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4 對不起,這種坑娃的建議,我忍不了!

我是花花媽媽,是一位小學老師,也是一個2歲孩子的媽媽,一個崇尚科學理念育兒在不斷學習的媽媽。

雖然在小學語文課領域我很擅長,可是作為一名新手媽媽,我對自己的孩子該怎麼帶真的一無所知。

因此,我報了各種學習班:嬰幼兒輔食班、兒童心理成長課程、親子英語……

這種包括宛寧老師的《宛爸育兒營養輔食培訓班》。

今天我想借宛寧老師的公眾平臺吐槽一件事。

忍了很久,憋在心裡實在難受,不吐不快啊!

前不久,本著學習的目的我加入了幾個輔食學習群。

加入這些群的初衷是,儘管我已經跟宛寧老師聽了輔食課,但是我依舊想聽一聽其他老師的課程。

就像我們老師經常去學習其他名校名師的教學經驗一樣,多學多看,總歸不是壞事!

或許是我孤陋寡聞,這幾個群裡,甚至是收費課程群裡,授課老師(育兒博主)對回覆質量的無視,真的讓我感到震驚。

對不起,這種坑娃的建議,我忍不了!

一位媽媽問肉怎麼做,自己家孩子不吃餛飩、包子這種做法,肉丸也不好好吃了。

群裡一位資深學員,每天都在群裡積極答疑的,回覆這位媽媽:炒肉絲,而且說自己是頓頓都有炒肉絲。

這位提問的媽媽看到這樣的回覆都有點兒驚訝,反問了一句:炒肉絲?

看到這個建議我真的是特別特別驚訝,沒想到在一個知名育兒博主的收費授課群裡會看到這樣的回覆。

儘管我學的嬰幼兒營養課程不夠紮實,但是也知道,如果孩子不愛吃肉,單純“炒肉絲”這麼簡單粗暴是根本不解決任何問題的!

群裡沒有一位家長質疑這個建議的準確性,博主本人也沒有任何表示。大家反而是對這樣的建議表示很正常的接受。

我想,可能是我一直聽宛寧老師的課,接受的觀念與其他育兒專家的觀念不同吧?

在我以為這是個偶然的小概率事件時,隔天又看到這樣的對話:

對不起,這種坑娃的建議,我忍不了!

A媽媽朋友的孩子在幼兒園不吃主食,自己的孩子不喜歡麵食,擔心以後孩子上幼兒園不喜歡吃麵食怎麼辦,幾位媽媽在討論,還是這位資深學員(我就用B來稱呼吧),告訴A媽媽這個階段的孩子口味會變的,不用著急。

幾位媽媽沒有意識到孩子不吃某一種主食是個問題,都覺得現在孩子還小,不需要重視,結果在大家的影響下,也選擇了相信自己的孩子現在是暫時的不吃,心存幻想或許下個月就會喜歡吃主食了。然而E媽媽跳出來反對,說自己一直到現在都不喜歡吃白米飯。

可以看出這位資深學員在群裡還是有影響力的,能夠影響其他家長的判斷。可是這個孩子口味會改變,現階段暫時不需要去關注偏食挑食問題的答覆,我真的不敢苟同。

就在我覺得自己或許不該對這樣的熱心學員過於苛責的時候,今天更是看到了讓我大跌眼鏡的一段對話:

對不起,這種坑娃的建議,我忍不了!

一位媽媽反饋自己的孩子睡覺時出汗,這位資深學員B又及時地回覆了:“正常,散熱孔都在腦袋上”。

看到這個答案,我真的是為這個群裡信任和讚賞這位資深學員的媽媽們感到憂慮,孩子睡覺時出汗,不問環境溫度不問穿多少蓋什麼被子,不問平常的體徵,就直接想當然地告訴對方“正常”,更離譜的是“散熱孔”是什麼鬼?

小寶寶的汗腺被稱為“散熱孔”,這個定義讓我這個做教師的媽媽真的是……覺得太不嚴謹了。

人體的全身皮膚佈滿汗腺,這是初中生物人體解剖學就學習過的內容,如果“散熱孔”代表的是汗腺,那麼這位資深學員認為的汗腺在腦袋上這個說法真的是徹徹底底的“無知者無畏”。

遺憾的是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錯誤回覆,依然沒有博主或者助教老師出來糾錯。

我想如果我把這個資深學員的回覆反饋給群主,或者管理員,得到的答覆也只會是“這種解答屬於學員之間的互相幫助,與付費課程無關,更與收完錢建立了這樣的授課群,聊天群的知名博主無關,屬於個人行為。”這樣的解釋就可以甩掉本該負責人擔負的責任了?難道這位知名博主對自己所建立的微信群內的紀律和內容沒有管理和審核監管的義務嗎?

