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北魏的冯太后是如何走上权力巅峰的?

嫣然一笑992


班昭在所作的《女戒》中大力提倡女子应唯美柔顺。但是,有不少女性的强悍或柔顺,往往与她所处的阶层、位置有关。

北魏的冯太后冯氏就是一”位“弱”起“强”终者,是北魏没有更换国号的“武则天”,堪称“千古一后”。

一、冯氏不生儿,铸铜像,上位皇后,生活美满幸福。

冯氏(冯淑仪)是长乐信都(今河北衡水冀州市)人,出身于北燕皇族,祖父冯弘是北燕国君,父亲是北燕王子冯朗。母亲王氏,乐浪郡(今朝鲜平壤)人。

冯氏出生的时候,北燕已经投降北魏六七年了。后来,她的父亲冯朗因受一桩大案牵连被北魏太武帝处死了。按照惯例,冯氏就被没入宫中,成了拓跋氏的婢女。

文成帝拓跋濬登基不久,冯氏被选中做了贵人。这一年,她只有十二岁。


拓跋濬(剧照)

或许是皇族基因起了作用,或许是个性使然,冯氏渐渐有了登顶后宫之尊的念头。

但是,根据北魏的习俗,贵人要想成为皇后,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不能生儿子;其二,亲自铸造自己的铜像(金人)。

宋末元初的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说:“魏人立后,皆铸像以卜之。慕容氏谓冉闵以金铸己像不成。胡人铸像以卜君,其来尚矣。”意思就是说,铸金像是为了占卜。

第一条好办,冯氏没有儿子。第二条,对于一个少女来说难度挺大的。但是,她有一个帮手,那就是早已入宫的、她的姑姑冯昭仪。

太安二年(456年),冯氏在姑姑的帮助下铸成了铜像。于是,十五岁的冯氏被拓跋濬册立为中宫皇后。


冯氏(剧照)

冯氏成为皇后不久,便担当起了生母李氏已被赐死的、皇太子拓跋弘的养育之责。她视拓跋弘如己出,关爱有加。

冯氏与拓跋濬的后宫生活是美满幸福的。冯氏非常理解文成帝为国操劳的艰辛,尽力排解他的各种烦闷与不快,及时给他以温存体贴。

二、冯氏哀文成,欲自焚,尊皇太后,临朝诛杀乙浑。

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和平六年(465年)五月,被誉为“有君人之度”的、年仅二十五岁的文成帝崩逝。

依据北魏的旧俗制度,文成帝生前的所用物品都要焚烧掉。届时,朝中百官和后宫嫔妃都要亲临现场哀悼。

当大火燃起时,痛不欲生的冯氏突然扑向熊熊燃烧的大火。幸亏抢救及时,冯氏才没有丧身大火。

冯氏此举令朝野上下震惊、感动。同时,冯氏这一跳,把她在北魏朝廷的地位“跳”结实了。

和平六年(465年)五月,年仅十二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冯氏被尊为皇太后。

拓跋弘即位后,骄横狂傲的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阴谋篡位,北魏面临着改朝换代的灭顶之灾。

天安元年(466年),侍中拓跋丕得知乙浑谋反在即,便迅速报告了朝廷。处变不惊的冯氏立即下令拓跋丕、陇西王源贺等人抓捕乙浑,镇压叛乱。

乙浑(剧照)

不久,乙浑之乱被平定,朝政稳定了。在这一行动中,冯氏表现得异常机智、果决。

随后,冯氏宣布临朝称制,帮助小皇帝治国理政。她凭借多年的宫中历练和自身的聪慧,掌控着北魏的政权。

三、冯氏养男宠,迫禅位,再度临朝,恩威相济执政。

随着献文帝拓跋弘的初为人父,她停止了临朝,不再听政,由已经十四岁的拓跋弘亲政。退居幕后的冯氏开始专心抚养、照管皇孙拓跋宏。

拓跋弘亲政以后,虽颇有作为,但他罢黜、责罚冯氏的男宠,甚至杀死了冯氏最喜爱的李弈,并试图重用虽有才能但冯氏并不欣赏的人,以培植自己的亲信。

拓跋弘(像)

李弈之死,令冯氏怒气难平。据《北史·后妃传》载,拓跋弘杀了李弈,导致“太后不得意”。于是,冯氏利用自己的威望地位,逼迫时年十八岁的献文帝禅位给不满五岁的太子拓跋宏,是为历史上的孝文帝。

拓跋宏(像)

后因已成为太上皇的拓跋弘并不安分守己,冯氏就寻机除掉了他。

拓跋宏登基后,冯氏被尊为太皇太后,并再度临朝听政,成为了北魏实际的最高领导者,中国当时最有权势的女人!

