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王安石点过名,康熙帝题过匾,这座古城,面积不大,故事不少

在浙江舟山岛西南端,有座面积不大的古城,名曰定海。

王安石点过名,康熙帝题过匾,这座古城,面积不大,故事不少

海岛上的古城,自然少不了大海的馈赠,檐廊下晾晒的鱼鲜和餐桌上的各色海货就是最好的证明。

王安石点过名,康熙帝题过匾,这座古城,面积不大,故事不少

王安石点过名,康熙帝题过匾,这座古城,面积不大,故事不少

从孤悬之岛到海防要塞

定海这个地方,建城是在明洪武年间,不过在更早的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人在这里繁衍生活了,后来多少年的岁月,这个地方一直都是籍籍无名的小渔村。

王安石点过名,康熙帝题过匾,这座古城,面积不大,故事不少

直到北宋年间,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名人,把这座海岛渔村拉入了人们的视线。

这人就是王安石,那时候的王安石还没做到宰相,刚出头不久,在鄞州(在今浙江宁波)做地方官的时候,来到过定海。

王安石点过名,康熙帝题过匾,这座古城,面积不大,故事不少

到此地转悠几圈之后,发现这地方不得了,长江门户,南北要冲,贸易发达,从南边到朝鲜、日本都得经过这里,实在是个紧要的地方,不行,得赶紧通知皇帝。

北宋熙宁六年,王安石上书,以“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 将此地定名为“昌国”。这座曾经的孤悬之岛,从此成为了中国海防线上最重要的一座军事要塞。

王安石点过名,康熙帝题过匾,这座古城,面积不大,故事不少

“定海”之得名

前面说到,定海建城是在明朝,而“定海”之名却是清朝定下来的。

明代以后,此地一直叫做舟山。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对“舟山”这个名字不满意。

王安石点过名,康熙帝题过匾,这座古城,面积不大,故事不少

说“山名为舟,动而不静。”舟是船,容易漂走,从稳固疆土的角度出发,这个寓意可不好。改个名吧,于是亲手题了“定海山”匾,希望这个地方像定海神针一样稳稳守住疆土。古城之名由此而来。


海岛往事:我们不想迁

现在的定海古城,老城墙虽然看不到了,但还留着不少有故事的历史建筑。古城西北面,有一座复翁堂,其中供奉着一个敢和皇帝“叫板”的平民百姓——王国祚。

王安石点过名,康熙帝题过匾,这座古城,面积不大,故事不少

明初,中国东南沿海长期遭倭寇侵扰。朱元璋实行海禁政策,下令“寸板不许下海”,迁舟山四十六岛居民进入内地。

王安石点过名,康熙帝题过匾,这座古城,面积不大,故事不少

海边过惯了的人,掌握的都是海岛的生活技能,换个地方,不知道能不能过得下去,再加上安土重迁本就是中国人的一个固有情节,这里的人自然不愿意内迁。

这时候,一个名为王国祚的普通百姓站了出来,说我要进京面见皇帝,劝皇帝解除禁令。

王安石点过名,康熙帝题过匾,这座古城,面积不大,故事不少

别开玩笑了!一介布衣面见皇帝,还要劝帝王收回成命,简直痴人说梦!

但是王国祚偏偏要试试,不出所料,到京城后他处处碰壁。

就在无路可走时,他突然想起,当年曾救助过一位落水青年,青年为表感激,曾留下腰牌一块,说如果有困难就拿着腰牌到金陵找他。

王安石点过名,康熙帝题过匾,这座古城,面积不大,故事不少

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如电视剧里演得一般,王国祚找到了青年,这青年的身份甚是不一般,乃朱元璋义子大将军沐英。

有了沐英将军牵线搭桥,王国祚见到了皇帝,并请求皇帝收回成命。

皇帝一言九鼎,已经下达的命令岂能说改就改,况且下令内迁是为防御倭寇,维护海疆稳固,你说不迁就不迁,怎么可能!

王国祚没有退让,依然据理力争,我们自建民团!自备刀枪!自种苕麻!即使不迁,我们也不让倭寇打进来,一旦打进来我们就从后面攻击,令其腹背受敌!


