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心理學學透的人是不是社交無敵了?

天才小R哥


哈哈哈,這真是一個美好的願景啊,然而並不是這樣。。。

學了心理學,就要變成社交無敵的樣子,題主大概把心理學以為成讀心術了。心理學中的確會很關注感同身受,理解他人行為背後的想法和動機之類的,但這些技能並不是為了讀取或者知曉別人的想法。沒有人做得到這一點!

心理學怎麼理解人的各種行為呢(注意,可被觀察的永遠只是行為和外在,而不是直接讀取心理活動,我們只是從外部觀察,對內在活動進行理解)?社會心理學的觀點會說,從外在情境因素進行解釋。一個名人捐款真的是出去慈善之心嗎?不,也許還會是外在的社會壓力使然。一個候選人被選中,真的是因為他的能力嗎?不一定,也許只是因為他的外表。人格心理學的觀點會從動機和需求理解,人格心理學家常會把人看成是一隻可愛呆萌的兔子,前面有胡蘿蔔引誘,後面有棍棒驅使,胡蘿蔔和大棒促成了人的行為。比如說,一個人產生了憤怒攻擊的行為,這個行為中的胡蘿蔔可能是為了釋放自己的受到挫折的不愉快,大棒可能是這個人的情緒控制水平比較差,兩者綜合因素造成的。臨床心理學家則會從更廣泛的成長經歷和心理特點來理解人,一個人的抑鬱寡歡也許來自於他童年早期遭到的忽視,一個人的憤怒可能是他採取保護自尊的一種方式。

所以呢,心理學學著學著,你其實會積累許多對於人的行為的各個角度的解釋和機理。更會去思考“為什麼他會這麼做”,“他為什麼會這麼想”,“我為什麼會這麼想”諸如此類的問題。身邊的心理學大咖好像也不是那種社交無敵的人,更多的時候像個睿智的觀察者,有時候嘴角會展現出一絲神秘的微笑,大概是在說:我理解了,原來是這樣吧。


鵜鶘心理陳小康


常看到這兩種論調,每次看到就忍不住進來答一下。大眾對於心理學的認識是比較直觀的,心理學是對於人內心的洞悉和了解,當一個人心理學學的好了,他就能看透人性,進而瞭解人的思考和內心動態,進而能看透人情冷暖,解決一切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但事情的真相不是如此,對於學習心理學的人而言,他們學習的是理論,是關於人內心如何運作的理論,而不是洞悉人的本質和內心。所以心理學缺失幫助我們來理解別人,但更多的是解釋、預測、控制。而不是讀心。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覺得心理學畢業的學生和居委會大媽相比,誰更擅長調節家長裡短的矛盾?顯然是居委會大媽,因為他們瞭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這麼變化的,她們是局內人,她們有經驗,而畢業的學生,她們有的只是理論,缺乏實踐,更不瞭解人的算計和本心,她們只是知道人的心理的本質的運作邏輯,但對錶面的行為變化卻一無所知。因此,對於大部分來說,心理學看似玄妙,其實只是一種社會科學,學了她,你會多一條看人的門路,但不意味著,你就成為了箇中老手。很多時候,人們對一個事物的判斷,是基於自己的主觀認識,但其實很多事物的本質與她的外在不符,特別是在看人的時候也更是如此。一個人雖然看著兇惡,但為人敦厚,有的人看著和善,實則笑裡有刀,不論是哪一種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理解別人,而不是單純的想著去讀別人的心,或是控制別人。


Miss張小豆


如果真的學的恨透,並且掌握一定社交技巧,那一定是這樣。

但是學心理學最大的好處是讓自己接受自己、瞭解自己,這才是根本。

接受自己,瞭解自己之後,才會清晰準確的瞭解自己在生活環境中的位置,才不會盲從,不會自卑,不會自傲。而社交方面只是一個比較不錯的應用而已,當你把自己研究透了,你會發現研究別人其實很簡單。

不過心理學的研究學習是一方面,會不會用,怎麼用是另一個方面。

舉個例子,你通過心理學理論的“出醜效應“,知道一個帶有小缺點但是又完美的人才是最受人歡迎和喜歡的,那你就可以帶上這個面具。不過前提是你是一個有點小缺點的完美人類,你需要在各個方面把自己包裝的滴水不漏,談吐和行為舉止都要嚴絲合縫,這做起來的難度也可想而知。如果你身邊剛好有這麼一個有一點小缺點完美的人,那你要如何跟他交際?怎麼說話比較合理?怎麼做事恰到好處?這些都需要深厚的經驗和技巧的。再者,如果你被激怒了,你能做到克服情緒,克服本能,理智溝通嗎?