为了北魏的长治久安,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冯太后恩威相济,充分展现了她高超的管控、驾驭能力。

其一,严惩违法乱纪者。如处决了贪赃不法的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等。

其二,褒奖清正有为者。如拓跋丕、游明根、高闾等德才兼备者都得到重用。

其三,培植贤能腹心者。李弈被杀后,冯太后的个人生活依旧我行我素,继续蓄养男宠。如太原王叡、陇西李冲等。这些人,成了冯氏临朝时期的心腹。


李冲(像)

此外,重用阉宦体己者。但是,在她临朝听政期间,并没有发生宦官专权、不法的现象。这是因为,冯氏虽然利用宦官居中用事,但对他们的行为有着明确、严格的规定。

《魏书·皇后列传》说:“(冯)太后性严明,对阉官虽假以恩信,待以亲宠,决不放纵自流。”

冯氏的临朝专政是成功的。《魏书•冯太后传》说:“太后多智,猜忍,能行大事。杀戮赏罚,决之俄顷,多有不关帝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

这系列措施,为冯氏后来对北魏的政治、经济和风俗习惯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老王头谈历史


北魏冯太后,即北魏文成帝拓跋濬(jun)的皇后。

她凭借自己超凡的能力和果敢的手段,以及贵人相助和文成帝的早死,在之后的献文帝、孝文帝两朝,长时间掌握实权

冯太后从罪人之女入宫,逐渐崛起。由贵人、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最终牢牢掌握北魏朝政大权。并在太和年间,推动改制和北魏政权汉化,做出历史贡献。

【一】罪臣之女入宫,依靠贵人扶助登上皇后宝座

冯太后出身高贵,是北燕皇族之后。祖父即为北燕皇帝冯弘,而其父亲冯朗因为与冯弘的矛盾而逃奔北魏。

冯朗后来因为弟弟在作战中投降蠕蠕(即柔然),受牵连而死,冯太后也因此被籍没入宫。

不幸之中的万幸,冯太后有一个姑姑当时也身在宫中,是道武帝拓跋珪的嫔妃,位居左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

