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國內外專家學者閬中“論劍”,探討春節文化核心價值和人文精神……

國內外專家學者閬中“論劍”,探討春節文化核心價值和人文精神……

論壇現場。

1月16日-18日,由西華師範大學、四川省落下閎研究中心主辦,閬中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落下閎研究所承辦的“我們的節日·春節文化”論壇在閬中開幕。國內外專家學者共計30餘人濟濟一堂,就落下閎的歷史貢獻、春節文化的核心價值和人文精神等進行了深入研討。

文旅融合視閾下的閬中春節

蕭放(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系主任)

閬中春節習俗的文化價值在於,其保留了中國漢族春節習俗的完整樣本,是民眾文化價值觀的集中體現,且呈現了春節習俗的地方特性。閬中春節文化的品牌價值表現在落下閎春節代言人的唯一性,以及春節內涵與春節表現形式合一。

文旅融合視閾下的閬中春節,將習俗文化作為資源,舉行新春文化節等活動;構建旅遊業態角度的景觀與活動設計,如傳統大紅燈籠、春節文化博物館、春節百姓舞臺、春節花鞋旗袍秀、說春習俗表演化等;共享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建設目標,國家非遺傳承保護的生活化、文旅融合中的社會建設,以民間春節文化振興會或傳承會的形式發揮民眾主體作用,創造更多人們共同參與的春節活動,營造祥和歡樂的春節氛圍,吸引國內外遊客。

閬中,讓“中國春節文化”走向世界

卡門·歐咖蓓(美國國際貿易和民俗學諮詢顧問)

我第一次來中國是在38年前,作為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我第一次來閬中,是在8年前,作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閬中,這個山清水秀的古城,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

閬中可代表中國春節文化,向全世界發出邀請:“體驗春節”,創造一個“春節儀式”展示系列活動。可每月展示一次,給外國遊客一個機會體驗真正的春節氛圍。

同時利用好國外社群和媒體,把閬中春節主題公園的概念宣傳出去,再利用推特等社交媒體展示“閬中春節”的生動活動。讓海內外遊客把“閬中體驗春節年文化”變成一次重要的旅行。

這不僅會吸引外國人,也會吸引許多中國人,他們滿懷好奇地想看看閬中,即永遠的春節古城、春節美食宴、扎燈籠體驗、川劇臉譜製作等。閬中還應該開發春節創意紀念品、動畫人物等代表閬中的特色禮品,讓遊客帶回春節記憶。

文化中國的閬中範本

任劍濤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博導)

斷言閬中是認知傳統中國社會文化的範本,遠不止一個春節。但春節是個非常典型的代表。因為像春節這樣綿延千古而不為歷史的暴風驟雨所動的社會文化或習俗傳統,在中國再無比肩者。一種力透千古歷史、直貫現代轉變、不為好萊塢快餐文化撼動的春節,究竟對理解中國社會文化是如何重要?你只有在春節期間親身體會了全國各地民眾的歡聚、外地務工者不顧一切的返鄉、春節歡慶場合的人頭攢動、甚至世界各地華人傾情共慶的現場氣氛,你才會理解作為“中國春節文化之鄉”的閬中,在整個國家社會文化中發揮了怎樣重大的作用。

閬中在古今兩個多元文化結構中,都堪為中國多元文化發展演變的見證之城。古代閬中的儒釋道相互摩蕩,留下了令今人歎為觀止的文化遺蹟。這些文化遺蹟,無聲地訴說著閬中這片土地上曾經出現且長期延續的多元文化歷史。

農耕大國的24節氣與閬中落下閎的貢獻

邢莉(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傳播學院教授、民俗學博士生導師)

《太初曆》的貢獻之一,是其對此前的古代曆法作出了重大改革,它以孟春正月為歲首,依照春、夏、秋、冬順序,至臘月底為歲終。《太初曆》的貢獻之二,“二十四節氣”是在漢武帝時代的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頒佈的新曆法《太初曆》中完整亮相的。落下閎使用他研究製作的“赤道式渾天儀”測定二十八宿的赤道距度,並與二十四節氣聯繫起來,這是落下閎的突出貢獻。

落下閎———中國古代天文歷算第一人

王渝生(中國科學院理學博士、教授、博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原副所長)

《太初曆》是中國具有十分完整資料的第一部傳世曆法,與四分曆相比其進步之處有三點:第一,以正月為歲首,將我國獨創的二十四節氣分配於十二個月中,並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從而使月份與季節配合得更合理;第二,行星的會合週期測得較準確,如水星為115.87日,比現在測量值115.88日僅小0.01日;第三,採用135個月的交食週期,即一食年為346.66日,比今測值只差0.04日。