所以說,把心理學學透只是社交無敵的基礎,但同時需要具備以下幾個特質:

1. 具備經驗豐富說話技巧。

2. 具備言行合一的行為舉止。

3. 強大的情商,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


獨家視角觀察


這個問題真的是我從學習心理學開始回覆率前三甲之一的問題,這樣的題目就像是對方得知你是學心理學的之後,驚詫而好奇地問道:“那你猜猜我現在心裡想什麼?”的問題如出一轍。再次並沒有指責題主之意,只是想借此機會告知題主,這個問題十分大眾化,也是大家都十分好奇想了解的問題。因此,十分有必要藉此機會向題主科普一下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概念。

從廣義上講,心理學是研究動物和人類心理現象發生、發展、變化和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之所以研究動物心理,是因為根據動物的心理現象和規律可以更科學的認識、解釋和預測人類的心理現象和變化規律。從狹義上講,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的科學。心理現象主要包括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而心理過程主要是指人的認知(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情感、意志行動三個方面所表現出的心理發生、發展和活動的變化規律;個性心理是一個人所具有的獨特心理過程,其又包括個性心理特質,如氣質、性格、能力,還包括個性傾向性,如需要和動機。心理學經歷了從哲學到生理學再到科學心理學的演變歷程,就目前而言心理主要從事兩個大方向的研究:基礎心理學(認知、人格、情緒、記憶、變態、實驗、動物心理、神經科學等)和應用心理學(教育、諮詢、臨床、管理、工業、軍事法律、消費等),因此心理學既需要研究者具有自然科學的知識,也需要有社會科學的素養,由此可見心理學也是一門中間科學。

根據上文對心理學基本情況的闡述,相信題主對心理學也有了全新的認識,據此再來回答題主的問題,我想題主也明白了,不是所有學心理學的人都可以瞭解別人的內心想法,同理也不是心理學學透的人就會成為社交高手,社交能力的高低與心理學或心理學學習的好壞並沒有直接必然的聯繫。


夯七婚戀指導


社交無敵,換個說法就是人際關係很好,別人都很重視你,很尊重你,推崇你,或者再換一種說法就是德高望重,眾人欽服?

那學個心理學恐怕不夠吧?!

德行高了,名望才能高啊!

學心理學能讓你德行變得很好麼?顯然沒有直接關聯。

能讓你問出這個問題,將學好心理和好的人際關係聯繫在一塊的內在原因可能是,你錯誤地認為,學習了心理學,可以讓你通過對社交對象的情態、動作、音聲等行為,判斷出他們的內心真實想法,然後自己可以摸到了對方底牌似的,以一種掌控全局的眼光來跟對方交流?

大錯特錯,甚至適得其反!

與人相交,不是投其所好,重點不在於對方怎麼樣,重點在於自己是否真誠。

不能小看真誠二字,一個人失了真誠,還會有朋友麼?或者說,關鍵時刻,會有好朋友麼?

而一開始就揣測對方,摸對方底的行為,更適合總在對抗相爭上面,用在交朋友上?簡直是南轅北轍,徒惹人笑罷了。

其實真誠二字,還有許多延伸,與朋友交說來也很簡單,但也很深奧,此處卻無討論之氣氛,我只是看這個題目不順眼,有點堵得慌,隨便說幾句沒什麼意思的話。



小聖孫履真


我認為自己有必要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因為我個人認為心理學很好的人跟別人相處更加困難,如果他們跟一個人相處的時候,很快能猜出別人的心理,那還會有什麼意思