有了姑姑左昭仪的照顾,加上冯太后自身所受的教育,进宫没几年就成为文成帝的贵人。

接下来,又凭借自己的聪慧坚韧,偷偷找匠人学习铸金人,从而一跃而成为皇后,称雄后宫

这一年(456年),冯太后只不过才十四岁。但成功登上皇后宝座,让她初步体会到权力诱惑滋味,也为她日后攀登权力之峰埋下了伏笔。

【二】文成帝早死,给了冯太后从后宫走向前殿的第一次机会

和平六年(465年),年仅二十五岁的文成帝驾崩,冯太后二十三岁。

只有十二岁太子拓跋弘(不是冯太后所生)继位,是为献文帝,冯太后被尊为皇太后。

此时的朝局也给了冯太后一个接近权力的机会。权臣乙浑手握重兵,野心膨胀谋求篡位

年幼的献文帝需要冯太后的支持稳定朝局、诛杀权臣,因此二人结成联盟。

冯太后也不负众望,设计诛杀了乙浑。凭借这个功劳,冯太后趁机临朝听政,也是她第一次临朝听政,第一次手握朝政大权

但随着献文帝年龄渐长,对自己傀儡地位不再满足,竭力摆脱这种局面,因此二人开始出现权力之争。

此时,冯太后充分认识到自己威望和势力还不够,不足以把献文帝阻挡在权力之外,她决定激流勇退

皇兴元年(467年),正好献文帝的皇长子拓跋宏出生,冯太后便以亲自扶养皇孙的名义,还政献文帝。

这一次垂帘听政不到两年,但却是冯太后日后长期掌握朝政的一次练手和热身。

【三】抚养皇孙的空闲,顺便培植势力,毒死献文帝,重登权力之巅

冯太后还政之时,献文帝其实也不过十四岁而已。献文帝与冯太后争权,实际上是献文帝背后的势力与冯太后争权。

而献文帝背后的势力是谁呢?就是以京兆王拓跋子推和外戚李惠为代表的势力,他们在实际上影响着献文帝。

冯太后对于权力的渴望,与献文帝之间的争斗,让献文帝逐渐产生厌世情绪。

471年,献文帝十八岁,按说正该是亲政的好时光。然而,他却想要禅位给京兆王拓跋子推,希望拓跋子推来对抗冯太后。可见争斗之激烈。

禅位京兆王拓跋子推没有成功,反过来献文帝就直接禅位给五岁的太子拓跋宏,自己当太上皇

当上太上皇的献文帝似乎反而找到了自己的节奏,不仅朝中大小事情都过问,并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对军队的控制中

献文帝如此作为,显然超出了冯太后的预料,她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策略,决定对献文帝致命一击。

延兴六年(476年)六月,冯太后利用宫中亲信太监,寻机毒死了献文帝

献文帝的死去,冯太后登上权力巅峰的最后一块绊脚石已经不存在。她随即宣布再次垂帘听政,第二次走向前台。

而这一次垂帘听政,持续时间达到14年之久,一直到490年冯太后去世为止

这时拓跋宏(孝文帝)已经24岁,正是年富力强,交班还算及时。

第二次垂帘听政的14年之中,冯太后干了几件大事,实行“班俸禄”固化君臣分际,实行“均田制”改变北魏的游牧生活方式,实行“三长制”充实北魏基层政权统治。

冯太后14年的作为,为孝文帝奠定了一个更加汉化、更加稳定的北魏。


温水历史


北魏冯太后堪称北魏版武则天。冯太后出身北燕王室,北燕灭亡后沦为奴婢,11岁封为文成帝贵人,15岁封皇后,24岁成为皇太后,35岁成为太皇太后,把持北魏朝政20余年,为北魏改革做出重大贡献。

子贵母死 北魏一直遵循子贵母死的制度,而冯太后一生无子。456年,文成帝立后妃李氏之子拓跋弘为太子,为防外戚干政,赐死李氏。冯太后以嫡母身份抚养太子。

诛杀乙浑,临朝称制 465年,文成帝驾崩,太子拓跋弘即位,尊嫡母为皇太后。乙浑把持朝政、肆意屠杀大臣、无视法度、结党营私、意图僭越。冯太后定策诛杀乙浑,稳定朝局;后临朝称制,为稳定北魏政权做出巨大贡献。

逼退献文帝 冯太后临朝称制不到两年就还政于献文帝。此后,冯太后在后宫养男宠,献文帝为此十分不满。其后献文帝借故诛杀冯太后男宠;冯太后忍无可忍,凭借自己的威望逼献文帝退位,不久将献文帝杀害。

改立孙子,再次称制 冯太后逼迫献文帝退位后,立孙子拓跋宏为帝,尊献文帝为太上皇。后因献文帝禅位而不交权,冯太后借故毒杀献文帝。献文帝死后,冯太后再次临朝称制,此后北魏政权完全把握在冯太后手中。


古代人物说


我是杭州刺史,我来回答。

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人才的 作用。北魏时期,冯太后在治国理政以及选人用人方面 的作为或许会给我们某些有益的启示。

冯太后(442—490),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出 身于北燕皇族,是北魏文成帝的皇后。她年幼时曾历经 坎坷,“(其父)朗坐事诛,后遂入宫”,幸而“世祖(北魏太 武帝)左昭仪,后之姑也,雅有母德,抚养教训”,“年十 四,高宗践极,以选为贵人,后立为皇后”。公元465年, 北魏献文帝即位,被尊为皇太后。公元490年卒,谥号 文明太皇太后。她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出色的女政 治家之一,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曾经两 度临朝听政,执掌北魏政权20余年,是北魏当时实际的 统治者。在她统治期间,她很重视人才的作用,不仅稳 定了政权,而且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大大加速了北 魏的社会经济发展,在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过程中写下 了辉煌的一页。她卓越的政治才能以及她的选人用人 之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勇双全,力挽狂澜,革除弊政

