材料之外,机构还要全权负责学生的赴美签证(当时过签证率非常低,对学生来讲没有签证任何准备都是无用功)。

2

爆发增长期:赴美留学竞争激烈,做活动包装的也多了

中国的赴美留学热是从2008年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开始的,放宽签证、支持留学生就业、提倡STEM教育等政策,使得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尤其是自费出国人数不断增加。

仅靠好成绩+活动进名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1999-2019中国赴美留学人数,从2008年开始迅猛增长,数据来源于美国《门户开放报告》

当美国大学一下子收到这么多来自中国的申请时,他就需要做一件事情:筛选。

前面说到当时不少学校成绩单水份大,不少学生到了美国之后表现不佳,美国大学招生官自然也看出了其中的问题。于是,当时的学生就需要来考几门AP,打一些美国大学认可的竞赛,或是参加夏校来证明自己的真实实力。

与此同时,确实有一些学生凭借着所谓的“特色活动”进入了不错的大学,比如去肯尼亚支教,去柬埔寨盖房子等等,也就衍生了一批以活动为特色的留学、教育公司。

我相信直到今天,不少留学家庭依旧在纠结“应该考几门AP”、“要不要打辩论”、“活动该怎么规划”的问题,但却很少思考:在当今的留学形势之下,它们还是“真问题”吗?

3

稳定期:返璞归真,成绩和文书很重要

2017年,随着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中国赴美留学也进入了稳定期。

在这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的国际化教育大环境,以及美国的国际学生招生要求都发生了改变。

比如中国国际化学校的迅猛增长,IB、AP、A-Level课普及,中国学生的成绩单越来越透明化了;

比如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增加,美国大学开始摸清楚具体哪些学校的学生学术好、适应力强了;

再比如,越来越多美国大学开始接受A-Level课程的学生,ACT分数的接受度也增加了……

于是我们看到,公立、民办、海外高中学生都有进“哈耶普斯麻”、“牛剑”的,不少进入大藤的学生其实并没有夏校经历,也没有做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活动,留学申请返璞归真。

所谓“真”,意味着除了像国际奥林匹克竞赛、ISEF(英特尔科学与工程大赛)这样的硬核奖项之外,就要实实在在的靠学校好,年级排名好,文书好,有特长,才有机会被美国顶尖大学录取。

换句话说,想要只靠好成绩、高SAT,加上一些短期“特色活动”的包装,就进藤校或TOP15大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那么,在留学申请返璞归真的时代,我们的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顺利进入美国顶尖大学呢?我从活动和长线规划两方面,结合自己女儿的升学经验来给大家理一理。

仅靠好成绩+活动进名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英特尔科学与工程大赛是被美国名校青睐的“硬核”奖项

2

活动怎么做?

别用你的业余爱好

去挑战别人吃饭的本事

看到这里,或许有些眼尖的家长已经发现,除了我们常说的学校、成绩与文书之外,我把“特色”换成了“特长”。前者是短期的、可包装的“业余爱好”,后者是长期的、需苦练的“吃饭本事”。

下面我来分享我女儿们的故事。

我的大女儿是从寄宿美高米尔顿(Milton Academy)申请到宾大沃顿学院的,除此之外,她还拿到了芝加哥大学、纽大商学院等不错的Offer。在这之前,她分别在上海体制内小学和某公办国际部中学读书,中间还去了1年美初。

仅靠好成绩+活动进名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美高米尔顿官网首页

大女儿在进入美高后开始对排球和壁球感兴趣,所以9年级和10年级暑假,当别的同学多在参加活动或准备SAT时,我们主要帮她安排了排球和壁球的私人教练。她也顺利地在10年级选上了排球校队,11、12年级都选上了16校联盟的荣誉选手(Honorable Mention)。壁球的表现也不错,12年级也被学校的壁球队选上了。

与此同时,我们也丝毫没有降低她的学术要求。到了10年级的圣诞之后,我们开始高标准要求她的成绩,考虑她的选课,并开始接触学校的升学指导办公室;11年级时,她虽然也报了SAT,但主要精力还是集中在学校的作业考试和报告上,再加上两项运动队需要经常外出比赛,是最辛苦的一年。

虽说老大的录取不错,但我们一直都在反思,如果能提早两三年开始学习排球或壁球,或许她的排球能够在申请大学时起到实在的帮助,而不会只是一项课外活动。

因此,在老二和老三的培养上,我们有意重视了特长培养,老二游泳,老三打网球。即使达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水平,还是拼命“加餐”练习,想要继续取得更好的成绩。

也是因为女儿们学球、游泳的经历,我对于“别用你的业余爱好,去挑战别人吃饭的本事”这句话深有体会。要培养出特长,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具体吃了多少苦,花了多少时间训练,花了多少钱请教练,这些背后的故事和付出,不是当事人和父母真的是不知道的。

因此,学科竞赛,音乐艺术竞赛,运动竞赛,这些无法经过短期包装而是需要长期培养的特长生,如能同时兼顾学业成绩(GPA),在申请美本时自然成为各大名校招生办毫无疑问的优先选择。

所谓的早规划,真不是每年去参加1、2周的短期活动,最后包装成一份漂亮的申请材料就可以的。真正的早规划,是特长的长期培养,是扎实的学校成绩,这些顾问可以建议,但具体花时间、精力的还是家庭。

仅靠好成绩+活动进名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截图自美高米尔顿官

3

真正的升学规划

是根据孩子成长曲线的“对症下药”

可我们大多数中国父母的问题在哪里呢?

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一股脑的给孩子培养很多兴趣,钢琴、小提琴、击剑、游泳、绘画……等孩子长大了,有了学业压力,立马改变风向:学习最重要,兴趣统统停掉。 这样一来,兴趣永远都成不了特长。

然后家长又要纠结了,看你女儿9、10年级除了校内学习就是打比赛,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活动,大学申请文书写什么?

首先关于文书,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文书不止是经历,更是经历背后你的体会、你的思考、你的价值体系。

其次,当我们谈思考与价值观,也就是所谓的批判性思维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是一两堂所谓的思辨课吗?是做个调研吗?当然不是。

在我看来,所谓的批判性思维,一来家庭、校园和社会环境会影响,二是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每个人会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成熟度增长,看问题的角度也会增加,大家的孩子也是一样。

比如我们在大女儿11年级的时候才加入一些额外的学术探索,包括暑期参加了政治学和国际关系方面的2个夏校课程,参观了三所大学并挑选了两所进行面试,看了一些更专业的书籍,还有一些实习经验。

事实证明,这完全是来得及的,女儿在这一阶段吸收知识非常快,领悟力大大提升了,文书的准备很顺利(除了早申请的材料,常规申请的文书和材料,都是利用圣诞假期完成的)。

最后,女儿在常规申请中录取了宾大的沃顿商学院、芝加哥大学、纽大商学院、卡内基梅隆商学院等,最后决定就读宾大沃顿。

你看,只要跟着孩子的成长曲线,掌握节奏、合理安排、对症下药,是一定会有理想的结果的。

仅靠好成绩+活动进名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沃顿商学院官网首页

仅靠好成绩+活动进名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那天,张恒瑞先生聊了很多,关于美本、美高未来的走向,关于英美以及其他国家申请的趋势,关于这23年来留学行业的起伏,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张先生拿出手机来给我们看孩子满满当当的时间安排表:

下午3点35下课;

4点15到6点老二游泳;

5点到6点45老三网球队;

6点30到9点老二游泳队集训;

9点到11点补生物……

他说:如果不是当时选择来上海发展,绝不会给孩子定这么高的目标。但既然已经做了决定,就要全力以赴。

往期文章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