?人與人相處之間,新鮮的地方就是每個人的心理變化和表情變化,這些會讓兩個人之間的相處更加有意思。

但是如果當兩個人相處之間沒有這些,當心理學很好的人能夠猜透別人的表情,那相處的時候就會少很多樂趣,這樣他就會不想繼續下去,長期以來他就會不想去跟別人交談,這樣的話他的社交就會變差。


情感生活錄


會問出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大眾對心理學有很多的誤解。在人們的想象裡,心理學是一門很神秘、很神奇的學科,好像學心理學的人都會讀心術,或者是特別善於說話,很會搞人際關係,或者很善於取悅別人。在很多公眾號作者的筆下,似乎高情商就是善於說話,善於取悅別人,但在心理諮詢師們的理解裡,善於取悅別人,恰好是抑鬱症患者的常見特質,因為他們在取悅別人時,很可能是在壓抑和忽略自己的情緒感受。

所以,心理學領域理解的“社交無敵”,和社會大眾理解的“社交無敵”通常是完全不同,甚至是有些相反的層面。

心理學理解的“社交無敵”,更多是指人們在人際交往中,能夠很好地平衡自我、他人和環境的需要,不會過於有攻擊性,不會忽視自己的需要,也不會不顧場合地做出不恰當的舉動。

而社會大眾理解的“社交無敵”,通常是指如魚得水地在各色人等之間穿梭,能夠盤活一個場子,能夠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成為眾人矚目的視覺中心。

事實上對心理學領略很深的人,通常都不會做社會大眾理解的“社交無敵”的人,因為他們更加尊重自己的感覺和需要,不會為了讓別人喜歡自己而去做什麼。越是成長得較為完善的心理諮詢師,越不會熱衷於“社交無敵”,而更多願意和自己待著。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科學,但更多的是研究人的無意識動力,以及行為背後的心理和情緒因素。但社會層面的人際交往,卻很多時候都是關於世俗化的人情往來,這些都跟心理學沒什麼關係,所以一個對人的無意識動力很瞭解的心理諮詢師,也不一定就擅長世俗化的人情往來,前者需要的是思考和感受能力,後者需要的是說場面話做場面事的能力,是完全不同的方向。




心理師肖雪萍


用最簡單通俗的邏輯為您解答疑問,點贊轉發是對您對我的獎勵。

  學透心理學社交就無敵了?答案肯定是否。

  心理學是研究人心理和行為心理的科學,它是你在產生某種心理行為後,對這種心理行為加以研究和解釋,進而預測可能出現的情況,再提出指導建議。注意哦,心理學是對某人先進行心理行為研究,然後才能對他心理進行預測。而社交你面對的是形形色色不熟悉的人,除非你和他一起生活,瞭解他的行為習慣,否則,蜇學家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你根本無法判斷對方到底在想什麼。

  社交是一種人際交往的活動,雖然很多時候需要考慮對方的心理感受,但這只是一方面,決定你社交成敗,更多的是你的職業素養、行為禮儀、講話技巧、學識才華以、興趣愛好等等等等,列舉這麼多啥意思,蜇學家就是想說一句,社交重點不在於別人心理怎麼想,而在於你個人怎麼做,懂得別人的心理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關鍵在於你個人獨特的個性和魅力。

  最後,簡單問題一句話概括:

  任何知識都在於運用,紙上談兵和實戰是兩嘛事。一個壞男人大多時候比蜇學家這樣的好男人更懂得怎樣抓住女人的心理,因為他不需要懂得女人的心理,為什麼不需要懂得女人的心理呢?因為嘛,想真正懂女人的心裡想什麼,你得有大海撈針的本事。                         ———一個蜇學家

鄙人不敢保證每篇都是精品,但是敢保證每篇都是接地氣讓你有略有所悟的原創作品


油饃蟄學家


我弗爺鎮個樓!哎嘛,這麼久,終於看到邀請我回答一個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問題了,真高興!

我05年學習心理學,至今十二三年了,題主限定說心理學“學透”的人,這個我不敢說,我相信也沒人敢說,哪怕是業內名宿、學派領軍人物。但我自認為還學得不錯,也一直在持續學習中……

題主問的是,心理學學透的人是不是社交無敵了?其實這是一種很普遍的對心理學學習者的主觀推測,或者就叫誤解吧!