和平六年(465年),北魏文成帝拓跋 病逝,时年太 子拓跋弘12岁,冯太后24岁。朝廷大权落入太原王、车 骑大将军乙浑手中。乙浑横行霸道,独断专行,整个朝 政混乱不堪。乙浑甚至盗用北魏献文帝诏令,大肆杀戮 异己。在短短的43天中,乙浑使自己迅速登上丞相宝 座,位居诸王之上,“事无大小皆决焉”。朝廷一片哗然, 朝臣人人畏惧。在北魏政权岌岌可危的紧要关头,冯太 后当机立断,力挽狂澜,命侍中拓跋丕统兵收捕乙浑,并 将其立即处死,接着便宣布自己临朝听政,使北魏政权 转危为安。继乙浑之后不久,又发生了东平王拓跋道符 的武装叛乱,这次叛乱发生在长安。冯太后果断下令镇 压,派“司空、平昌公和其奴,东阳公元丕等讨道符”,“道 符司马段太阳攻道符,斩之,传首京师。道符兄弟皆伏 诛”。这次平叛的成功使北魏政权得到了巩固,初步显 示了冯太后卓越的政治才能。

471年,北魏献文帝禅位于年仅5岁的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因太子年幼,冯太后不得不第二次临朝听政。 此时,北魏政权虽已稳固下来,但在长期统一北方的过 程中,因连年征战,国库空虚,加上官吏贪污成风,难民 流离失所,国内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朝廷面临着严重危 机,改革势在必行。冯太后不顾鲜卑贵族们的强烈反对,突破重重阻力,毅然决然地推行了“均田令”“俸禄 制”“三长制”等方面的改革,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北魏自建国以后,各级官吏没有俸禄,由官吏自己 榨取民脂民膏以饱私囊。官吏们为所欲为,无所顾忌, 极尽搜刮之能事,百姓不堪重负,以致怨声载道。484 年,冯太后审时度势,从有利于巩固北魏统治与百姓的 实际利益两方面考虑,决定实行俸禄制。俸禄制规定: “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 匹之赋,即兼商用。”为了将俸禄制落到实处,冯太后派 人分巡各地,纠正食禄之外的贪赃枉法者。对于违反俸 禄制的官员予以严惩,如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 死。”就连北魏孝文帝的舅舅,秦、益二州的刺史李洪违 反也严惩不贷,“班禄之后,洪之首以赃败”,“受禄者无 不 ,赇赂殆绝”。俸禄制的实行与严厉惩办贪官污 吏从根本上改变了北魏的吏治,北魏吏治一度焕然一 新。

接着,她在社会经济方面也进行了改革,颁布了“均 田令”,即“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还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均田令使农民 分到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北方社 会秩序的安定,同时国家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它揭 开了我国土地赋税制度史上新的一页,也是世界土地制 度史上的典型范例,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其深远 的历史意义不可估量。

冯太后还创立了“三长制”。“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 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三长制”规 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 设一长,合谓“三长”。“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催征赋税, 管理生产,维护治安。党长之上是县令。这种设置,可 以把朝廷的政令通过州、郡一直传达到每个家庭。“三长 制”的建立,使北魏户口隐匿现象明显减少,同时增加了 国家的税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各级政权的管理,提高 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从而增强 了国力。

二、广开言路,不拘一格,任人唯才

冯太后刚一临朝听政,便求贤若渴,开庭纳谏,遍求 治道。冯太后由于自身汉文化素养较高,仰慕并推崇尧 舜圣君,并有意仿效之,多次希望群臣“极言直谏”,辅佐 自己成为“尧舜”。为此,她多次下诏征集利国益民之言。冯太后曾下诏:“……群公卿士,其各勉厥心,匡朕 不逮。诸有便民利国者,具状以闻。”“自今已后,群官卿 士下及吏民,各听上书,直言极谏,勿有所隐。诸有便 宜,益治利民,可以正风俗者,有司以闻。朕将亲览,与 三事大夫论其可否,裁而用之。”