落下閎對天文學的三大貢獻:一是將24節氣納入中國曆法的體系之中,將天文、數學、農學融合為一體;二是研製渾儀和渾象,提出渾天說,將天文觀測與宇宙理論融為一體;三是發明“通其率”算法,相當於用輾轉相除法求漸進分數,為曆法計算提供算法依據。

修歷授時 文化之本

王娟(北京大學中文系民間文學、民俗學專業教授)

曆法反映了一個民族對自然及其變化規律的認識。其次,曆法的確立使得傳統文化有了自己的展示場。第三,曆法的確立還為人們集中表現傳統的民間信仰習俗提供了重要場所。第四,曆法的確立是人們集中展示自己的社會關係,包括家庭觀、倫理觀的重要場所;人倫之間的關係,如長幼、尊卑、親疏、遠近等都體現在人們在相互交往過程中。

從小家到大家———中國人春節回家團圓觀念的變遷

田兆元(華東師大人類學與民俗學研究所教授)

春節在傳統與現代的雙重語境下不斷展現自身魅力,我們接受春節文化,實際上是接受一種文化符號。景觀物品、儀式行為等,年文化有一個龐大的符號譜系。但是,年文化的符號系統也存在著散亂與認同感難以聚焦的問題。這因為年文化缺少對於文化代表弘揚的緣故。

近年來,閬中人擔當起這一使命,勾畫出“年爺爺”落下閎的符號系統。與“年爺爺”符號的互動,也是一種精神的還鄉。閬中地域是一種符號,落下閎人物故事是一種符號,古城風物地方特產是一種符號,民俗風情也是一種符號,但是這些都需要一種感召使之集合在一起。這就需要年文化的代表“年爺爺”的感召。弘揚“年爺爺”品格與風采,不僅僅是閬中的責任,也是全民族的責任。

民俗譜系視角下的閬中春節符號體系構建

林繼富(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

閬中作為春節文化之鄉,在春節文化資源發掘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自20世紀80年代起,閬中就注重春節資源的發掘,從資料整理到活動開展,對春節資源的發掘力度不斷加大。閬中春節的譜系特點:閬中春節年俗始終圍繞生產、生活等農事展開,如磨面、貼門神、掛簷燈、團年飯、守歲,已經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習慣當中,形成了持久且不斷更新的節日內涵。

可以看出閬中春節譜系呈現三大特色:從空間上看,以家庭為核心的空間範圍擴大化。從時間上看,春節時間呈現由點到線的發展過程。從內容上看,春節習俗從祭祀向祭祀娛樂擴展。

集市傳統及河內旅遊發展

阮林英俊 (越南人,文化管理博士,越南河內文化大學教授)

越南河內集市歷史悠久,它的形成自民眾的要求,首先只是交換貨品,後來彙集有規模與組織。並且河內形成一部分自集市元素,所以河內集市具有文化地區的特徵。春節集市從臘月二十(陰曆)開至三十,在春節集市裡各種各樣的年貨很有色彩。民眾來往春節集市一方面買年貨,另一方面主要出來玩或者叫“遊春”。

當前社會發展快速,工業化與現代化、都市化的過程對集市文化傳統影響較大。由於春節集市轉變跟之前不比,但它是元素組成都市的空間文化。它不僅是地方民眾交流,體現文化風俗習慣,更高是體現都市的文化水平,而且可以運用來吸引國內外的遊客。保留髮揮春節集市,需要政府組織,民眾共同參與。

春節符號的文化譜系與文化敘事

遊紅霞(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博士)

現今,中國老百姓稱落下閎為“春節老人”“春節先聖”“春節先祖”。落下閎的家鄉四川閬中也成為“中國春節第一城”“中國春節文化之鄉”。近年來,當地政府為了挖掘春節文化內涵、講好春節故事,塑造落下閎的身份標籤,樹立地方文化形象,嘗試著將落下閎塑造為“年爺爺”的春節符號。

圍繞“年爺爺”的核心敘事,可以梳理天文曆法、歲時節令的來龍去脈和發展歷程,這便可以捋清春節的時間譜系。“年爺爺”的故鄉四川閬中可看作是春節文化的核心空間,可將春節文化與閬中的地域文化進行深度融合,凸顯春節的地方性特質,由此延伸到中華民族的各個地區,直至上升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整體層面,並在國際上成為象徵中華文化的重要標識。從地方的民俗到區域的民俗,再到國家的民俗、世界的民俗,從橫向維度勾勒出春節文化的空間譜系。與此同時,春節文化的族群譜系也得到建立,包括地方民眾、整個中華民族、海內外華人,甚至熱愛中國春節文化、對中國春節文化有強烈認同的各國民眾。(張曉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