王安石点过名,康熙帝题过匾,这座古城,面积不大,故事不少

朱元璋最终被说服了,他亲下圣旨,准许定海人不予迁徙。8805位定海百姓,最终得以留在家乡,而定海也成为了明初唯一一座保留下来的“海上古城”。

古城悲歌: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古城的龙峰山下,有一座公园,园内保存着一座名为同归域的古墓,古墓记载了一段发生在三百多年前的往事。

王安石点过名,康熙帝题过匾,这座古城,面积不大,故事不少

1649年,鲁王朱以海进驻定海,与清军隔海相抗,守护着南明小王朝摇摇欲坠的山河。两年后,清军向定海发起总攻,数十万清军抢滩登岛,直逼城下。

王安石点过名,康熙帝题过匾,这座古城,面积不大,故事不少

将士们拼死抵抗,直到弹尽粮绝。城中百姓也不曾后退,拿起农具,揭下房上瓦片,抗击清兵。

王安石点过名,康熙帝题过匾,这座古城,面积不大,故事不少

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未能阻止历史的洪流。南明永历五年,清顺治八年,九月初二,城破。

然而就在这一天,城内官民商儒,举室共焚,明军将领蒋若来,厮杀到刀刃卷起,负伤后饮刀自刎。大学士张肯堂全家27人,自杀殉难。

整座城,没有一人投降。数万名义士同日赴死,18000具遗体累累相枕,大火昼夜不熄,古城毁于一旦。他们用这种方式,捍卫了整座城的气节。

王安石点过名,康熙帝题过匾,这座古城,面积不大,故事不少

清康熙年间,定海知县出资建“同归域”,纪念这场万人同心、同日捐躯的壮举。直到今天,每年的九月初二,定海都会全城鸣钟击缶,祭祀死难英烈。


守塔工:与星辰大海为伴

如今,战争的烽烟已去,古城迎来了安定祥和的岁月。而在古城的另一端,却有一群人,长期过着与世隔绝、与星辰大海为伴的日子。

王安石点过名,康熙帝题过匾,这座古城,面积不大,故事不少

他们是守塔工,他们的工作就是保证海上的灯塔准时亮起,彻夜不灭。在旁人看来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是在守塔工眼中,这事却容不得丝毫马虎。

因为灯塔与海上行船人性命攸关,只有一直亮着,茫茫大海上的航船才会安全。

王安石点过名,康熙帝题过匾,这座古城,面积不大,故事不少

叶超群是七里屿灯塔的一名守塔工,也是叶氏家族第五代守塔工。

自清光绪年间,白节山灯塔建成时,叶超群的高祖父便带着一家老小上岛,在随后的一百多年时光里,叶氏家族一门五代,始终守在灯塔之上。

王安石点过名,康熙帝题过匾,这座古城,面积不大,故事不少

指引航向的灯塔,大多建在远离陆地和城市的荒岛上。叶超群工作的七里屿岛,面积只有0.03平方公里,比足球场还要小。岛上没有人烟,也没有其他设施,陪伴他的只有星辰大海。

2015年8月的一个傍晚,海面上刮起台风,暴雨倾盆而下,闪电击中灯塔,主灯和备灯全部损坏。

王安石点过名,康熙帝题过匾,这座古城,面积不大,故事不少

按照规定,下午六点灯塔必须准时亮灯。如果超过一个小时不能恢复,就要发布航海通告,附近海域船只能原地抛锚,不能航行。暴风雨中的抛锚,对于渔船来说,实在太危险。

而这样的雷电天气,爬到十几米高的地方维修,一旦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但为了航船的安全,叶超群还是爬上了塔顶进行抢修。最终,灯塔如期亮起,而海上行船也避免了在暴风雨中抛锚的危险。

王安石点过名,康熙帝题过匾,这座古城,面积不大,故事不少

舟山海域,有近三十座灯塔矗立,和叶超群一样的守塔人有六十多位,他们是方圆两千海里海域的平安守望者。而定海这座古城,则如同一座更大的灯塔,它孤悬大海,却守护大陆。


更多精彩,今晚20:00,锁定CCTV4,一起走进定海古城

王安石点过名,康熙帝题过匾,这座古城,面积不大,故事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