改革离不开人才的作用,这也是她改革得以成功的 重要原因。她重用一大批满腹经纶、有治国经邦之才的 汉族士人,如李冲、高允、贾秀、游明根等,他们成为推动 改革的中坚力量,使改革措施得以推行。这些汉族士人 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儒学大宗,冯太后都不拘一格,量才 而用。他们皆受到冯太后的礼遇,因此均能竭忠尽智。 在当时门第观念严重的情况下,冯太后能大胆地改变习 俗,重用寒门出身的贤能志士,的确难能可贵。这些士 人也是冯太后为北魏孝文帝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他们 的杰出才干在北魏孝文帝一朝得到了充分发挥,这是北 魏国力能够迅速增强的主要原因。这些士人做出的贡 献为北魏鲜卑族完全融入中华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整顿吏治,减轻刑罚,关切民生

因为官僚是整个统治的根基,北魏历代皇帝都重视 整顿吏治,冯太后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太和元年(477 年),她下诏:“今牧民者,与朕共治天下也。宜简以徭 役,先之劝奖,相其水陆,务尽地利,使农夫外布,桑妇内 勤。若轻有征发,致夺民时,以侵擅论。”“(太和五年三 月)癸亥,讲武于云水之阳。所经,考察守宰,加以黜 陟。”对于地方大员,她或亲自考察,或分遣使者考察,无 时无刻不想着如何提高官吏的治民水平。

在北魏统治尚未完全稳固的情况下,流民、饥民数 量很多,百姓起义暴动时有发生,因此,其刑罚还是比较 重的。冯太后也注意到这一点。太和元年(477年),她 下诏:“刑法所以禁暴息奸,绝其命不在裸形。其参详旧 典,务从宽仁。”“太和七年十有一月,诏曰:‘朕惟上政不 明,令民陷身罪戾。今寒气劲切,杖棰难任。自今月至 来年孟夏,不听拷问罪人。又岁既不登,民多饥窘,轻系 之囚,宜速决了,无令薄罪久留狱犴。”从“不听拷问罪 人”来看,诏书则颇有关怀百姓的意思。冯太后实行抑 制豪强的政策,提倡节俭,设常平仓,以救匮乏,保护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确保北魏“公私丰赡,虽时有水旱,而 民不困穷”。这一系列措施的实行,不仅缓和了社会阶 级矛盾,也稳固了北魏政权,因此,北魏王朝呈现出“百 姓殷富,年登俗乐”,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从长计议,言传身教,重视教育

作为一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冯太后深知改革 成功决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时 间的推广和巩固,因此,培养与自己思想一致并能继承 自己事业的接班人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她可谓费尽心 机。北魏孝文帝自出生起就由冯太后“躬亲抚养”。她 尽可能地让他学习和参与治国方略,随时随地接受磨 炼。如“二月辛巳,帝、太皇太后幸代郡汤泉,问人疾苦”。冯太后让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史传百家”以及 当时流行的佛教文化,这些都给北魏孝文帝以思想上的 熏陶。她不惜花费精力,亲自撰写劝诫之类的文章,可 见她对北魏孝文帝思想教育的重视。作为最高统治者, 她的做法非常难能可贵。冯太后还把朝中大臣利用起 来,经常引导北魏孝文帝向博学多识的汉族大臣们请 教。太和十年(486年),冯太后有意把北魏孝文帝推向 前台,培养其执政能力。在冯太后讨论、处理政事时,一 般都让北魏孝文帝参加,且渐渐以北魏孝文帝为主角。 在生活作风上,她“性俭素,不好华饰”,不贪图奢侈享 乐,一切以国事为重,身教更胜于言教。北魏孝文帝“雅 好读书”“手不释卷”,都是冯太后言传身教的结果。她 竭力利用各种机会从不同方面培养北魏孝文帝,尤其是 太和九年(485年)后,更是着力把他推向前台。冯太后坚毅的性格和卓越的胆识,对北魏孝文帝影响很大。