就像有些人總對我說:

學心理的,來猜猜我在想什麼?
唉,你是不是一下子就看出我在想什麼了?你會催眠,來,催眠我看看?要是真的給你50塊!他學心理學的哦,小心點,一下就看穿你了……

如此種種!這是對學科的誤解。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學科。具體作用是什麼呢?關鍵就兩個詞:解釋和預測。

解釋:解讀人類,解讀自我。曾看到一句話“除了心靈和宇宙,這個世界沒有秘密。”宇宙是向外的,心靈是向內的,這是我們探索世界、瞭解自我的兩個方向。

預測:總結本質的客觀的發展規律,防患於未然。

其實講通俗點:心理學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的生活!而生活是一種能力!艾瑪,一扯就扯多了,忍不住又開始普及了。

回到問題,社交無敵太誇張了,學了心理學,不止對社交、對人生的其他方面都會很有助益,畢竟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生活嘛!

我需要澄清的是,不要神化學心理學的人,他們也是很普通很普通的人,經歷著和大家一樣的經歷。

國內比較著名的武志紅老師,差不多40了吧,沒有結婚;華人NLP大師李中瑩老師,有三段婚姻經歷;世界著名的家庭治療師薩提亞也有過失敗的婚姻;科學心理學的創始人馮特讀書時的夥伴是個不太說話的弱智兒童,晚點他的學生評價他說:老師毫無幽默感,不屈不撓,極具攻擊性,對於他的畢業生,他關懷備至,也十分專橫;美國心理學之父詹姆斯30歲沒有經濟獨立,啃老一族,36歲在老爸的逼迫下去相親才成了家……

甚至很多心理學大師,本是就是很嚴重的病人,都體驗過深刻的痛苦。我很推崇薩提亞說的話:

“我去過地獄,並從中走了出來,如此,才能帶你們走出來。”

所以,講了這麼多:心理學大師或學心理學的人,抑或是普通人,我們經歷的東西一樣。不一樣的是,心理學會教給我們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會提供一種看待世界新的的思維或認知。

我的人際交往模式是偏被動式的,直到現在,陌生美女跟我聊天,我依舊會面紅耳赤……心理學帶給我什麼了呢?它讓我變得更包容、更圓融,讓我能看清楚別人行為模式背後的原因,能讀懂身邊人的情緒背後的需求……的確能讓人覺得,跟我相處很舒服!

僅此而已!

當然,我說的好處遠不止社交!

蘇幕延。一直心理學的學習者、踐行者、受益者、傳播者!將心理學知識的普及與傳播,作為終身事業!

歡迎交流……


蘇幕延Psy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你只是懂了很多心理學的道理和原理,並不是你,心靈層面,或者身體層面就能夠領悟的。知識只有融化在心靈裡,練就在身體上,才是真正屬於你的智慧。所以,往往,學心理學本科的同學,就算是科班出身的,也不一定社交就好。但是,如果他一旦,把這些運用到生活裡,不斷的去測試,去調整,去實踐出真知,去反思。


比如,心理諮詢的一個過程就是一個,練習的過程,相當於一對一的練習。但是,這個屬於比較特殊的情況。算是一對一關係中的訓練,平時你和朋友聊天,也可以在練習,你學到的關於人際關係的心理的知識。


包括心理諮詢,除了1對1 ,還包括團體諮詢,10個人,一起在諮詢師的帶領下,進行一個團體的練習,練習人與人關係的相處,練習你的感知,練習你的情商,這個也算是,你不斷的把知識修煉到你自己身上。還包括,你出去社交的時候,有意識的去反思,覺察,然後,學習。學習,學習,就是不斷學了要習。這樣的人,學了心理學,就會比以前社交更加強大。


當然, 不排除,天生就有那些社交高手,但是學習心理學,尤其是關於人際關係,包括心理諮詢,團體諮詢,這些我都有過體驗,都是有助於,提高你的人際關係能力的。因為,人的關係,在某個心理學派的觀點看來,就是,你自己內在關係的外化。這個和我們中國文化的,相由心生,是有點類似的。


所以,所謂的學透應該是,真正的得心應手,才算學透。祝大家都能夠學習有所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