這就讓我想到了,宛寧老師在開課期間,培訓班每天都是有在線答疑時間的,免費的微課堂公益群,宛寧老師會定期在線回答,助教老師也會提供嚴謹客觀的解答,完善整個課程。

日常群裡媽媽們互幫互助,如果遇到有回答錯誤的情況,宛寧老師一定會糾錯。

這樣嚴謹的態度不僅是對信任我們的家長們負責,更是對每一個寶寶負責。

作為一名普通媽媽,也是一名消費者,我在幾個學習群中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差距。

最後回到剛才幾位媽媽的提問上,我把這幾個問題專門向宛寧老師提出了諮詢,宛寧老師很耐心細緻又全面地給我做了解答。

我把這些問題整理了一下,一併寫在這篇文章裡,分享給各位媽媽:

問:寶寶不愛吃某一種主食怎麼辦?

宛寧老師:寶寶不愛吃某種主食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花色品種單一

麵食的花色品種從米粉添加後期(10個月)就要完善,只有多做,多嘗試寶寶在接受度才會提高。

2、咀嚼差異

食材切配從小到大,從碎到整。

以饅頭舉例

饅頭末、饅頭丁、饅頭條、饅頭片

要從小到大,從碎到整的讓寶寶接受

3、食物形態差異

主食類注意形態,不要過大。麵食首先就是要拿的起來,吃的進去,咀嚼舒服,有滋有味。

對不起,這種坑娃的建議,我忍不了!

發酵麵食不可以大於寶寶拳頭,如果比較大可以考慮切片,條,丁再給。餛飩一類的不可大於嘴的寬度,要讓寶寶一口能咬掉半個餛飩大小為準。

4、搭配差異

這裡要說主食是整體菜餚搭配的基礎,例如干稀搭配,湯羹菜品搭配饅頭,餅一類的。例如:西蘭花蛋羹、蓮藕胡蘿蔔燉排骨、粥。

如果再搭配個麵食或者用麵食替換粥寶寶吃的會更舒服。

另外主食每天兩種可選,這樣有選擇性也有適應過程。不能一天幾餐都是麵食或者米飯(粥)。

問:寶寶不吃餛飩、包子這種帶餡的食物怎麼辦?

宛寧老師:

1、餡料和麵皮比例不合理

皮厚,餡小。這樣寶寶在進食過程中就不會有愉悅感。

解決方法:一般餡料和麵皮的比例是1:1或者1:1.5.就是說麵皮不能過大,過厚。

2、餡料口感差

餡料的主要關鍵點

⑴、剁餡,不絞餡

⑵、分次放鹽,要打水(湯)

⑶、只調肉,不調菜

⑷、冷藏收水

⑸、包時放菜防出水。

大家可以看公號的調製餡料文章,點擊此處鏈接: 如何調餡

3、家裡人很少做,寶寶沒有進食慾望

由於中式麵點牽扯到發酵這個環節,很多媽媽可能不擅長製作,面對中式麵點無從下手,吃得次數少導致寶寶對面食接受度低,進食沒有了慾望。

因此媽媽要多多練習,多做多練。

點擊此處鏈接:如何發麵

4、改變烹飪方法

不吃可以,換著做。不是單獨換著搭配做,更需要換著烹飪方法嘗試給寶寶。

問:寶寶出汗是穿厚了嗎?

宛寧老師:

寶寶出汗一種是生理性出汗,這種出汗的特點是入睡後兩小時內大量出汗,然後逐漸不出了。另一種是病理性出汗,如果孩子平素身體虛弱,夜間入睡時大汗淋漓,如同水澆,甚至整夜汗出不止,透枕溼衣,且伴有煩躁、哭鬧、消瘦等症狀則屬於病理性多汗。

那麼寶寶出汗的因緣是什麼呢?

1、室溫過高

夏天可以用空調,不直吹。門窗留有10釐米縫隙,讓室內空氣流通,避免持續低溫。

2、穿的或者蓋的多

要想小兒安須的三分飢和寒。護住軀幹就不怕涼了。胸口到臀部這一部分保護好,肚兜和背心是夏天很好的一種選擇。四肢不需要捂得嚴嚴實實。

3、體內溼氣重

很多寶寶就是因為溼熱重,所以出現出汗不止的現象。這個重點在健脾祛溼,清熱利水。

同時保證每天果蔬的攝入,肉,魚,蛋適宜即可。多運動多喝水來保證胃腸蠕動,切忌暴飲暴食,冷食貪食。

4、營養不良

當身體出現了營養不良,例如缺鈣的狀態,確實會影響神經的抑制問題,那麼出汗也有這種生理現象。所以營養合理是關鍵,補鈣不是關鍵問題核心。

如果能通過數據證明缺鈣引起出汗增加可以合理補鈣,如果不能就需要關注日常的菜品搭配,營養素合理攝取,運動促進消化等核心問題。

我一直很感恩自己遇見了宛寧老師,讓我在育兒的路上少走了這麼多彎路,學到了這麼多知識。

宛爸育兒公眾號最下方有這樣的一段話:

“用現在守護現在,用未來遇見未來”,我想,也正詮釋了宛寧老師的情懷吧!

用認真的態度守護每一位寶寶的現在,爸爸媽媽和寶寶共同成長,擁有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