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熊孩子”闯祸后,父母如何应对?

“熊孩子”闯祸后,父母如何应对?

作者︱壹,双胞胎妈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儿童早期教育指导师。敬畏自然,敬畏儿童。现为尹建莉父母学堂金牌辅导员, 在尹建莉父母学堂发表过数十篇文章及三次微课。

今年五一假期,我们全家去郊区玩。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尤其是平常安静内敛的小D同学。我和孩子爸爸偷偷交流,这个曾经畏手畏脚的孩子越活越“开”了,真为他感到高兴。

然而没料到的是,这位刚刚被我们背地里表扬过的小D同学,在出发回家的路上,闯了一次不大不小的祸。

“熊孩子”闯祸后,父母如何应对?

“熊孩子”闯祸后,父母如何应对?

祸从口出

出村的路比较狭窄,在我们倒车调转车头时,后面的车很没耐心地连续鸣笛,抢着从我们旁边开过去了。

本来无所谓先后,谁还没个着急的时候呢。一般情况下,这事儿就过去了。但是兴奋劲儿还没过去的小D同学打开车窗对着那辆车大声喊:“瞎滴滴啥呀!”

我明白,他倒不是计较对方抢先,就是在山野间放飞的自我还high着呢,油门踩大了,没刹住车。

可是那辆车的司机却刹住了车,在我们前方停下来,司机和乘客一起下来了。不用说,人家这是来找我们理论了。

小D同学也看到了,立马关上车窗闭嘴不说话了。

“熊孩子”闯祸后的反应通常都是如此。但是成年人到底应该怎样做?

我估计大多数父母会觉得孩子这样的行为决不能纵容,必须好好教育他一番。也许还有一部分父母会觉得对方太小气,怎么跟一个孩子计较。

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我暂且假设两种父母都会先跟对方赔礼道歉,把事情摆平。区别可能体现在事后——第一种父母可能会教训孩子,而第二种父母可能会咒骂对方。

看起来,第一种父母三观很正,而第二种可能就是容易养出“熊孩子”的“熊家长”?

后者的问题的确很明显,我估计大多数父母都不会主动选择做这样的“熊家长”。但是在这件事的处理上不是必须二选一,除了立刻对孩子跟进口头教育,其实我们还可以有第三种做法。

“熊孩子”闯祸后,父母如何应对?

“熊孩子”闯祸后,父母如何应对?

教育还是反教育?

前车的司机和乘客一起下来找我们理论,坐在驾驶座上的孩子爸爸见状毫不犹豫地马上打开车门,主动向对方道歉。对方一看我们态度诚恳,也不好发作,说了两句就离开了。

接下来,我们继续行路,全车的三个成年人都很默契地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对小D说。

不说责怪的话并不代表纵容他,也不代表肯定他的行为,而是留给他足够的时间在自己心里再去回放和体会刚才的事件。

我充分相信,一言不发的他已经通过对方的反应和爸爸的做法认识到自己刚才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也已经得到了教训。

我一直对讲大道理式的训子模式持谨慎态度,倒不是觉得绝对不能对孩子讲道理,而是因为清楚讲道理的作用太有限,时机拿捏不准的话反而起反作用,所以不愿轻易动用。

还有一个原因,

在孩子闯了祸,需要家长出面填坑这种情况下,讲道理时特别容易带出家长自己的委屈感和羞耻感。此时讲道理容易让情绪占上风,而家长讲的道理一旦成为了自己情绪的挡箭牌,就更加容易招致孩子的抵触和反抗。

更糟糕的是,孩子承接了家长的不良情绪,就会感觉已经为自己的行为交付了代价,反而失去了在内心反省和自我纠错的动力。

这样一来,讲道理成了家长情绪的抒发口,本来是为了教育,得到的却是反教育的结果。事与愿违。

落实到具体场景中,也许有的孩子不会像小D一样保持沉默,而是会为了缓解压力说一些攻击对方的气话,也许有的在场成年人自己也会为了打破尴尬的局面说一些类似的气话,还有可能这件事被其他人再次提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刻意对这件事保持沉默,就确实会改变父母带给孩子的价值观走向了。

沉默不是标准答案,是时机未到时的等待。

“熊孩子”闯祸后,父母如何应对?

“熊孩子”闯祸后,父母如何应对?

父母“填坑”指南

当时在车里,大家都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一旁的小R终于忍不住打破沉默,叹了口气说:“唉,这人……”

我不想在这时候轻易评价对方,也不想占据道德制高点去教育他不该转移矛盾找对方的错,但此时再不说点什么反而不合适了。于是我顺着他的话头说:“嗯,以后还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和这样的人,遇到特别较劲的人,还可能打起来。如果不想扩大矛盾就想办法及时熄火吧。”

然后我们再也没多说什么,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我们的做法是根据孩子的情况和当时的具体形势变化临时调整,不是“最佳”,也很难照搬。但并不是说类似的事件就完全无法参考。

“熊孩子”闯祸后,父母如何应对?

我有以下建议给到各位走在辛苦“填坑”路上的爸爸妈妈们(尤其是家有活泼好动儿子的家庭)。

● 第一,孩子闯了祸,如果是同龄人之间的小矛盾,可以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但如果涉及力量不对等的关系,尤其如果对方是成年人,不要只是简单要求孩子自己去面对。帮孩子填坑并不意味着包庇、纵容孩子。

● 第二,不要在自己和孩子心情不平静的情况下给孩子讲道理,即使讲也不要多讲。点到为止,给孩子留出自我反省的时间和空间。

● 第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把单向的道理灌输变成双向的亲子交流。根据孩子的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措辞。千万不要先在心里想好了必须要讲的道理,不管孩子有没有准备好,都强行讲完,甚至要求孩子做出承诺。

● 第四,不要盲目迷信当场教育的效果。我们通常都希望孩子拥有“延迟满足”的能力,那么我们自己是否能把这件事暂时放在心里,耐心等待一个更好的教育时机,而不是心急火燎地马上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也许就映照着我们期望中的“延迟满足”能力是否能在孩子身上实现。

最后,不要把闯祸看成必须避免的问题。哪怕是性格安静沉稳的孩子,也不要用“不闯祸”来要求他们。把它看作孩子学走路时必经的摔跤过程。摔倒了,爬起来继续就是了,没必要千叮咛万嘱咐甚至紧抓孩子的手不放,就为了防止他(她)再摔倒。

“熊孩子”闯祸后,父母如何应对?

扪心自问,谁的童年没有点调皮捣蛋和闯祸的“事故”呢?果真没有的话,恐怕都会在成年后感觉遗憾吧?

尹建莉老师说:童年需要“试误”。不允许孩子犯错误,犹如不允许学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样,是以暂时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长久的、内在的完善。

如果我们一边口头宣称给孩子“犯错权”,一边却在孩子闯祸后忙不迭地给孩子“上政治课”,心口不一在前,三观太正在后,反而容易把好的教育出发点变成反教育的灾难。孩子越教越教不好,也就不意外了。

如果觉得文章有价值,欢迎转发。

更多精彩内容请搜索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

所有家庭教育问题这里都有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