她对皇室成员的教育也相当重视,于京师“置学馆, 选师傅以教诸王”。如在《魏书·咸阳王禧传》中,记载了 冯太后对皇室王孙教育的安排。冯太后令曰:“自非生 知,皆由学诲,皇子皇孙,训教不立,温故求新,盖有阙 矣。可于闲静之所,别置学馆,选忠信博闻之士为之师 傅,以匠成之。”史书上记载了冯太后亲自写的文章《劝 戒歌》中,有“君则亡逸于上,臣则履冰于下。若能如此, 太平岂难致乎”之语,意为人君若贪图安逸享乐则会亡 国,而辅佐人君的大臣们则应如履薄冰,只有这样才能 辅佐好国君,治理好国家。这可谓是冯太后自己治国经 验的总结,同时也是她对大臣们的殷切希望与教育。当 时大臣高允这样评价冯太后:“诲而不倦,忧勤备于皇 情。”冯太后不只在中央办学,在地方各郡也普遍设立了 学校,并置博士、助教,以儒家经典教育青年,让北魏接 受先进的汉族文化,对鲜卑族汉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执政 20 余年中,冯太后显示出了高超的政治才 能和远见卓识。在听政之初,她能够当机立断,任用强 悍的将领去平叛,使北魏政权转危为安;在统治稳固以 后,又能审时度势,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发展经济;同 时,她知人善任,广开言路,但对贪官污吏决不手软。她 还从长计议,言传身教,精心培养继任者,使她未竟的事 业得以延续,并使北魏国力在她去世后达到极盛。她以 自己的才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鲜卑族汉化 进程,为北魏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 在巩固北魏政权,促进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冯太后功 不可没。她精心培养的继承人北魏孝文帝更是历史上 少有的英明君主。在治国之道上,她为后人提供了有益 的借鉴。

关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杭州刺史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少数几个能统治男人的女人,北魏冯太后就是其中一个。那么她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权力的巅峰的呢

北燕皇室之后,沦落为北魏的奴婢。

冯太后的祖父冯宏是北燕最后一个皇帝,北燕被北魏灭了之后,她的父亲投降了北魏,被封为西域郡公,后来牵连一起案件被杀,冯氏被没入宫廷当奴婢。幸好她的姑母冯昭仪对她很是照顾,才不至于过得很艰苦。姑母冯昭仪像母亲一样关爱冯氏,还不忘教她习字念书。冯氏聪明伶俐,学的东西很快就掌握了,并且对宫中的礼仪和宫廷内部的形势及政治态度有很深的理解,为她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才貌双全被立为后。

到了10岁左右的时候,气质非凡的冯氏被当时还是太子的拓跋濬看上,选入太子宫。后来,拓跋濬即位后,是为文成帝,封冯氏为贵人,但一直没有儿子。不过她跟文成帝拓跋濬的感情非常好,在文成帝即位第四年,冯氏就被立为皇后。文成帝很有作为,知人善用,一改往日少数民族政权排斥汉人的做法,当时有大量有才能的汉人被委以重任,这对冯氏日后推行汉制有非常大影响。


文成帝的长子拓跋弘被立为太子,当时还不到两岁,按照北魏“子贵母死”的规矩,拓跋弘的生母李氏被赐死,所以拓跋弘就交给皇后冯氏抚养,冯氏对拓跋弘视如己出,非常疼爱。


公元465年,年仅二十六岁的文成帝去世,拓跋弘即位,是为北魏献文帝,冯氏就被尊为冯太后。

狠心杀子夺权。

拓跋弘虽然是皇帝,但当时只有12岁,还不能处理朝政,由丞相乙浑辅政。乙浑面对孤儿寡母,有想取而代之的想法,虽然冯太后之前没有参与朝政的经验,但收到乙浑有叛乱之心的密报时,果断采取措施,秘密联合其他贵族和朝臣,杀掉乙浑,登上了政治舞台。此后,她宣布由她来临朝称制,把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过了几年,拓跋弘长大了,有了处理朝政的能力了,冯太后就归政于献文帝拓跋弘。拓跋弘一亲政,就来个大换血,把冯太后原先的人马都给换了,而且还杀掉冯太后的男宠李奕。这下激怒了冯太后,于是对拓跋弘施加压力,才十八岁的拓跋弘便让位给自己的儿子拓跋宏(也就是后来的孝文帝),自己当上了太上皇,但实际权力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拓跋弘与冯太后的母子情越来越淡,关系越来越疏远,终于在公元476年,冯太后杀心起了,派人毒死了23岁的太上皇拓跋弘。


辅佐孝文帝。

冯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再次掌握政权,这次的她吸取教训,事无巨细全都自己决断,在朝廷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当时的北魏的官员是没有薪俸的,官场贪污成风,她就效仿汉法,实行俸禄制,发给官员俸禄,并规定以后贪污一匹布也是死罪,大大减少了社会的贪污腐败。除此之外,冯太后还推行一系列的汉制,在冯氏的影响下,孝文帝亲政后也大力推行汉制,将北魏逐渐带往一个文明的国度。

