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除夕在即:賞古人兩首羈旅詩作,品詩人節日蒼涼無奈心境


除夕在即:賞古人兩首羈旅詩作,品詩人節日蒼涼無奈心境

對聯與門心兒

“除夕”也叫“年三十兒”,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 。這一天的主要內容是“貼花門兒”, 給孩子壓歲錢,守歲吃年夜飯,放爆竹等——其中的每一項都大有講究。先來說“貼花門兒”一項:包括貼春聯和門心兒。此習俗其實源自古代的掛桃符。所謂“桃符”就是一 長六寸,寬三寸的桃木板,在上面繪著"神荼"、"鬱壘"二神像,到除夕日掛在門上以驅邪。古人之所以在歲末掛桃符,是因為他們相信傳說中的古東海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棵大桃樹,樹下有神荼、鬱壘二神專管冥界的萬鬼。如遇惡鬼作祟,就把它們捆綁起來喂老虎......所以,民間春節時,為了驅避鬼怪作祟,人們便在桃木板上畫上他們的畫像懸掛在門上。而到了五代時期,又有蜀主孟昶在桃符上親題“新年納餘慶,佳節賀長春”的吉聯貼在兩邊的門框上,是謂最早的春聯和門心兒。從此形成了 一種簡潔、對仗,講究平仄韻律的特殊文學樣式。而到了宋代一統天下,春節貼對聯和門心兒就成為了一種民俗。所以,王安石在其《元日》詩 中有:“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七言絕句。

而用大紅紙書寫春聯則始於明朝。據說在當時的帝都金陵,有一年除夕前朱元璋曾傳聖旨於公卿士庶各家,門前須貼春聯一副,違者必究。之後朱元璋微服私訪,發現有一家屠戶因為貧窮無力貼對聯,便親自書寫一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斬斷是非根”聯相贈......可因為使用大紅紙書寫春聯有兩層寓意:一是喜慶,二是避邪。所以,假如有人正處守制期(服孝三年未滿),三年中則須分別使用白、綠、黃三色紙書寫,即: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用綠紙,第三年用黃紙,第四年才能恢復正常的大紅色;而給孩子壓歲錢的習俗也是為了避邪——這裡源自另一個神鬼故事:據說古時有個小妖名字叫“祟”,長得黑身、白手,愛在每年的三十兒晚上出來禍害小孩兒。它喜歡用小白手偷摸熟睡小孩兒的頭頂,孩子經它觸摸後便會哭喊不止,隨之發燒,說囈語,好了以後就會變成傻子......所以,大人要給孩子“壓歲(祟)錢”以驅邪,並陪孩子一起吃年夜飯守歲,直到午夜交正子時放爆竹把它驅走......


除夕在即:賞古人兩首羈旅詩作,品詩人節日蒼涼無奈心境

邊塞詩人

由此可見:“除夕”自古便是中國人闔家團圓、除舊迎新的日子——“人逢佳節倍思親”,假如這一天有人因故不能回家,便會生出許多感慨之情。下面與大家分享兩首古人的羈旅詩作,先看唐代高適的一首《除夜作》:“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翻譯成現代漢語是:獨自一人在異鄉館驛的寒燈下輾轉無眠,遠離故鄉遊子的心境竟是如此悽然。遙想故鄉的親人一定在思念千里之外的遊子,而被歲月的寒霜染白了雙鬢的詩人明朝醒來也要開始新一年的飄泊。

朋友們知道:高適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原籍河北滄州,後來定居在宋州的宋城(商丘睢陽)。一生科場坎坷,仕途崎嶇。曾因科考、謀生長期輾轉於長安、魏郡、楚地、涼州等地。年近半百後才步入官場。“安史之亂”後曾追隨唐玄宗逃往四川......後又奉旨討伐永王李璘,後半生在動盪不安的戰亂中度過,過年也不能回家和親人團聚......讀此首詩作,其蒼涼無奈心境躍然紙上!


除夕在即:賞古人兩首羈旅詩作,品詩人節日蒼涼無奈心境

遊子思鄉

接著再來看一首清代詩人黃景仁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翻譯成現代漢語是:除夕夜看到千家萬戶的笑語喧譁,倍感漏壺滴水的計時緩慢,置身於節日氣氛中油然生出痛徹肺腑的憂患之情,悄然佇立在陌生城市的橋邊舉目望去沒有一張熟悉的面孔可作交談,只有一顆星辰亮如明月久掛在天際與我相伴多時。

當然了,和唐代的高適相比,清代詩人黃景仁(1749—1783)的名氣稍遜。他是常州武進人,生於乾隆十四年,逝於乾隆四十八年,享年34歲,一生卻頗負詩名,為當時的“毗陵七才子”之一。縱觀其短暫的一生:仕途坎坷,屢試不第,卻憑藉詩名輾轉於一些達官權貴的幕府中求生存,甚至一度應乾隆帝召試取二等,被任命為武英殿書籤官。可終其一生也沒有擺脫貧病交加的困頓。其詩歌大多抒發懷才不遇、寂寞悽愴的內容。此首詩寫作於他25歲在安徽督學朱筠的幕府中......

正因如此,新年前夕,人們無論在何種境況之下,總是想方設法地回家過年,盡情享受一下濃濃的親情帶來的慰藉,以消除人生的疲乏和困頓!新年在即,除舊迎新,願家家戶戶的門神能拒突然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於除夕...... 祝朋友們闔家安康,節日快樂!

歡迎評論、轉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