冯太后就是这样,一步步登上政治舞台,掌握了最高的权力,是一个很有魄力和政治才能的女人,对北魏的历史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历史小师妹


其实不管是男子还是女子,想要走上权力巅峰,首先是绝对不能傻白甜!其次是铁石心肠有谋略。有了这两点,之后再加上一点点的运气。才有可能成就一位站在巅峰的人。

如果说武则天不愧是千古第一女帝,那么北魏的这位文明太后绝对就是千古第一后。她和武则天在我看来,都有着十分相同的特质。而几乎历朝历代成功的巅峰上的人也都有这些特质。就是情绪的波动不会太大,非常的理性,且不择手段。

文成文明冯太后(441年—490年10月17日),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鲜卑化汉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嫡祖母。

其实文明太后在早年的时候也不过就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虽然是郡公之女,可惜在北燕灭亡之后,就被迫成为奴婢。之后遇到了文成帝,不知道是不是真爱,总之,从奴婢一步步的走上了皇后的位置。之后又获得了太后的位置。

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儿子和自己有了嫌隙的时候,铁石心肠的选择杀害了儿子,自己独揽朝政。

我觉得之前的宫廷斗争真的没有详细说明的必要,最重要的就是和儿子有了嫌隙之后敢于杀了儿子,自己总揽朝政。这一点,不是一个有魄力的女政治家是做不出来的。毕竟舐犊情深,连这种感情都能遗忘,不成功几乎不可能。

最重要的是,她不是一个昏聩的女人,她统一了北方,还改革了制度,深刻的影响了之后的隋唐,就算是孝文帝也是她一手带出的。

我觉得正是因为她非常的理性,且性格坚毅和冷血。否则根本没有办法在宫廷的厮杀中活下来并且成功。


福子说历史


北魏冯太后执掌北魏政权二十多年,实行了大量社会政治改革,使国力达到鼎盛。冯太后既有政治上的铁腕,又有生活中仁厚的一面,虽然她曾虐待过年幼的孝文帝,但最后还是被孝文帝触动柔弱的母性而善待他,有慈育孝文的美名,且冯太后对孝文帝影响深远,培养了一代明主,对促进民族融和及文化交流发展有较大贡献。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很多都借鉴了冯太后的改革措施。冯太后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对北魏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她大力的提倡汉人文化,推动经济改革,将北魏的游牧生活逐渐向更为先进的农业生活转变,为之后的孝文帝改革打下了基础。此外她还整顿朝纲,在孝文帝期间学习汉人实行俸禄制,让北魏上下的文武百官有了固定的经济来源,极大的减轻了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




草上肥猫


公元465年5月,北魏献文帝拓跋浚去世,小皇帝拓跋弘继位,冯太后从皇后荣升太后。随后,北魏丞相乙浑谋逆,把持朝政、屏蔽宫中与外界联系、矫诏诛杀反对他的大臣。百官震恐,计无所出。

此时的冯太后因之前拓跋浚葬礼时曾想投火自杀而受伤,应该还在后宫养伤。然后历史出现了戏剧化的转变,公元466年3月,乙浑被拓跋丕、陇西王源贺和牛益领军捕杀。《魏书》明言,捕杀乙浑的幕后策划者就是冯太后,但并没有记录冯太后到底是如何谋划的。

封建王朝,皇室要杀一个大臣有多难呢,需要冯太后“谋划”什么?这就要回头去看乙浑谋逆过程了。首先,乙浑贵为丞相,且曾为骠骑大将军,他在军方的实力有多大就是个问题,杀得不好就是天下大乱;其次,乙浑能矫诏诛杀无数大臣,就必有党羽,且在乙浑专权的这段时间,我们还可以看到朝廷调动、选拔了很多地方官员,乙浑一死,这些人会不会反?最后,乙浑因为与宫中宦官尚书勾结,才能做到屏蔽宫中与外界的联系,冯太后又是怎样悄无声息的谋划,然后安排一支军队突袭捕杀乙浑,而乙浑全无察觉的?别忘了,冯太后除了远在羌氐部落的哥哥冯熙以外,根本没有亲人,也不会有外戚力量可以动用。

然而,冯太后就是这样看似毫不费力的诛杀了乙浑,且根本没有引起朝廷与国家动荡。

秋后算账——冯太后的诛心计

公元466年3月,乙浑被捕杀,并诛三族。冯太后宣布第一次临朝听政。然而乙浑给冯太后带来的麻烦还有——乙浑余党怎么办?

按照北魏惯例来说很简单——杀。不仅杀乙浑谋逆的从犯,而且必须是满门抄斩、诛三族之类的。但杀了以后怎么办呢?北魏本就缺人才,都杀了谁来治理国家?漏杀了、杀晚了怎么办?肯定会有从犯怕自己被杀,起来造反,这将又是一场祸乱。

当然,还有一个解决方案——赦。宣布赦免所有乙浑从犯,或者杀几个主要从犯,其他人都赦免了,但这还是有问题。这不就是向上下官员证明自己这对孤儿寡母好欺负吗?以后还有人造反怎么办?对于那些忠于皇室的忠臣怎么交代?而且你只要杀一个主要从犯,以后朝堂上必然有人会以此彼此攻讦,说这个是主要从犯,该杀!说那个也是主要从犯,该杀!这下北魏不还是乱吗?

但是,冯太后的选择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冷处理,当什么都没发生。从冯太后临朝听政第一天开始,她就根本不提还有乙浑余党这回事。冯太后甚至不管你的官位、爵位是不是乙浑违法提拔的,反正就自顾自处理政事,你只要已经在这个位置上了,那你就干好自己那份活。

然后,那些乙浑余党的心就彻底乱了。谁都知道谋逆是死全家、死全族的大罪,但冯太后居然不说杀也不说赦,啥意思呢?那些有权有势的高官,估计心里想的是冯太后母子柔弱,自己地位重要,所以不敢动自己,此时乙浑刚死,自己造反肯定没能力,那就安心干活吧!但还要时刻提心吊胆的防着冯太后给自己下套子,找后账。而那些官小的日子就难过了,只能卖命干活,希望将功赎罪,期待以后朝廷找后账的时候,能念自己个好放过自己。至于造反根本不用想,一千个人一千个想法,根本聚不齐那实力。对于乙浑余党来说,冯太后的冷处理这就是彻底的诛心。

对于乙浑余党来说,头顶悬着一柄利刃,自己没法躲,但它又不落下,这种心理折磨是无比残忍的。而冯太后心里也很清楚,乙浑余党不处理是不行的。如果不处理,一则无法向忠臣肱骨及天下人交代;二则,百官心里折磨久了,逐步真的勾连一气,还是会导致国家动乱。

公元466年8月,就在乙浑余党大约被煎熬了5个月后,朝廷突然下达一纸对乙浑余党的处理诏书。诏书首先言明免除乙浑余党的罪行,但大家必须如实写一份检讨书交给朝廷;如果你的爵位是与乙浑勾连诈取的,削爵,如果你的祖辈、父辈是通过钱财购买的爵位,不准子孙继承;如果你的官位不是因为劳苦功高,而是被乙浑违法越级提拔的,一律降回原来的官位。最后诏书警告说:如不如实上报,将以“大不敬”罪论处。“大不敬”罪怎么处理?谋反就归为“大不敬”,北魏的处理方式一般就是满门抄斩或者诛三族。

此时的冯太后估计早已悄悄地完成了所有调查,但偏让官员自己交代。而对于已煎熬了5个多月的乙浑余党来说,这还叫处罚吗?简直是天降甘霖啊!史书没有记载此令颁布后,最终是否有官员不如实上报,并被以“大不敬”罪处死的。但可以想见,此令一处,一定有官员在上报材料中将自己三岁偷看隔壁小姐姐洗澡的事情都交代了的;也一定有隐瞒上报被满门抄斩的。不过都不重要了。

冯太后一招诛心计,彻底平息了乙浑篡权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后遗症。相信无数官员一定都在心里大呼过:“皇上仁慈,太后英明。”从此以后,冯太后大权独揽,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云暗雪山


诛杀北魏权臣乙浑,稳定北魏政权,兴文教,初现政治家本色,恢复官员俸禄制度,均田制,强化基层政权建设的三长制!这些谋略和措施将整个北魏政权抓在手中,走上权利的巅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